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疫」最前線的逆行者,江門市醫療、村(社區)黨員紛紛亮身份、擔使命、作表率,為疫情防控阻擊戰築起一道「銅牆鐵壁」。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江門市各地紛紛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實際成立臨時黨支部,在關鍵時刻把黨旗舉起來、把黨員身份亮出來。江門市中心醫院成立疫情防控先鋒隊、隔離病區臨時黨支部。在授旗儀式現場,醫院20個黨支部、黨總支部的黨員代表與隔離病區現場連線,共同面向黨旗莊嚴宣誓。鶴山市組建黨員先鋒隊307支,並在鶴山市人民醫院防控一線成立臨時黨支部,全面提升組織力。臺山市臺城街道成立公共衛生安全聯合檢疫站臨時黨支部,進一步堅定打贏疫情防控戰的信心和決心。蓬江區建立了一支176名年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機關黨員防疫先鋒隊」,並成立臨時黨委、下設6個黨支部,24小時輪值開展工作,有效增強戰鬥合力。
醫護黨員無畏爭先
在疫情防控一線,無數醫護人員亮出黨員身份、爭當衝鋒者。江門市一眾共產黨員和醫護人員寫請戰書、按請願手印,申請加入臨床一線救治工作。江門市中心醫院768名黨員、635名團員遞上「請戰書」;江門市五邑中醫院黨員向醫院黨委請戰,表示要到最危險最困難最需要的地方;臺山市23家醫院(衛生院)1026名醫生護士按下鮮紅色的手印……「我是黨員我帶頭」「聽黨指揮,戰疫有我」等鏗鏘有力的聲音在各醫院微信群、醫護人員朋友圈以及各種場景中頻頻迴響。市中心醫院90後護士張德明剪掉留了3年的齊腰長發,毅然支援一線。她說:「我是黨員,特殊時期肯定要衝在最前面。這是一個可以自豪一輩子的決定。」鶴山市人民醫院黃嘉正是一位參與過抗擊非典的黨員,他主動申請為發熱病人進行呼吸道分泌物取樣,並堅定地說:「讓我來吧!我有信心!」
不少醫護人員連續戰鬥,從春節至今未回過家。江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員幹部從疫情開始就堅守在防控一線,只要有病毒樣本送到,馬上進入戰鬥狀態,工作至凌晨成為常態。市五邑中醫院醫生胡泰洪10多天來吃住都在醫院,面對病人不理解不配合時,他仍耐心解釋、說服,他說:「作為醫護工作者,黨員,我就要盡職盡責為黨分憂,為黨工作。」共產黨員、護士唐霞負責照顧和看護隔離留觀者,她怕留觀者在隔離留驗場待久了心情焦慮,便經常像家人一樣陪他們聊天。唐霞說,能給隔離者帶來多些溫暖和關愛就是她最簡單的心願,隔離的是病毒,隔不住的是愛心。蓬江區醫生梁柳青在春節前夕準備回鄉,當疫情警報拉響,她當即取消回鄉計劃,於年初一24小時值守在醫院,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新會區中醫院閻麗除夕夜正在3000多公裡外的東北老家與父母團圓,得知疫情防控嚴峻後連夜趕回江門,她說:「面對疫情,我是黨員必須這麼做!」新會區人民醫院周清霞以醫院為家,每天忙得抽不開身,甚至連家人的電話也沒空接聽。新會區疾控中心陳日暖顧不上照料生病住院的妻子,立即投入流行病學調查、咽拭子樣本採集等工作,為疫情防控提供第一手資料。新會區疾控中心馮婉麗正處於休哺乳假期間,但作為一名黨員,她毫不猶豫服從安排、投入工作。江海區退役軍醫羊雲容保持著一名黨員為民服務情懷,他春節期間正在湖南與家人團聚,接到疫情通知後馬不停蹄返回江門,第一時間投入工作崗位。
