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生土長的德陽人
周曉平對他
從小生活過的那條老巷情有獨鍾
幾番邀請我們
一定要去看看
這一期
我們跟隨著他
和老鄰居楊常瓊的腳步
尋跡桐花巷
周曉平
原來一走進桐花巷,醬油飄香撲鼻。德陽醬油廠兩個基地在這裡落腳,地上擺滿大缸小缸,天然日曬發酵。所以「老德陽」又叫它「醬園巷」。
這段特別的嗅覺記憶
像一把鑰匙
打開了塵封在周曉平腦海中
在老桐花巷生活的那段時光
……
桐花巷北起署前街,南接水井巷、紅土地廟巷與牛肉巷。
天不大亮,巷子兩側從頭到尾就開始擺滿各色小攤,小販們直白的吆喝、樸實的問候,總能將顧客招攬到攤前。
「原來的桐花巷沒有門市,可不是現在這般繁華鬧市的景象。」周曉平還記得,老桐花巷與習藝巷正對著,與署前街形成丁字路,附近還有一個機關託兒所。小孩子們在巷子裡跳繩、捉迷藏、打玻璃彈、打煙盒片、滾鐵環……嬉戲聲打破巷子的寧靜。
桐花巷老四合院 周曉平 攝
桐花巷的名字有什麼來頭?這讓人一時難以溯源,倒是它的另一個名字,老巷人都知道。
「走進桐花巷,醬油味、醬香味撲鼻而來。這裡有德陽醬油廠的兩個基地,一個在桐花巷與署前街交接處,一個在巷子裡。地上擺著罈罈罐罐曬太陽,所以又叫『醬園巷』。」周曉平的話勾起楊常瓊的回憶,兩人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住在我們這裡的人都不容易感冒,我們想是因為醬油廠也生產醋,起到了預防作用。」
以前醬園門口懸掛的招牌 張世軍 供圖
在桐花巷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有著這樣的童年記憶:巷子裡的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到放暑假,就被大人叫去醬油廠領回一袋袋辣椒和胡豆。
「起初稱多少斤,最後就要連殼還回多少斤,學生娃都坐在龍門兒門口乾活。那時候我們把辣椒把兒摘乾淨,把胡豆殼剝了,又返給醬園廠。摘一斤掙一兩分錢。」
這是大人安排的兩全活兒,這一來掙到了下學期的學費,二來學生娃不去亂跑亂跳,也保證了暑假安全。
上世紀五十年代德陽醬油的商標 張世軍 供圖
改造後的桐花巷往西北方向挪動了數十米遠,沿著巷子繼續緩步前行,周曉平指出了老家「桐花巷5號」的大概位置。「現在完全變了,改造後重新編號,5號也移位了。」
巷子東側有一段老圍牆,賣幹雜、水果的小販在這裡擺攤,擺放的貨物間,透出一塊塊烏黑老磚。
「逛街」過程中,年近七旬的黃開明加入我們。在他12歲時,一家人從北門搬到桐花巷定居至今。他帶我們去看唯一留下的一處老瓦房。但如今瓦房房門緊鎖,外人無法看到內裡。
通過周曉平提供的老照片,能窺見巷子老院壩的模樣。
老院壩 周曉平 供圖
老桐花巷大約400多米長,並不是如今這樣一條直線,以前需要轉彎經過一段圍牆才能轉到堰塘壩。
「堰塘壩原來這裡是大壩子,逢場賣農產品。我們那時候趕集趕堰塘壩,轉過去也可以趕米市壩。」
「堰塘壩的中間就是十一居委9號龍門兒,桐花巷和堰塘壩就屬於十一居委。」
「我們小時候和小夥伴清早6點過就起床去堰塘壩了,奔跑到清真寺門口看殺牛……」
越往前逛,關於桐花巷的故事越發鋪開來。一路上,周曉平和楊常瓊還認出幾位多年不見的老鄰居,駐足聊起老巷的記憶。
在1983年到1986年間,周曉平一家及鄰居們陸續搬出桐花巷。
雖然巷子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但是一看到「桐花巷」幾個字依舊很親切。
他感慨地說,桐花巷不長,一條巷子走通了,巷子的故事也就講完了。
但故事豈止於巷尾
正如醬油香
餘味仍悠長
……
關於桐花巷
你有什麼特別的記憶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咱們繼續聊
記者 | 周梅 何書陽
編輯 | 周玉琴 責編 | 汪巧 編審 | 姜穎 值班副總編輯 |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