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或為元初金口河故道,老街竟有古碼頭痕跡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東交民巷對於北京人來說可謂家喻戶曉。人們習慣上將它和西交民巷聯繫在一起。它們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抵北新華街,東西縱貫3公裡有餘。這是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古老街巷,它的發展演變自然吸引著歷代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作者:李仲民

目前,有關它最初形成的時間、名稱來源眾說紛紜。較具代表性的觀點大致如下: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元大都時期即已形成,它本是一條東西貫通的街巷,因為通惠河在距此不遠設立停靠碼頭,有御糧在此售賣,統稱「江米巷」。明初永樂皇帝營建北京城,在大明門以南至正陽門之間建有棋盤街,將江米巷截成東西兩部分,形成了日後的東、西江米巷。

事實上,根據如今的考古研究,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並不是同一時期形成的胡同,它曾是金元時期人工運河金口河河道的一部分,元末明初形成了東交民巷,數十年後的明英宗時期形成了西交民巷。而江米巷的得名則與設在文明門外的元代皇家諸倉豐裕倉有著密切的聯繫。

金代修金口河 元代重新疏通

為何說東交民巷是金口河的河道,這還要從北京城早期的水利工程說起。936年,以西湖(今蓮花池)水係為依託發展起來的古幽州城被遼代統治者立為南京,並改稱燕京,它的中心在今廣安門一帶。隨著城市的擴張、人口的增長,原有水系已無法滿足城市用水以及糧食等物資供應的需要。遼聖宗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前後,一條全長約30公裡的人工河開鑿成功(後人稱為蕭太后河)。它從遼南京城東南的迎春門南下,經陶然亭一帶水泊東行至今龍潭湖,出左安門向東南方向經十裡河、老君堂等地,在張家灣入北運河。

天德三年(115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他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往外擴展,是為金中都。此時的蕭太后運糧河因連年戰亂,疏於疏浚,加上上遊水源不足,早已棄用。因此,另闢新水源,開鑿新運河勢在必行。

大定十一年(1172年)金世宗下旨開鑿金口河。金口河自石景山麻峪村東引永定河水,在金口(今石景山發電廠院內)設閘控制。水流經今老山、八寶山,東至玉淵潭,折向南流入金中都北護城河。其下遊流向大致為如今的東舊帘子胡同、人民大會堂南段、國家博物館南段、臺基廠三條、同仁醫院、北京火車站南側等地向東至通州入北運河。

金口河建成後效果並不理想,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放棄金口河。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採納大臣韓玉的建議,重新啟用金口河,並加以改進:一是棄用湍急的永定河水,改為引高粱河、白蓮潭(金代對積水潭至中海一線水域的統稱)等各路清水作為水源,南下注入金中都北護城河;二是在出護城河向東至通州入北運河的河道上設閘數座,以調節因河床坡度過陡而致使河中存水不足的問題,因此這段漕渠也被稱為「閘河」。然而,使用時間不過十幾年的閘河,由於金代統治者遷都汴梁以及連年戰亂等原因,疏於治理,最終河道淤塞嚴重,很快便被棄之不用了。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放棄了因戰亂損毀嚴重的金中都,於至元二年(1265年)授郭守敬為都水少監,負責都城水利工程建設,第二年,忽必烈又命大臣劉秉忠以萬寧宮為中心建造皇宮和新的大都城。為了將從西山開採的木材和石料運抵建都工地,同時兼顧漕運問題,元世祖採納了郭守敬的建議,當年十二月下令重開金口河。

此次重開金口河,郭守敬再次引永定河水,但他吸取了金人的教訓,將取水口上移至麻峪村附近,並在此預先開一個減水口,極大地緩解了洪水經金口直接威脅都城安全的隱患。從中都城到通州的一段則在金代閘河的基礎上加以整修疏浚。由於措施得當,從至元三年到大德五年(1301年),重開後的金口河利用了35年。

當然,除了金口河,最重要的工程還是通惠河。通惠河從積水潭東的萬寧橋(後門橋)經大都皇城的東牆外流過今南、北河沿大街,出麗正門東水關(今正義路北口附近)拐向東南,經臺基廠二條,在今船板胡同東口一帶接入閘河至通州,全長約82公裡。

元朝末年,元大都運河水利體系遭到嚴重破壞,金口河於1301年停運。而且通惠河由於上遊常年受到山洪破壞又未能得到及時修繕,致使水源不足日益嚴重。元至正二年(1342年),在金口河廢止40餘年後,元廷決定再通過金口河引水。這是金元以來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通過金口河引水,史稱「金口新河」。被寄予厚望的金口新河,由於設計缺陷和施工問題,剛一開閘放水,「水勢衝決,河兩岸俱崩,民庶恐甚,終莫能御。」當局只好關閉金口新河,永不啟用。到元代末年,金口新河幾近廢涸。

