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桂花街,也是我喜歡的一條老街。
這條街屬於廚房,準確地說,屬於中式傳統的廚房。
街上多是賣食物佐料的,長年漂浮著濃鬱的花椒、辣椒、八角、肉桂等各種佐料混和的香味。走到街口,幹辣椒的辛香味就撲面而來。各個店鋪門前,標誌性地放著舂辣椒的大罐和機器,咚咚咚的舂聲此起彼伏,昭示著店鋪的主題。——街名似乎應該叫椒香街。
除了日用佐料,鍋碗瓢盆,泡菜缸,酒缸,瓦罐,暖水瓶,延伸到掃帚、拖把、雞毛撣、塑料凳等各種家用雜具,零零雜雜,卻是各個家裡都離不開的。它們毫不起眼,直接擺放在各個商鋪的地上或兩邊貨柜上,冒著渾厚而執拗的土氣。你大可以蹲在地上,一個一個挑撿出一副瓷碗。它們脫離了商場的燈光,像洗去了妝容的婦人,其美學價值完全俯就於實用性。而光顧這裡的人,也大多是中老年人。
這裡的廚房定義,是煎炒烹炸燉,是熱騰騰的灶火,火光溫暖明亮,肉香瀰漫在微薰的油煙裡,這樣煮出來的食物才具有煙火氣息,才適合我們傳統東方的味蕾。
2
這樣的廚房,不屬於商場的烤爐,微波爐,西餐中冰冷潔淨的刀叉。
我愛逛這條街,雖然很少在這裡買東西,只是喜歡逛逛,聞聞空氣中的獨特香味,聽一聽那長年不斷,好像永遠存在的舂辣椒的聲音。它們執拗地抗拒著現代時尚商場裡的廚具、味道。我看著那些年齡和我一樣大,或是比我大一些的中年男女,推著自行車,走到攤位前,細細檢視半天,買走一個土砂罐,說是冬天好熬羊肉湯;或是一個泡菜缸,說是家裡老人想醃點蘿蔔條。
這裡無疑是反快餐,反時尚的。熬,燉,醃,都需要時間的累積,經驗的積澱,歲月的浸漬。像人到中年的感悟。他們也和這條街一樣,固守著傳統中式的烹製和味道。
這裡的氣質也很中年。
中年店主們圍著陳舊乾淨的圍裙,面容粗礪,像剛從鄉場上過來。他們用純粹的本地方言和你招呼,跟你還價,不熱情也不冷淡。你買,他們也未必欣欣然;你不買,他們也不見得惱怒。
這是一種從最底層一步一步走上來的、經歷了人生豐富況味後的淡定從容,這種氣質和鋪前的老榕樹一樣,不管豔陽高照,還是風雨凌厲,他們都穩穩地站在那裡,穩穩地接住日出日落,如夢星辰。
3
二十年間,老城東邊的一環路外,漸漸擴展成了新區。
新區高樓鱗次櫛比,街道寬闊乾淨,店鋪高大寬敞,新區的好幾個購物中心漸次起來。這些此起彼伏的中心,藏在巨大的建築空間內,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永遠明亮耀眼的燈光代替了率性的陽光。燈光下,它們業態齊全,整潔,乾淨,時尚,繁華,快節奏,帶著現代科技的冰冷氣息,沒有歲月沉澱的痕跡,甚至似乎沒有來由,虛浮,夢幻。它們凌空蹈虛而來,徵服你感官的同時,更讓你惶惑。
新區裡,街上人流稀疏,年輕的行道樹們亭亭玉立,還沒有長成濃蔭,寬闊的街道上車流滾滾,街道邊的店鋪看起來卻冷清很多。
網購,各種購物中心,體驗中心,更切合年輕一代的需求。這樣的消費體驗趨勢,如滾滾洪流,衝擊著那些日漸衰微的老街。
在高科技的潮流中,在一日千裡的新時代背景下,老街老巷,攜著深深淺淺的老城記憶,終將慢慢老去,淡去,留存於手機的相冊之中,留存於我們的記憶深處。
說明: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