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 剛擦亮的天忽然打起雨點
田金玉夫婦像往常一樣
已經開始手工製作豆花和苕粉
無論陰晴
不到7點鐘 店裡就會有食客等在桌前
也有人端著自家瓷碗或保溫盅
帶走豆花粉 豆花飯 鮮豆漿
今天的【逛老街 走舊巷】
我們從一碗1987年就開店的「田豆花」說起
帶大家走一走水井巷
水井巷北接桐花巷,南臨西街,不過百來米長。
據老水井巷人講述,巷子口有一口水井,水井巷因此而得名。那口水井已不見蹤跡,但和水井牽連的人家和故事,還在延續著。
水井巷老照片(周曉平提供 )
「田豆花」最早就是從這水井中取水製作。
因為這一碗流傳至今的味道,讓老水井巷人的記憶有了落腳點。
在水井巷人的記憶中,巷子中的小吃屈指可數,最初由「田爺爺」田興富掌舵的豆花店在老巷子中經營的年歲最為長久,見證著老巷子的變遷。他的女兒田金玉說,父親從小當學徒的時候學到了這門技術,最開始是在水井巷擺小攤,幾分錢一碗。1987年退休後就在距離如今店址不到百米遠的地方開店,用老石磨磨豆子,起初豆花賣1角錢一碗,小店裡只有一張長條桌,只能供幾個小朋友擺碗,來吃豆花的大人只能端著碗站著吃。
1999年,城市改造後,老店搬到如今的位置。父親已是95歲,直到前年都還要到店裡來坐鎮。來這裡吃豆花的有大部分是搬離巷子的老鄰居,要麼開著車要麼騎著自行車,轉過幾條街來。來小店的感覺依舊不變,只是大家口中的招呼從「田爺爺」變成了「田嬢嬢」。
保持傳統手工製作,守住老味道,是老田家的驕傲。做紅苕粉、打豆漿、做豆花都在食客眼前完成,經常不到上午10點,豆花就賣完了。
61歲的江忠全是土生土長的水井巷人。巷子從何時有了這名兒?在他的記憶中,老一輩的人對具體時間也難以考證。他帶領記者走到靠近西街偏東的巷口邊,指著一處轉角的人行道,說這就是原來水井的位置。
「天幹有水,漲水時井水也清亮,小時候聽說這口井有上百年歷史,以前這是水井巷唯一的吃水水源。那時候整個西街甚至周邊其他街巷的人,都依賴這口水井生活。這裡蓋了一間小房子遮蓋保護水井,坐家戶排隊來取水,有專人給大家打水。還有個劉挑水給人挑水,一挑收一兩分錢工錢。」
江忠全講述,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巷子裡專門為大家挑水的「劉挑水」不知怎麼地掉落水井,漸漸地用這口井的人少了,加上通了自來水,就沒有人用這水井了。大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水井被填,但這條「水井巷」的名字沒有變過。
「巷子以前不到兩米寬,開拖拉機進去都困難。」江忠全回憶,以前巷子兩邊全是瓦房,幾戶人組成一個院子,每個院子口都有一個「龍門兒」,各個院子大門打開,大人娃娃相互串門。
「一到吃飯時間,家家戶戶都把自家的飯菜端出來,邊吃邊擺龍門陣。那時候鄰居之間親近得很。」江忠全說。
記者向江忠全展示攝影愛好者周曉平提供的水井巷老照片。他端詳了一陣,脫口而出:「這應該是八幾年照的,這根老電桿的位置,現在都還有根電桿。」他看著照片,想起了七號「龍門兒」、馮裁縫店、包子鋪……
水井巷老照片(周曉平提供 )
如今巷子商鋪林立,老水井巷人口中的「新小區」也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老水井、「龍門兒」的故事更是久遠。
有多少人走到這裡,抬頭看到「水井巷」路牌,還會想起關於它的記憶?
關於水井巷
你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
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繼續聊
記者 | 周梅 圖片 | 周梅
視頻 | 塗策 劉俊宏 剪輯 | 塗策
編輯 | 劉俊宏 責編 | 汪巧 值班編委 | 姜穎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