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並不是萬能的,想要做好醫美整形齒科口腔營銷,需要清楚商業的本質是什麼,再結合具體的行業當前情況,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一招制敵。
最近應該是因為雙十一鬧的,Jason的諮詢量也瞬間暴漲。雖然遇到很多看官的問題都是「醫美門診市場應該怎麼搞?」
這種讓Jason內心各種槽點萬馬奔騰的問題,確實有點不爽,本著本專欄一直以來罵人都不指名道姓的基本原則,這件事能不提就不提了,但也確實遇到很多有趣的觀點也確實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不知道是不是被很多營銷同行洗腦導致,很多門診尤其是很多醫生開門診,有時候真的把營銷神話了,貌似只要真傳一套營銷「秘笈」就可以解決一切商業問題,這其實純屬瞎掰。
「小財靠勤,中財靠運,大財靠德。」道理是這個道理,只是每個人理解都不一樣。好多做市場做半輩子還天天憋著靠媒體投放還投不明白呢,我這三句話就能點破禪機、立地成佛,這還講理不講理啊。
其次,最近問如何操作多多的突然多了起來!為啥大家感覺做不好,可能真的是個思路問題。
第三,包括很多身邊的朋友都知道,Jason投資了個水果電商,很多身邊的朋友都沒想明白Jason為啥對這個事感興趣。在Jason看來,大體上,任何生意的本質無非解決三件事:「願意來、願意買,持續買」。
為啥這麼說?講兩個大家都能聽懂的故事,以上三個問題就都解決了。
改革開放之前,當年真實的國情是啥都缺!
經歷過那段時期的人都明白,家家缺錢、缺糧、缺姑娘,基本樣樣啥都缺,「票比錢好使,條兒比票好使」才是國人正常的生存常態!因此,改革開放後的實際情況是,只要能生產出來,基本上不那麼愁賣。而且,大部分時候,只要有人知道上哪能買,大概率按照轉化率就能賣的不錯。不用考慮「願意來、願意買」的問題,事實上是能買到就算不錯的。
同時,由於國民人均收入仍然比較低,所以「便宜」還是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的王道。改革開放10年後,當第一波生產高峰後,競品的問題開始凸顯的同時國民人均收入尚未明顯的提高。
這一階段的主要商業矛盾是「進口的東西太貴,國民買不起」與「國產的質量太次,國民換不起」之間的關係。「放開經濟、國退民進、科技創新」是當時最主要的口號。說白了,就是能造個跟國外差不多質量的東西,而且還能比進口的便宜,基本上就不愁賣,也是國人最早對於「品牌」的理解。
只是,當時廣告營銷系統尚未建立,所以很多時候投廣告都沒地方投。
隨著央視「廣而告之」對於社會的政策性開放及因國內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驚喜效果,掀起了長達30年的「央視標王」的競拍之路,也是國內廣告業的黃金20年。客觀的說,30年的標王確實成就了很多企業但也毀了很多企業。
比如:某博口腔及龍頭大哥代言的幾乎所有企業。
而這一階段也迅速催熟了很多「回歸產品本質」的民營企業的增長,比如:長虹、海爾、蒙牛、伊利等等,醫療行業對這個口號是不是聽著特別熟悉。
有個例外是:國內的汽車工業發展比較晚。自主品牌大概是零幾年趁歪國金融危機才從國外引進了第一波進口生產線,包括:吉利、比亞迪等,也就是那段時間自主品牌改變了「鐵榔頭敲發動機蓋」的歷史,整車質量的跨躍性提升。
事實上來說,國內的汽車工業也是從那會開始暴漲的,包括帶動了整個汽車產業鏈,易車、新浪汽車都是從那會開始值錢的。
恩,Jason胡說八道也是肚子裡有點貨的,雖然沒引用資料也不能瞎說不是。
扯遠了,說回來!
