三個比喻解讀習近平此次浙江之行

2020-12-14 央視網新聞

之江大地,萬物蔥蘢。戰「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四次考察來到浙江。

親赴世界第一大港口寧波舟山港,走進大高端汽配模具園區,再訪「兩山論」誕生地安吉縣餘村,考察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雨中情、話中意,令人感慨萬千。

在與當地幹部群眾的交流、講話中,習近平用了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比喻,央視網《人民領袖習近平》欄目,帶您了解這些比喻背後的深意。

「硬核」力量

港口,是國民經濟變化的「晴雨表」。非常時期,觸摸港口強勁的律動脈搏,既能感受「晴雨表」中傳遞的經濟新信號,也能看到中國經濟所具有的強大韌性與潛力。

這次非同尋常的考察,第一站就是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雨中的寧波舟山港,橋吊林立,五顏六色的貨櫃鱗次櫛比,碼頭作業現場緊張忙碌而又井然有序。站在行政辦公樓12層的室外平臺上,總書記在雨中俯瞰港區全貌……

寧波舟山港,是他當年在浙江工作時播下的一顆「藍色種子」,如今開枝散葉,無遠弗屆,沿著「一帶一路」,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

早在2003年1月,習近平頂著凜冽的寒風首赴舟山調研時就指出「海洋是浙江的一大優勢」,要求「做好海洋經濟大文章」。17年後,在寧波舟山港,習近平高度評價:「寧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

晴方好,雨亦奇,世界級港口,復甦正當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採取了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儘可能減少疫情對生產作業的影響,成為穩定我國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的重要保障。

當前,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習近平來到寧波舟山港視察,既是對加快復工復產的鼓勵,更宣示中國在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努力。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無論是國家特別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出臺政策組合拳,還是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中國經濟,勇立潮頭御風行,用實幹夯實「中國根基」,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復甦提振士氣,彰顯中國擔當。

水是溼地的靈魂

雨潤萬物,草木沁香。春天的西溪溼地,百花競放,喜迎前來踏青的遊客。讓不少遊客驚喜的是,他們還偶遇了正在這裡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

3月31日,習近平來到西溪國家溼地公園調研,沿著綠堤、福堤,察看溼地保護利用情況。一路上,遊客們紛紛向總書記問好,習近平不時向大家揮手致意。

疫情緩解後,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作為杭州首批「復工」的景區之一,自3月20日起重新開放,並啟動了遊客線上預約、免費遊覽。

置身於煙雨朦朧、蔥蔚洇潤的西溪溼地,習近平強調:「水是溼地的靈魂,自然生態之美是西溪溼地最內在、最重要的美。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溼地生態和水環境。」

一句關於水的比喻,生動道出了習近平的綠色發展理念。一處「華麗轉身」的西溪溼地,更是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真實寫照。

今日西溪,曲水尋梅,漁村煙雨。難以想像,在本世紀初,這裡也曾因過度開發、無序發展,汙水橫流、雜草叢生,路邊散布著企業廠房,雜亂民居點綴其間,當地留存的前人詩詞、匾額、碑刻等大量流失。

2003年9月,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西溪溼地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啟動,西溪溼地迎來新變革。2005年4月30日,西溪國家溼地公園開園。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發來賀信,希望進一步做好西溪溼地保護、管理、經營、研究工作,把西溪變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靚。

理念一變天地寬。走上良性發展道路的西溪溼地,愈發注重原生態保護,以水為靈魂,小心呵護自然對人類的饋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的重要資源。

習近平考察時叮囑:「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溼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方面創造更多經驗。」

一處溼地,一個城市,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縮影。春天百花盛開,夏天濃綠滿眼,秋天蘆花飛雪,冬天疏影橫斜。這裡成為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棲息地。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人們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總書記的足跡更加印證,只有綠色發展,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才能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餘村,一個曾經遠近聞名的礦山汙染村,如今翠竹連綿,溪水叮咚。

3月30日,濛濛細雨中,習近平沿著村莊綠道察看村容村貌和農作物長勢,看到村民正在清理荷塘,習近平走到田邊,同村民交流起來,詢問春耕備耕情況。

「我們見到總書記來了,都靠了過去。大家就在路邊說話,總書記站在我們中間,十分平易近人,問我們『工資怎麼算的?平常農活多不多?』」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村民曹解放露出了笑容。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在這裡首次提出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15年來,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餘村依託「竹海」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發展白茶、椅業等產業,還開起了民宿、農家樂,辦起了漂流,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經濟。

生態從來不是孤立的。它和民生,和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休戚相關,而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關鍵所在。

2019年,餘村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79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9598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

餘村的發展路徑是示範,也是一個窗口。它並沒有因為關掉了曾經的「搖錢樹」而變得寸步難行,路子反而越走越寬。

習近平說:「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下更大功夫,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一個美好生動的比喻體現了習近平對人民生活的關懷和對鄉村振興的期望。

習近平在江西、內蒙古、河南等很多地方考察時都曾使用這一比喻,傳遞著同樣的理念與深情。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習近平在2020年3月6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提到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著眼的是脫貧後廣大農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相關焦點