西交民巷北側有古碼頭痕跡

金、元時期金口河的河道開發過多次。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認為金口河(含閘河)下遊河道始終未發生改變,即前文提到的經如今的東舊帘子胡同、人民大會堂南段、國家博物館南段、臺基廠三條、同仁醫院、北京火車站南側等地向東至通州入北運河。

2002年,北京大學嶽昇陽教授等人通過對國家大劇院工地的考察、勘驗,對不同時期沉積層進行分析,發現了這一帶金代早期金口河、元初金口河、元末金口新河的故道。其中,金代早期金口河河道寬度超過40米,其北岸在絨線胡同一線, 南岸約在高碑胡同(原與東新帘子胡同東側相接、今為國家大劇院南側)一線。元初金口河較之金代河道稍向南擺動。元末河道較元初河道稍向北偏移。也就是說,金、元不同時期的金口河河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不斷的移動,長期處於變化中。

2013年4月出版的吳文濤女士所著《北京水利史》中的一段文字啟發了筆者: 「據考古發現,金代閘河的西端,即在今東舊帘子胡同、高碑胡同一帶的河道比原金口河河道偏南200米左右,至今西交民巷北,且於距地表5米處發現有古碼頭的痕跡。……據於德源先生推測,這就是金代閘河的碼頭。……也就是說,金閘河的西端就在今北京西交民巷東口一帶,從這裡卸載貨物進入金中都城東北隅的京倉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發現,金代閘河與金代早期金口河相比,不僅改變了上遊的引水源,下遊河道的走向進行了重新規劃與調整。調整之後,金代閘河的河道比金代早期金口河河道偏南200米左右,到如今的西交民巷北。

至此,我們不妨做出一個大膽的判斷:金代閘河的河道向南偏移至如今的西交民巷、毛主席紀念堂南、東交民巷、北京火車站南一線。東交民巷本身彎曲不直的走向也頗能說明問題。

元初金口河正是在金代閘河的基礎上形成的,使用了同一河道。所以,郭守敬當初在設計通惠河河道時,出麗正門東水關後,拐向東南,經今臺基廠二條,在今船板胡同東口的惠和上閘接入閘河,這樣的安排也就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明初西交民巷還有河水

那麼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到底是不是在元大都時期即已形成一條東西貫通的街巷的呢?筆者給出否定的答案。

根據元初金口河河道走向的判斷,基本可以認定:至少在1301年金口河停止使用以前,西交民巷和東交民巷一帶尚被河道佔用。因此,它們的出現不會早於這一時間。而且,元至正二年(1342年),金口新河開鑿之初,麗正門(如今天安門廣場國旗杆附近)前的一段還利用了元初金口河的部分故道。這表明,元朝末年的西交民巷一帶極有可能仍然處於金口河河道範圍之內。明代《順天府志》曾記載,明初洪武年間,金口新河仍有河水流通。

根據史料記載以及考古發掘,大致有如下判斷,東交民巷的形成時間應該在1301年元初金口河停止使用以後。而西交民巷的形成要晚於東交民巷。根據《國家大劇院工地的金口河遺蹟考察》的記載,在大劇院河道沉積層上部出土了大量青花瓷片,這些瓷片主要為明英宗時期(1436-1464年),頂部為明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年),這說明西交民巷這條街道大致形成於明英宗正統七年營建「五府六部」前後,且到明英宗以後才被完全填平。

隨著明代「五府六部」以及「文德」和「武功」兩座石牌坊的落成,原本毫無關係的兩條胡同最終被聯繫到一起。大約在明代中後期最終產生了東、西江米巷的胡同名。

筆者所見史料中有關「江米巷」地名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明宣宗實錄》中的一段記載:「宣德十年(1435年)夏四月辛酉:造江米巷石橋。」到了明代中期則有「東江米巷」的確切記載,李詡在《戒庵漫筆》中提到「嘉靖六年六月十九日夜,京城雨雹交作,次早東江米巷南,李學等家房上有錢八十四文,一一壁立瓦櫳中。」

成書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張爵所著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則明確標有東江米巷。