從營銷創新上,當時的紅利在於:
首先,畢竟那會還沒網際網路,信息曾經高度不對稱。導致廣告的「廣而告之」變成了「企業增長」核心驅動力,也是曾經傳統廣告行業的黃金10年。
以醫療為例:比如當年的莆田人藝高人膽大,雖然沒上央標,但因為抓住了這波政策紅利趨勢,才有了後來的醫療四大家族。也是因為廣告曾經如此的重要,曾經的醫療「企劃」同學才那麼那麼的輝煌。
其次,進口商品價格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如何提升產品質量競爭力變成了當時的競爭當務之急。而回過頭來看,能活下來的企業當時都是有這個思想覺悟的企業。
第三,由於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如何最大化的「佔便宜」仍為營銷的強心劑。
最具代表性的是包括蘇寧、國美等開門各種送禮品,賣手機送一堆配件、買一套鍋恨不得廚房用具都能送全,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稱為「國美式侵略」,是大部分網際網路人尤其是電商爭相學習的對象。
包括當時的Jason也深諳此道,在學校門口擺攤賣50元的雜牌隨身聽我送一打盜版磁帶,是不是沒想到Jason 哥還有這段黑歷史呢?
這個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開門送禮品來「引流」,時常送東西願意來,送禮品多願意買,因為送的禮品多也可以作為話題推進轉介紹的產生。
當然,這都是事後諸葛亮。作為當時還是中小學生的Jason哥,那會也沒啥理論基礎,完全靠誤打誤撞。
問題來了,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你送的禮品人家都嫌佔地。這就產生了新的時代矛盾,到底送點啥好使?或者投點啥好使?
這個話題我們最後解釋,繼續講故事!
只是這個「利」和你想的不一樣
眾所周知,阿里爸爸很掙錢,但是阿里爸爸為啥掙錢呢?
答:因為直通車!
但是,尤其在大搜封鎖某寶流量的前提下,直通車的流量哪裡來的呢?是不是發自靈魂的拷問?
正確答案:因為「聚阿里媽媽的沙成就了爸爸的塔」!
恩,為啥此處就不BB了,不熟悉這段歷史的同學請自行搜索。
剛才說過,任何商業模式的根本就三件事:「願意來、願意買,持續買」
而「媽媽」解決的問題就是「願意來」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社交電商」。「媽媽」不僅是一個平臺,而是一個群體。甚至從今天電商格局來看,甚至形成了以「集團」為中心的共同利益集團。從黑搜到社群,從刷單到跑單,囊括了尤其廣東、浙江、福建一帶大量的某寶村構成。通過大量的「內購」、「分銷」群構成了對於中國最廣大的流量匯聚,並通過「媽媽」匯總到「爸爸」構成了今天的直通車。
當然,時代的變化帶來的是工具的變化,從原來的QQ到現在的微V、從「分銷」變成了「拼購」,深諳此道的多多黃老大順勢而為,通過圈子影響力&人性的驅利首先開啟了今天火遍全國的「拼購」模式,工具變了但是原理依舊。
所以,很多熟悉平臺電商的朋友老覺得做多多跟某寶一個套路,開的起車就好,只是,車未必是你原來想的那個車,燒錢能解決的問題還要營銷幹嘛。
總結一下哈,從門診經營上來說:
首先,正確認識趨勢紅利和國內由於廣闊帶來的消費階梯之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正式官方資料某寶是2003年5月創立,但是全民某寶現象卻是05、06年的事。因此,97、98年校門口賣隨身聽可以賣的很不錯,在03年在三四線城市的校門口賣隨身聽依然好使,可在今天即使賣「不可描述」的VCD依然賣不出去,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正確認識工具和流量之間的關係。以網際網路今天的文化來說,工具都是免費,流量就得花錢,這是大部分平臺適用的原則。但工具免費是基礎免費,再開發仍然需要花錢,這才是網際網路最大的Bug。
第三,回到消費行業中來,門診的電商經營要基於電商的生態。
今天的消費醫療電商早就不是曾經的平臺電商花錢導客那麼簡單,平臺的增長對於營銷費用的增長几乎是幾何費用的增長,這是句最中肯但不好聽的大實話。
當然,如果你能燒的起錢,以上的話都當我沒說。
不要告訴我花錢沒問題,只要能賺回來,這TMD其實是個周期問題。如果你沒VC燒不起,就得明白「存量」和「增量」之間的補充關係。
第四,不用太糾結於平臺,因為各家平臺基本配置都差不多。
「社交電商重在社交而非電商」,既然做社交電商,社群是你永遠繞不開的一環,電商才是經營的手段而已,懂者自懂吧!
第五,以目前網際網路的「潛規則」來說,不管平臺有意還是無意導致的「門檻」依舊在。也就是江湖俗稱的「養號」,如何超越門檻可不是僅僅「花點錢」就能解決的,這需要大量時間&金錢來平衡和追趕。
所以,與其觀望不如趁早進場,「早=錢」。
前面講了兩個故事,主要想給大家說明白兩個趨勢背景。現在開始回答文初一開始提的問題:新的時代矛盾,到底送點啥好使?
