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新五軍被東北野戰軍出其不意的全殲,國軍在東北局勢惡化,陳誠馬上稱病辭職,再三要求南京蔣公換人,理由是他的胃病十分嚴重,必須出國治療。蔣公還在考慮人選,陳誠急不可耐,讓他老婆私下去找宋美齡說項,請求趕緊換人。
在新五軍被全殲的時候,陳誠本來要求廖耀湘率兵增援,但廖耀湘怕被圍點打援,拖拖拉拉,不肯增援,坐視新五軍被全殲。這是東北戰場上,國軍第一次被全殲的軍,對東北國軍震動很大。廖耀湘也被千夫所指,認為他見死不救,是罪魁禍首,東北將領紛紛要求將廖耀湘嚴肅處理,以正軍法。
蔣介石親自到瀋陽主持開會,在會上批評廖耀湘一番,就讓他戴罪立功去了,並沒有嚴肅處理。會後,又特地找廖耀湘私下談話,透露出要放棄東北,讓東北國軍入關,協助華北傅作義集團保衛華北。廖耀湘聽到後,大感震驚。
再三考慮之後,蔣介石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這就是他的八大金剛之一的衛立煌。衛立煌成名較早,在圍剿紅軍鄂豫皖根據地時表現優異,一度將根據地的金寨縣改名為立煌縣,以彰其功。到抗戰時期初期,衛立煌在二戰區擔任戰區副長官,實際負責戰役指揮。
衛立煌的人生巔峰則是,在抗戰後期的滇西反攻中,他擔任遠徵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在滇西的各部隊反攻,先後收復騰衝、龍陵、松山等要地,和駐印軍會師,打通了滇緬路。滇西反攻結束後,衛立煌被明升暗降,出任陸軍副總司令,是何應欽的副手,但實際上處於賦閒狀態,離開了一線指揮。
衛立煌有個「黑歷史」,被蔣公的黃埔學生範漢傑抓住了。在抗戰初期擔任第二戰區副長官的時候,八路軍一度歸衛立煌指揮,當時八路軍糧彈兩缺,朱德報告了衛立煌,請求撥派一部分彈藥,以利作戰。衛立煌大筆一揮,給了八路軍八十萬發子彈。這就成了衛立煌通共的鐵證。
實際上,衛立煌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為在日軍進攻之下,國軍紛紛潰退,彈藥庫和槍炮等武器裝備也無法轉移,只能扔給日軍。所以,朱德請求撥派的時候,衛立煌就做了個順水人情。但在國軍將領中,這就成了衛立煌的一大黑歷史,失去了信任。
滇西反攻時期,東北軍出身的五十三軍與五十四軍同屬第二十集團軍,集團軍總司令為五十四軍原軍長霍揆彰。因為五十三軍出身於雜牌部隊,所以備受歧視,在武器彈藥發放、補給等問題上,百般為難。衛立煌到任後,視察部隊時了解到這一情況,批評了霍揆彰,要求把五十三軍的彈藥,按規定發放補齊。
時任五十三軍師長的王理寰後來回憶說,在衛立煌離任時,曾私下對他說過,國軍上下貪腐成風,派系鬥爭紛繁複雜,而共產黨能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國民黨是鬥不過共產黨的,天下早晚都是共產黨的。
抗戰結束後,杜聿明給蔣介石獻計,搶佔東北。因為國軍部隊多數都在西南,來不及趕往東北接收,因此只能請美軍協助,將遠徵軍所屬部隊海運東北,其中就包括五十三軍、五十四軍、新一軍、新六軍、十三軍、四十九軍、六十軍等部隊,主要是遠徵軍和駐印軍所屬部隊。因為杜聿明曾任第一期遠徵軍副總指揮,人事較為熟悉,所以先派杜聿明去搶佔東北。
杜聿明在東北吃了幾次敗仗之後,蔣介石走馬換將,改派時任總參謀長的陳誠前往,東北收拾局面。之所以派陳誠去,也是因為陳誠是土木系的大BOSS,除了五十四軍是土木系骨幹,新一軍和新六軍的三個師也是從土木系調過去的,也和陳誠有淵源,指揮起來較為便當。陳誠本來誇口要三個月結束東北戰事,卻被打得丟盔卸甲,損兵折將,只好請求換人。
再次換人的時候,蔣公於是想起了已經賦閒好幾年的衛立煌,讓他去東北指揮。這同樣是因為,衛立煌在滇西反攻時期指揮過遠徵軍和駐印軍,人事比較熟悉。在衛立煌出發去東北之前,蔣介石也找他談話,對東北前景表示悲觀,暗示讓衛立煌準備放棄東北。
但衛立煌到了東北,到處考察了一番,卻認為東北局面並未惡化到必須放棄的程度,還可以挽救一下,沒必要放棄。