其後,想談一談對於「江米巷」街名產生的看法。的確,這裡曾是閘河,附近又有豐裕倉,倉中存儲的是江南運來供皇家享用的上好糯米,北方人將糯米稱做江米,胡同因而得名也就顯得再自然不過了。但說它命名是因為這裡是出售糧食的街市,就不嚴謹了。一則,截止到目前,並沒有看到有關船板胡同、東交民巷一帶發現金元時期船舶停靠碼頭的確切記載與報導。明代著名水利家吳仲在所著《通惠河志》中明確無誤地指出:「漕運糧儲,南來諸物,商賈舟楫,皆由通惠河直達海子登岸。」二則,通過《析津志》的記載可知,大都的米市、面市主要集中在鐘樓前十字街西南角和羊角市一帶。其作者熊夢祥生活在元代中葉到明朝初洪武年間,書的寫作時間大致在元末。如果文明門外存在這樣一條以出售糧食著稱的江米巷,《析津志》以及同時代著述中不可能不留下記載。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東交民巷鋪位舊貌
    因從事郵政多年,熟悉裡巷鋪肆,居民情況,乃就記憶所及,爰將改稱租界前東交民巷之舊貌,記之於心而筆之於文。究其微旨,迨欲以此誡後世子孫勿忘根本,促他日振興民族,雪此國恥。寓意良屬深遠。王述唐服役郵政數十年,舊北京之閭巷街衢,人情風物以及掌故軼聞知之甚詳,惜多未能筆錄傳世!此人今已作古,而改建前東交民巷之舊貌,能識者蓋亦鮮矣。此篇實為不可多得之歷史資料。特轉錄於此,俾供讀者參考。
  • 今日的東交民巷,依然刻在北京人心裡!
    最近各種各樣的北京攻略,把東交民巷炒成了網紅景點。可在北京人的眼裡,東交民巷不止漂亮那麼簡單。它背著沉甸甸的歷史和講不完的故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先後有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並將東交民巷更名為使館街。
  • 帶著100張老照片逛東交民巷 走過一個世紀的繁華與屈辱
    除了哥德式風格的教堂,沿著東交民巷奔西,我們還能找到當年法國人遺留的不少痕跡,最重要的莫過於當年的法國公使館,西式的門樓,大門口卻是兩隻中式傳統石獅子,有種中西合璧的感覺。不同時間的法國公使館大門而100多年前,它是清朝滿洲貴族景崇的府邸,景崇因獲罪遷出,其子純堪承襲爵位,府邸改稱「純公府」。
  • 於視乎丨東交民巷閒逛記:歷史只留下了它想留下的東西
    東交民巷一帶原名江米巷,早在元初就已經形成,當時這裡主要出售江南運來的糧米,故得此名。明清時期,這一區域是「五府六部」的所在地,清代時更有不少的王府和祠廟。東交民巷和臺基廠大街交口的東北角是聖彌額爾天主堂,這裡原為義大利使館用地,《辛丑條約》後改屬法國使館,後改為天主教堂,始建於1901年,整體建築為哥德式風格,坐北朝南。臨東交民巷的院門及南院牆基本保持原貌。此教堂是外國人在北京修建的最後一座天主堂。
  • 美麗中國: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終於對上號啦(圖)
    題記: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形成於1901年至1912年,是一個集使館、教堂、銀行、官邸、俱樂部為一體的歐式風格街區。2001年6月25日,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被列入「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的建築有13處:1、淳親王府:東長安街14號。
  • 泉州新府口裡憶望族:巷東昔藏左宗棠祠 巷西隱居晚清望族
    泉州新府口裡憶望族:巷東昔藏左宗棠祠 巷西隱居晚清望族 2016-12-02 16:22:44  來源:泉州網   新府口巷,東起南俊路,西至玉犀巷,整條巷呈L形。
  • 福州「三坊七巷」,是哪三坊?哪七巷?很多海內外遊客都慕名而來
    福州的「三坊七巷」,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民 國版《福建通志》的總纂、近代詩家《石遺室詩話》作者 陳衍就是住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三官堂」。他曾自吟一聯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都位於「八一七北路」(舊稱「南街」)以西,南后街東西兩邊的一大片居民區,舊屬侯官縣的轄地。 所謂「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這三坊都位 於南后街的西面。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 此,遂名「祿錦」。後又有裡人王益詳任江東提刑,始更名 「衣錦坊」。
