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考了676分,省文科第四名。她選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後,網上鋪天蓋地都是勸退的聲音,好在這場鬧劇最終以「郭襄過生日」式的團寵送禮鼓勵而結束。
大家都好奇為什麼鍾芳蓉放著更有「錢途」的專業不選,偏偏選擇了冷門的考古專業?她在微博上回覆說:「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
歷史和考古都是研究過去的人或物的學科,是對過去的時間所發生的事進行的研究。樊錦詩堅守敦煌學院40餘年,這份堅毅非常人能及,鍾芳蓉選擇加入這一行列,也值得欽佩。
所有人都在追趕時間,只有她們在與時間相伴。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與過去的時間相處融洽的,我曾經一口氣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全冊,發現歷史原來這麼有趣,於是又去讀《易中天中華史》系列,可先秦部分我就完全讀不下去,所以放棄。
其實我只是對那些通俗有趣的故事感興趣,或者只是對作者當年明月的敘事方式著迷。同樣的,《易中天品三國》通過易中天之口說出來也很有趣,而《易中天中華史》寫出來就不能吸引我了。
餘華在小說《活著》的日文版自序中說:「誰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應該是時間創造的」。他舉了三個例子,我覺得都很有意思,摘錄如下:
(一)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說的就是時間帶來的喜悅和心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開家鄉的時間太長,本是主人卻被當成客人,回鄉的喜悅和物是人非的心酸,都是時間帶來的改變。
(二)
唐朝的崔護,清明獨遊城南郊外,遇一庭院便叩門討水喝,一嬌豔少女開門,飲水間,崔護與少女四目相對。飲罷崔護離去,少女送至門口。
此後,崔護對少女日思夜想,次年清明故地重遊,庭院花木依舊,只是院門已鎖,人去院空。崔護在嘆息與傷感中,在院門上作詩一首: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短暫的相聚,長久的思念,情感竟如此深埋心中,漫長的一年時間,仿佛兩人一直在相戀。但時間過去,往日的美好也已過去。
(三)
但丁在《神曲》中寫了一首箭離弦擊中目標的詩:
箭中了目標,離了弦。
改變語言中的順序,我們就能感受到語言帶來的速度,這首詩創造了句子和細節的神奇。
在《活著》這本書中,餘華也展現了時間的神奇。在虛構的故事中,他記錄了中國過去幾十年發生的重要事件,在這些事件中,人物的命運各有不同。
主人公福貴特別慘,時間哪怕拉長到他的一生,都是悲劇,但他依然堅強地活著,一個人一頭牛與時間相伴,我們甚至還能感受到他在生活中的微微幸福。
過去的兩個月時間裡,我經常失眠,我每天都是計劃在晚上12點左右睡覺,但總是在躺下後久久不能入眠,翻來覆去的,越睡越焦慮,越焦慮就越睡不著,不知不覺就到凌晨兩三點。
失眠帶來的後果很嚴重,早上經常睡過頭,上班時間無精打採,這又加重了自身的焦慮感。治療失眠最好的辦法就是早睡早起,於是我將睡覺與起床時間都提前了,十一點半前睡,六點半起來。
調整睡眠時間和起床時間後,開始有過幾天的掙扎,堅持執行之後,睡眠得到了改善,晚上很容易睡著,白天精神也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突然覺得時間多了好多。
當然還有額外的好處,有天周末,我起床洗漱後,泡了碗黑芝麻糊當早餐,吃完後就坐在桌前,捧著一本書讀起來,我讀書的效率很低,我感覺讀了很久之後,看看時間,才九點多,竟然有點吃驚。
我們無法觸摸到時間,也看不見時間,唯一能能做的就是感受時間。無論是過去的時間,還是當前的時間,找到它的規律,順應它的規律,它會讓你感受到愉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