  • 熱解讀|從三個與船相關的比喻讀懂習近平「雲外交」講話
    在這幾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多次運用與船相關的比喻,其中蘊含著對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共同應對挑戰的方案舉措和事關未來全球發展的大國智慧。   ——「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   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用「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這一比喻形象表達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現實。
  • 熱解讀 | 「浙江行」第三日 習近平關注了這個話題
    熱解讀 春風又綠江南,春色再滿杭州。穿越時間的維度,杭州這個「創新活力之城」「生態文明之都」的點滴變化,都折射著中國城市發展的偉大進程。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習近平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之下,如何答好城市治理基礎題?這也是總書記杭州之行考察調研的關注重點。
  • 習近平十個比喻描繪「一帶一路」藍圖
    習近平十個比喻描繪「一帶一路」藍圖
  • 讀懂習近平陝西之行,有這7個「切入口」
    【學習進行時】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這次考察,行程安排別具深意,成為讀懂總書記此行的重要「切入口」。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梳理解讀。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陝西考察。
  • 熱解讀丨從三個與船相關的比喻讀懂習近平「雲外交」講話
    在這幾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多次運用與船相關的比喻,其中蘊含著對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共同應對挑戰的方案舉措和事關未來全球發展的大國智慧。——「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用「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這一比喻形象表達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現實。這不禁讓人想起兩年前的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的一幕。
  • 兩大文明對話,習近平希臘之行意義非凡
    新華網記者 張敏彥  【學習進行時】11月10日至12日,習近平主席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今年我國元首對歐洲方向的又一次重要訪問。兩大文明對話,世界為之矚目。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習近平此次希臘之行的三重深遠意義。
  • 習近平的這3個比喻是在說什麼
    習近平的這三個比喻是在說什麼  魯網1月6日訊:  不管級別有多高,誰觸犯法律都要問責,都要處理,我看天塌不下來。只有嚴肅查處腐敗,刮骨療毒,才能使我們的黨更加強大、使黨的肌體更加健康。  ——習近平  這段話摘自於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關於二〇一三年上半年中央巡視組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時的講話》(2013年9月26日)。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 習近平在生態環保方面用了這些比喻
    新華網記者 張敏彥【學習進行時】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常以生動的比喻作闡釋。
  • 習近平主席希臘、巴西之行五大看點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0日啟程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並赴巴西出席在巴西利亞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一次會晤。這是習近平主席年內第七次出訪,也是面向歐洲、面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動。觀察此次訪問行程,日程安排緊湊,雙邊多邊結合,活動豐富多彩。習近平主席這次出訪有哪些看點?又將產生哪些重要影響?
  • 習近平亞洲之行亮點紛呈 從A到Z逐個數
    此次中亞南亞四國之行繼往開來,成果豐碩,亮點紛呈,人民網以26個英文字母的形式,為您逐一盤點和分析。 A: agreements (協議) 習近平出訪期間,中塔籤署16項文件,中馬籤署9項協議,中斯籤署20項協議,中印籤署12項文件。
  • 小細節大內涵,習近平江蘇之行蘊含深意
    新華網 金佳緒  【學習進行時】11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這是十九屆五中全會後總書記的首次地方考察,也是他今年以來第13次國內考察。考察行程中,有許多細節耐人尋味,蘊含總書記的深刻考量。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 習近平江西考察之行特意囑託這些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進企業、察民生、悟初心、謀發展……腳步匆匆,思慮深深。總書記的江西之行,為革命老區下一步的發展定心定調定計,思想指導高屋建瓴,謀篇布局巨細周密。
  • 精神引領,激流勇進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③:為浙江展現...
    精神引領,激流勇進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③:為浙江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軟實力做出台州… 2020-04-17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巴黎,習主席用這些詞來比喻大國相處之道
    新華社記者來和你一起學習其中的「門道」——  【三句比喻,三個重點】  今年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中法建交55周年和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為具有全球影響的大國,中法關係將在元首外交的推動下如何前行,牽動世人目光。
  • 習近平四國行掃描:在亞洲劃出難忘「U」字弧線
    上合新篇章杜尚別峰會之旅是習近平主席此次出訪的重頭戲,也是他第二次出席上合組織峰會。12日,習主席在峰會上發表題為《凝心聚力 精誠協作 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再上新臺階》的重要講話,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亮點榜峰會取得重要成果,達成重要共識:——攜手打擊「三股勢力」,斬斷「恐」「毒」勾結的鏈條。
  • 習近平四國之行凸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外交戰略
    9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人民網北京9月19日電 (萬鵬)9月11日至19日,習近平主席赴塔吉克斯坦參加上合峰會,並開啟任內首次南亞之訪,訪問馬爾地夫、斯裡蘭卡和印度。昨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重要演講,他再次強調,「我們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就是要誠心誠意同鄰居相處,一心一意共謀發展,攜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發展成果。」
  • 習近平全方位外交
    國家創新與戰略發展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吳建民認為,中國外交包含四個大方面...總體上看,此次總理出訪四國,是對中國新的全方位外交的又一次闡釋...習近平主席拉美三國之行,是這一全方位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充實和平衡中國外交的新格局,推動中國和拉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區國家關係的深入發展具有...
  • 「飛來峰」「紫羅蘭」……習近平這10個比喻真生動
    原標題:「飛來峰」「紫羅蘭」……習近平這10個比喻真生動  編者按  10月28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是會議的鮮明主題。
  • 勢利店、紙牌屋、爛尾樓,習近平的這三個比喻是在說什麼
    ——習近平這段話摘自於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關於二〇一三年上半年中央巡視組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時的講話》(2013年9月26日)。實際上,習近平曾多次就依法治國做出論述,反對腐敗離不開法律手段,既有「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的鮮明態度;同時還要有「猛藥去痾、重典治亂的決心,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 」,話落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