  • 隨州安居古鎮—兩河·一山·一老街(九街十八巷)的空間結構
    後來每有戰火,只要躲入其中避災,必定安然無恙,當地居民就把此地作為福地,人們祝願能在此地「安居樂業」,「安居」地名由此演化而來。發展現狀到了20世紀初,由於戰亂和自然環境破壞的影響,安居古鎮遭受了嚴重損壞,不僅眾多建築毀壞,當地居民也是流離失所,古鎮逐漸走向衰敗。
  • 【老街老巷老故事】 伍佑千年古鎮的「前世今生」
    【老街老巷老故事】 伍佑千年古鎮的「前世今生」 2020-05-22 2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巷遇:米鋪巷、竹樹港
    泉州市鯉城區米鋪巷、竹樹港泉州市臨江街道新橋社區米鋪巷東接竹樹港巷,西抵防洪堤;竹樹港則東起萬壽路,西抵海關口。二者均為城南小巷,一般地圖中未能標示出來,在一張寫有城南古地名的手繪地圖中,可以看到具體的位置。
  • 合肥版寬窄巷子:穿街過巷 有古有今
    新中國成立後,淮浦巷經過了若干次改造,1958年借巢湖銀屏牡丹的美好寓意更名為「銀屏路」,2015年,銀屏路改造,以「瑤海區生態歷史文化第一街」為定位,最終成為如今的銀屏街。銀屏街,東臨明光路,西至淝濱路,全長762米,整條街以年代劃分為三個部分:淮浦春融段、巷陌芳蹤段、新都花雨段,以雕塑、景牆、花卉、仿古建築等依次展現晚清、民國和現代的合肥民間風貌。
  • 合肥版寬窄巷子 穿街過巷 有古有今
    新中國成立後,淮浦巷經過了若干次改造,1958年借巢湖銀屏牡丹的美好寓意更名為「銀屏路」,2015年,銀屏路改造,以「瑤海區生態歷史文化第一街」為定位,最終成為如今的銀屏街。銀屏街,東臨明光路,西至淝濱路,全長762米,整條街以年代劃分為三個部分:淮浦春融段、巷陌芳蹤段、新都花雨段,以雕塑、景牆、花卉、仿古建築等依次展現晚清、民國和現代的合肥民間風貌。
  • 留存江南小鎮風味西興老街要保護成特色歷史街區
    錢江南岸離休博園不遠的地方有一條有名的老街,名為西興老街。在這裡休閒你可以體味一下清末民初江南水鄉小鎮特色。市規劃局昨天透露,市政府已正式批覆《杭州市西興老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  西興老街規劃範圍東起規劃西陵路,西至鐵陵關路,南起規劃青年路,北至古塘路(以道路中心線為界),面積為0.2422平方公裡。
  • 常州城東第一巷 湧現過多位進士、學者和名人
    常報全媒體訊  「常州東門三條巷,餘巷遙觀薛墅巷」,這句曾經流傳於常武地區的話,說的是橫林餘巷、遙觀老街、薛墅巷這三條巷子商業發達,人文薈萃,在常州城東一帶非常突出。尤其是餘巷老街,能在「城東三條巷」中排在第一個,可見魅力非同一般……
  • 北京西長安街黨員群眾自發捐款疫期獻愛心
    人民網北京3月2日電 疫情面前有大愛,同舟共濟克難關。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紅牆人用自己的博愛和善舉,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2月21日,西交民巷社區收到了一封來自西城區紅十字會的感謝信。感謝西交民巷社區為疫情防控集體捐贈的25786元。
  • 阿哲講古——會館巷史話(作者:雲霄 方阿哲)
    本文轉自《好山好水》微信公眾號阿哲講古——會館巷史話會館巷,址在雲霄下港尾(今實驗小學二小校區,原紅陽小學),北至車嘴口伯公廟,南至南門樓。明朝時期,雲霄港興起,沿漳江兩岸(包括支流)有上河渡、下河渡、世坂渡、山尾渡、溪口渡、菜莆渡、西林渡、七里舖渡、烏石渡、虎頭潭渡、渡仔頭渡、石仔溪洲渡、水月樓渡、下坂渡、巷仔口渡、高塘渡、下尾渡、虎獅港渡、大墩渡、荷步渡、北旗渡、烏坵渡等等近三十個渡頭,組成雲霄港口,經營南北航線,是雲霄對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重要港口,俗稱「月港」。
  • 【逛老街 走舊巷】今天我們從水井巷裡的田豆花說起
    清晨6點 剛擦亮的天忽然打起雨點田金玉夫婦像往常一樣已經開始手工製作豆花和苕粉無論陰晴不到7點鐘 店裡就會有食客等在桌前也有人端著自家瓷碗或保溫盅帶走豆花粉 豆花飯 鮮豆漿今天的【逛老街 走舊巷】我們從一碗1987年就開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