一眾醫護人員面對困難和挑戰,發揚共產黨人不怕苦、不怕累的鬥爭精神。由於防護設備較為緊缺和珍貴,醫護人員想方設法省著用。90後護士方曉環為節省防護服,7個小時沒有進食,她說:「我也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了一份微薄的力量。」由於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醫護人員每天工作結束後防護服內層全是汗水,臉部有深深的印痕,雙手還會紅腫乾裂。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外科一黨支部書記何明亮奮戰在急診科發熱預檢室,每天接診病人非常多,因頻繁洗手消毒,雙手長滿了紅疹、粗糙如樹皮。他說:「這是醫務人員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個環節,一點痛又算什麼,忍一下就沒事了。」市五邑中醫院護士長吳雪蘭為了讓隔離留驗場所的隔離者得到妥善照顧,經常帶領護士們加班加點,每天回到宿舍脫下口罩後她滿臉發紅、刺痛,看到自己摘下口罩的樣子,她說:「不醜!這是肩上的責任!」90後護士張德明說,工作時因為全身都被裹起來,特別是戴著N95口罩,呼吸也很費勁,第一天下班後,她不停地深呼吸,緩了一晚上才舒服點。
在江門市各個高速路口,醫護人員不懼寒冷,與民警、志願者一道為全市抗疫築起防線。江門市福利院醫生陳春醒說,高速路口深夜或凌晨最低氣溫只有8攝氏度左右,雖然穿著厚厚的棉衣外套,但大家依然不時要跺跺腳、呵口氣暖暖手,驅除刺骨的寒意,再繼續工作。雖然如此,依然沒有一個人畏懼退縮、叫苦叫累。陳春醒說,作為黨員,就應該為抗疫出自己一份力。
村(社區)黨員示範引領群防群治
江門市各村(社區)紛紛以黨員為先鋒主力,建立網格化工作體系,確保把防控措施落實到每家每戶每名群眾。蓬江區白沙街道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三級黨組織架構,組織近800名街道、社區黨員幹部深入各個網格單元,做好疫情源發地人員的排查等工作。新會區會城街道北門社區書記楊炳華帶領「兩委」成員、社區網格組長,聯動社衛醫生,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機制和網格化工作體系,開展地毯式追蹤排查。鶴山市實行網格化疫情防控,開展全覆蓋排查篩查,沙坪街道於年三十晚集結黨員幹部,短短8天時間內就累計入戶排查5萬戶14萬人。臺山市臺城街道環南社區黨委副書記曾燕堅持戴上口罩上門走訪,將疫情源發地有關人員一一登記在冊。當4歲的女兒問她:「媽媽,大家都在家裡休息,你什麼時候才放假?」她回答:「媽媽是共產黨員,是社區工作人員,現在是群眾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媽媽必須要到場。」
蓬江區棠下鎮「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黨員採取三班倒、24小時輪流值守的方式,在村口設立勸返點,勸返外來人員,嚴把農村防疫「入口關」。臺山市大江鎮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帶領村內黨員,組成值班隊伍,在進村入口輪班站崗。新會區大澤鎮李苑村駐村幹部、黨支部黨員帶頭設立黨員先鋒服務站。鶴山市址山鎮每個村(社區)黨組織建立不少於2個巡查組,由黨員帶頭動態巡查。
針對農村(社區)群眾防控意識薄弱等問題,江門市廣大村(社區)黨員幹部採取一系列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疫情防控宣傳。新會區三江鎮臨步村黨員幹部利用大喇叭廣播、宣傳巡播車等「接地氣」的設備,每天「入戶入廠入企」宣傳,並讓老黨員在群眾中充當防疫「傳聲筒」,還成立防控「長老隊」,由6名熟悉村民村情的長者開展巡邏和宣傳。開平市大沙鎮夾水樓崗村村長梁志紅每天冒寒風駕著消防摩託車,宣傳防控消息,成為「流動宣傳站」。他走遍夾水每一條自然村,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的宣傳。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黨員、村民自覺加入宣傳行列。梁志紅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必須在任何困難中走在最前面。」
