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與榮譽公號 原創文章)
復旦大學是我國著名的高等學府。關於這所百年老校的名字,一般說來,認為出自《尚書》之「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句。是否如此?今天我們來共同回顧這所學校之肇始,追溯其源頭。
1903年3月1日(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初三),近代著名教育家馬相伯在上海徐家匯老天文臺創辦震旦學院,後改名震旦大學。震旦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馬相伯自任監院(校長)。該校實行學生自治,提倡學術民主、思想自由,資助學院的耶穌會遂決定這所學校變為一座完全的教會學校。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耶穌會派法國籍耶穌會士南從周任震旦學院教務長,趁馬生病期間,改變校政,「盡廢舊章,別定規則」,引起中國學生強烈不滿。
學校除兩人外,全體學生中有130名籤名退學,擁馬相伯另立新校,並公推葉仲裕、于右任、邵力子、王侃叔、沈步洲、張軼歐等人為幹事,商議復學。學生摘下震旦校牌,集體離校。
馬相伯認為外籍教士之舉已違創辦震旦初意,支持學生行動,毅然辭職。並於同年6月29日在《時報》上刊登廣告,宣告震旦學院解散,更名為「復旦公學」。
更名「復旦」,既出自《尚書 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同時因復旦的創立與震旦大學有很深的淵源,二字又帶有「恢復震旦」之意。
馬相伯又邀請嚴復、張謇、熊希齡等28人為校董,籌資建校。兩江總督周馥撥銀1萬兩,並借吳淞提督衙門作為復旦公學臨時校舍,於當年中秋正式開學。
復旦創立之後,一切仍照震旦舊制,更加發揚光大。馬相伯等人克服學校初創的困難,確保了學校的正常運轉和不斷發展。辛亥首義後,在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支持下,馬相伯借徐家匯李公祠為校舍,繼續開學上課。直到1913年接受教育部長蔡元培邀請,北上就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才辭去復旦校長之職,由李登輝接任。
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
下圖為當時的震旦和復旦的校徽。
震旦學院校徽
復旦大學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