首先是部隊的情況,東北還有六十多萬部隊,雖然新五軍被意外全殲,但無礙大局,主力仍在。只要調整部署,將部隊收縮到鐵路沿線的重點城市,依託城防工事,據險堅守,解放軍缺乏重武器,攻堅能力不強,能奈我何?只要能給他爭取一些時間,讓他訓練出三十萬部隊,就可以扭轉東北局面。
既然要堅守,那麼重中之重就是物資補給。五六十萬大軍龜縮在幾個重點城市,吃什麼,喝什麼,武器彈藥哪裡來?這些都是問題,解決不了這些問題,要說堅守東北,就只是一句空話,毫無意義。
傳統上來說,國軍並沒有比較完整的後勤體系,都是走到哪裡吃到哪裡,部隊駐紮在哪裡,哪裡的行政部門就要負責籌措解決部隊的糧食問題。也就是說,由地方行政部門去從老百姓那裡徵收糧食,供應給軍隊。比如馮小剛的電影《1942》裡,河南遭受嚴重旱災,餓死了三百萬人,省主席李培基去和駐軍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商量,請求減免軍糧,被蔣鼎文一口拒絕。
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實際情況是,因為國民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完全不掌握基層實際情況,所以從老百姓手中徵糧也十分困難,很多時候都是由地方保安部隊協助,政府下鄉去從老百姓手裡搶糧。如果遇到比較困難的情況,地方政府指望不上了,軍隊就只能親自下場,派部隊下鄉搶糧。
這不算是國軍首創,也是紅軍出現之前的各種舊軍隊的傳統藝能。尤其是在戰亂時期,兵荒馬亂,軍隊都沒有統一的後勤供應體系了,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物資供應。而軍隊作為暴力機器,最熟悉的當然是直接動手去搶糧。所以,在古代老百姓對軍隊都是很害怕的,因為對他們來說,官軍和土匪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要搶他們的糧食的。
只有建立了穩定的根據地,並且建立起高效的行政體系,才能以相對比較溫和的方式去徵糧,然後供應給軍隊。因此,歷史上比較有遠見、有長遠打算的軍事領袖,往往會嚴格約束自己的軍隊,都會先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依靠官吏去徵糧,而不是直接縱兵搶糧。
抗戰結束之後,國軍就開始逐步按照美軍的模式進行整編,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將軍改編為整編師之外,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後勤體系的變化,建立了聯勤司令部,統一籌措和供應部隊的後勤物資,不再是軍隊直接從地方上搶糧了。
全國統一的後勤體系,無論是物資的籌措還是供應,必然都要嚴重受制於運輸能力,一些重要的公路、鐵路節點城市,往往都是聯勤司令部囤放物資的地方,供應也嚴重依賴於鐵路和公路。在1947年之後,國軍的重點進攻和重點防禦,都只能沿著主要交通線進行,同時還必須投入龐大的兵力去保護交通線,都是這個原因。
在抗美援朝時期,李奇微接替沃克擔任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時候,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是「星期攻勢」,因為志願軍在進攻出發時攜帶的乾糧,只能支持七左右的連續作戰,十天是極限,再打下去,志願軍就沒飯吃了。如果猛一看,可能會覺得這時候志願軍的後勤補給能力確實很薄弱,但事實上,在離開後勤補給線之後,志願軍的這種連續作戰能力,已經是相當強了。
國軍一旦離開補給線,和解放軍進行野戰,正常情況下只能堅持三天,就是因為國軍自己在開始攻擊的時候,攜帶的糧食只夠吃三天,三天之後就要餓肚子了,士氣就要下降。之所以國軍在憑城堅守的時候,往往表現還可以,也是因為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後勤供應往往沒有太大問題,不用挨餓。