恩平市恩城街道石聯村黨總支書記吳慕貞利用曾經在醫院工作的專業優勢,走村入戶、苦口婆心向村民宣講衛生知識,雖然是一位剛上任不久的85後農村女書記,但她堅定地說:「在自己老家工作,面對父老鄉親,我能做好,我不怕!」臺山市臺城街道淡村的村民對禁止舉辦村宴不理解,村黨支部書記朱啟勝連夜逐家逐戶走訪做思想工作。恩平市牛江鎮嶺南村黨總支書記得知一位村民要舉辦婚宴後,迅速帶領村幹部和村中有威信的人進行勸說,經過三次登門拜訪終於成功勸說。恩平市沙湖鎮關村村黨總支書記伍瑞俸在「關村一家五人感染新型肺炎」的謠言滿天飛時,當機立斷組織村幹部進村入戶進行闢謠,並及時起草和公開發布「闢謠信」,並對造謠者進行報警處理,使謠言當晚便得到遏制,穩定了人心。
為了打造一個衛生健康的環境,恩平市良西鎮圩鎮社區黨員幹部每晚組織黨員幹部對市場等重點防控場所進行嚴格清洗消毒,該社區黨支部書記梁奕文說:「我是支部書記,我不帶領隊伍搞好清潔衛生,出了問題,對不起人民群眾。」開平市龍勝鎮橋聯村黨總支部書記張國平在唯一的兒子不幸離世的情況下,仍忍著悲痛堅守在防控一線,帶頭到各條街道、各個水溝等病菌易滋生的場所噴灑消毒水,他說:「我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蓬江區,「隔離不隔愛」的故事接連上演。蓬江區白沙街幸福社區黨委書記張珍得知一對居家隔離的母子快要「斷糧」,便請他們列出清單,為他們前往市場逐一採購,並把蔬菜、日用品等送至隔離人員家門口,對他們說:「有需要請跟黨組織聯繫!」環市街石衝社區黨委書記莊健聰每天安排專人記錄居家隔離居民的需求,貼心做好服務。棠下鎮濱江社區也湧現出一幕幕為居家隔離人員送藥、送菜的暖心畫面。
為解決防護物資緊缺的困難,臺山市大江鎮石橋村黨總支書記雷健豪從年初二晚上起就一直抓著手機,通過各種渠道聯繫衛生物資供應商,幾經周折落實了各類口罩2.8萬隻以及一批消毒粉和噴曬器。物資到達後,雷健豪立即組織村「兩委」幹部下村,逐家逐戶為3672名村民分發,當得知鎮內其他村(社區)防護物資也非常短缺,雷健豪主動從這批珍貴的物資中分出一部分送給有需要的黨組織。新會區雙水鎮橋美村書記「連夜驅車運回口罩」的事跡也獲群眾點讚。村黨委書記看到有的村民家中一隻口罩都沒有,心急如焚,於是帶領全村幹部想方設法地為村民籌集口罩。他們通過到藥店排隊、發動村幹部和黨員「擠」出部分口罩等方式籌集300多個口罩,莫麗芳還通過身邊的朋友多方打聽,最終找到一位熱心的老闆,籌得700個口罩,為了儘快把口罩運回村裡,莫麗芳和一位駐村幹部連夜開車到工廠取口罩,第二天就忙著給村民免費派發。蓬江區杜阮鎮子綿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家傑也自掏腰包購買了1000個口罩,免費向村民發放。
黨員家庭並肩戰「疫」
江門市眾多黨員家庭一同上陣,並肩作戰。在鶴山市一個醫警家庭,民警張輝日夜輪班在高速路口設卡檢查,得知妻子也主動申請到一線貢獻醫護力量時,張輝在微信上鼓勵:平安回家,我等你。當再次收到妻子回復時,已是凌晨三點。張輝說:「我和妻子都是黨員,這是體現責任擔當的時候。臺山市方志浩醫生夫婦在不同的檢疫站點開展防控工作,兩人均已一個多星期不曾回家,他們說:「我們是共產黨員,這是我們的責任與擔當。」在蓬江區潮連醫院,一對夫妻把7歲的孩子交給家人照顧,二人搶著「上陣」,妻子邱群英堅守在醫院,丈夫則到高速路口一線支援。
在蓬江區杜阮鎮杜阮村,戰「疫」陣地上有一對「母子兵」的身影。該村黨委委員、婦女主任黃惠珍每天堅持工作15小時,直至凌晨12點還堅守一線。當看到媽媽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到家,兒子坐不住了,主動為母親分擔,每天凌晨12時至早上8時,接力母親到防疫勸導站值守。鶴山市一對民警夫妻剛剛領完結婚證,就投入到抗擊疫情基層一線,他們說:「奪取這場疫情防控戰的勝利,就是我們最好的新婚禮物。」恩平市慢性病防治站黨支部黨員劉悅相夫婦接到任務後,二話不說將3歲的孩子送到外婆家照顧,夫妻兩人雙雙走上抗擊疫情第一線。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