Jason答:今天的消費醫療與其說是「人」的問題,不如說是「貨」的問題。為啥這麼說呢?
03年初的某寶,在大家印象裡還是一個賣假貨的地方,當時的品牌主力依舊還在商場裡。只是。隨著流量越來越大,可操作的空間越越來越大,現在倒是某寶天天懟多多假貨問題。說到底:渠道的本質,是解決產品從銷售方到消費者手裡的過程。而在供銷關係中,如何把「人、貨、場」匯聚,是電商永恆不變的真理。
這段看不懂不重要,看下面!
從消費醫療行業的底層邏輯來說:
首先,消費醫療的行業特殊性在於,唯一可以對標的就是韓國、日本的同品類診所。事實上說,今天韓國、日本的整體經營環境要比大陸成熟的多,尤其同比較輕醫美來說,價格還便宜的多,這就事實上造成了無法產生價格「鉚定」之說。
所以,今天的門診價格對標基本都靠懟本土頭部品牌。
其次,消費醫療的競爭特殊性在於,由於人群圈層之前仍然存在信息差,市場仍然屬於「被教育」階段,低價引流對於市場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
只是,號稱學習網際網路「爆品模式」,寄希望通過「0元玻尿酸」、「1元潔牙」打爆品、並通過提升後續轉化來增加利潤,這就屬於學道沒學明白。
如前文闡述,君只見某寶雙十一各種領券、9元購,卻不見某寶、大東、洗腦多多如何「聚沙成塔」聚勢。即使回歸到線下,當年的國美、蘇寧都是開在城市的核心商圈,引流的作用核心在於「造勢」,引起周邊逛商場的人「看熱鬧」,這才是核心根本。
所以,「低價引流」轉化低真心不怪助醫同學不努力,大部分時候因為門診運營的底層邏輯不對,這其實是個思路問題。
導致某寶越做越大,門診越抄越慘,基於屬於抄都沒抄明白。
延伸出來的問題是,消費醫療行業各種坑蒙拐騙的營銷方法大行其道,本質來說也是競爭壓力所導致。雖然這件事從我們角度是批評的,但從商業的角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扯遠了,說回來!
因此,消費醫療門診面臨的實際問題是:一方面:要防著競爭門診的低價引流導致的價格戰。另一方面:卻要「在牙洞裡尋找生存空間」。
只是,大部分時候,很多居然還沒省對地方。
君不見,天天號稱高端、號稱品牌才是增長核心動力的門診,居然連朋友圈的對比圖都沒對齊,這是個TMD設計常識好不啦?讓消費者TMD從哪個旁逸斜出的地方理解你家「內涵」。恕Jason真心看不懂!
以上就是順便舉個例子,這不是今天的重點,順便吐槽而已!
首先,對於今天大部分門診,必須想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人民群眾為何願意來」,是因為低價?院長長的帥?門診在核心商圈?還是因為其它的什麼?再比如:社交關係是不是大家都有的!
恩,這是個問題!需要「因地制宜」
其次,才是為何選擇你家門診做大項目。今天門診面臨的競爭不是外部的,而是內部的。如何在同一水平線上脫穎而出,這確實是個難題。再比如:某個項目臨床率高算不算?
恩,也是個課題!需要「實事求是」
當然,「首先&其次」是個正相關的關係,低價引流帶來的一定構不成「高端用戶」,1元潔牙的人花大幾萬去做隱適美,這種小概率事件基本跟中彩票差不多。
第三,醫美還好,口腔的特殊點在於短時間不存在復購。
因此,如何挖掘身邊的人,通過人性的取利性,產生對於周邊的影響才是「裂變」的核心條件。都在說「供給側改革」,可在Jason看來,這個矛盾是任何商業環境中任何時代千年不變的永恆真理。
恩,道理大家都懂,怎麼幹還是得看門診,多說無益。
我好像又把結尾扯成廢話,唉!
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剛好接到大氧新下發的平臺稽查規則。
總結來說,當APP的競爭格局越來越嚴峻的時候,門診如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繼續保持增長是接下來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
恩,這是個不錯的「話題」,值得回頭一起推敲一下。
如果您覺得有道理歡迎轉發,如果看官您有不同的觀點,也歡迎下方留言區評論!
本文由 @Jason@超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