杜聿明集團在撤離徐州的時候,攜帶五天的糧食,五百公裡的油料,這已經是國軍大兵團長途運動時,攜帶後勤物資的極限水平了。在被包圍之後,杜聿明集團還能持續攻擊作戰十天以上,這在當時的國軍中,也是非常少見的情況,更多的情況下是一星期之後就吃不上飯了。
那麼衛立煌怎麼解決東北幾十萬國軍的物資供應問題呢?他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派兵到瀋陽周邊的農村地區去搶糧,結果出去轉了一圈,一無所獲。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候國軍不斷向大城市收縮,廣大的農村地區都已經變成了解放區,在國軍下鄉搶糧的時候,老百姓早都把糧食藏起來了,軍隊也找不到,只好空手回城。
一計不成,衛立煌又生一計。他認為,東北土地肥沃,瀋陽周圍的土地全部都種高粱米,足夠供應。但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否決了,因為根本沒有可行性,就算可行,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且,當年東北遭遇大旱,收成只有往年的百分之二十。
無奈之下,衛立煌只好又拿出了老辦法,找「美軍朋友」幫忙,協調空運。衛立煌邀請一位駐華美軍顧問的上校,到瀋陽來考察了一番,提出要美軍協助,從華北傅作義那邊空運糧食和彈藥等物資到瀋陽來。這位美軍上校詢問了瀋陽的機場狀況等,然後就拍胸脯,一口答應了衛立煌。
但實際上,在衛立煌到東北之後,一直到遼瀋戰役結束,也沒有空運多少物資到瀋陽來。美軍上校為什麼放了鴿子呢?原因也很簡單,國軍沒錢。
在1947年國軍建立起華而不實的全國聯勤體系之後,各地的守軍一旦被包圍,交通線被切斷,就只能依賴美軍協助空運,而負責空運的就是陳納德的航空公司。
現在許多人提起來陳納德,都會感念他在抗戰期間組建飛虎隊,但他來華完全是被高薪所吸引,在抗戰期間名利兼收,抗戰結束後,陳納德的運輸隊就改組成了航空公司,國軍的物資空運基本上都由陳納德的航空公司負責,他在此期間大發中國的國難財。
對陳納德來說,國軍越是依賴鐵路線和公路線,局面越是被動,就越是有求於他,他的生意就越好。
1948年,國軍在各戰場的局勢都開始惡化,到處起火,被包圍的守軍都需要空投物資。對陳納德來說,這就是發財機會。按照有些資料的說法,整個1948年,國軍軍費中的一半都被陳納德賺走了,就是因為這一年國軍越發依賴空投,陳納德的航空公司忙得不可開交。
陳納德的航空公司運力也十分有限,所以大規模空運物資實際上並不可能。尤其是要保證幾十萬大軍的物資,更加超出了運力極限。這也就是在遼瀋戰役、淮海戰役期間,被包圍的各個國軍部隊都只能指望空投,但實際上都等不來的原因。
究其根源,則是在抗戰之後的中美關係蜜月期,國軍上下過高估計了美國對蔣介石政權的支持程度,而國軍自己又沒有能力來維持交通線,也沒有能力自主擴大空運能力,卻把自己的後勤運輸體系改成了美軍模式,不僅沒有讓國軍的戰鬥力提高,反而加速了國軍的崩潰。
而在朝鮮戰場上,美軍的後勤供應體系也是一樣的,但卻運轉順暢,一些部隊在被志願軍包圍之後,也能就地建立陣地,組織抵抗,美軍則可以一邊空投物資,一邊提供空中支援,協助其突圍。這就是美國的工業實力讓美軍已經成了現代化軍隊,而國軍只是偽現代軍隊,卻要用一套自己玩不轉的後勤供應體系,我們也很難理解,蔣公究竟是怎麼想的。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蔣公在解放戰爭期間,盲目信任美國人,完全脫離了自己的實際情況,導致各個戰場都出現了衛立煌在東北的困局,聯勤體系靠不住,交通線守不住,空運指望不上,野戰能力急劇退化,連下鄉搶糧這樣的傳統技能也退化了,自然也就走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