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有許多著名的老街老巷,街名巷名就是根據當時這條街巷居民大多集中從事某一個職業而得來。打鐵鋪子的多了,街名就叫鐵街,裱畫的多了,就叫個裱畫巷,發豆芽賣豆芽的多了就叫個豆芽巷。今天要說的嫁妝街就是這樣一條路。
據清朝光緒三十三年《南昌縣誌》記載,嫁妝街因街道店鋪主要經營嫁妝而得名。嫁妝街東起淵明南路、西至象山南路,長145米、寬9米。那個時候的嫁妝,不外乎就是指一些家具,這些家具都會用紅漆刷得裡外通紅。當時極為講究流行的「紅漆金邊馬子桶」。就是典型嫁妝品的一個代表。難怪有記載說,嫁妝街那個時候整條街終日都飄散著樟木的清香。
時代變了,天翻地覆般變了,很多著名的小街小巷都在一場接一場的城市變革中煙消雲散,不復存在。好在嫁妝街還在,嫁妝街依舊是以買賣為主的一條街,只是昔日紅火的嫁妝生意,今天早就沒了一絲一毫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挨著一家的飲食小吃店。嫁妝街筆直寬敞,站在街的東頭一眼就能看到西頭的象山南路。路的南面用圍牆圍了起來。北面則是一家挨著一家的各式小吃館子店。
一段時間來我連續尋訪了不少南昌著名的小街小巷,單從街名這點來說,嫁妝街給我的印象最溫馨,人情味最濃。躑躅在嫁妝街上,我總會想,近一百年前,這條路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少女的懷春夢,這條路上也不知寄託了多少少男對新家的期望和渴求。我在這條街上徜徉,我在這條街上尋覓,希望還能看到昔日紅嫁妝的一點殘骸,哪怕微不足道的一星半點足矣。
大浪淘沙嫁妝街連一絲餘香也沒有了。只有嫁妝街那塊路牌,終日佇立在那裡,任風吹任雨淋。
說到路牌,我又想多說幾句,南昌真有不少特別的小街小巷,它們無疑是南昌這座古城文化的一個縮影,是南昌這座城市滄桑變遷的鐵證。可是在路牌的設計上,絲毫沒有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一個模樣。我就想,一個城市難得有這麼幾個著名的街巷,為何不專門為它們量身定製一塊別樣的路牌呢。
幾天前我去過南昌的豆芽巷,昔日的豆芽巷早就沒了蹤影,社區的領導卻非常重視豆芽巷的歷史及對今天后人的教育意義,他們儘量把一切公共場所都利用起來,把原來豆芽巷的歷史通過繪畫的方式,畫在整條街的空白牆面上,更為有意思的是,他們把豆芽巷的路牌做成了一個近兩米高的一面黃一面綠的豆芽模型。這就是用心良苦。這就是在塑造一個不一樣的有文化的社區。
現在江西省正在大力倡導為建設一個文化強省而奮鬥,要建設一個文化強省,這絕不是三五年就能做到的事。可能要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奮鬥。文化強省不僅需要有歌頌方志敏的電視劇,更需要有千千萬萬個最基層的文化建設。文化普及。文明教育。如果嫁妝街的路牌,能做成一塊紅色的路牌,上面寫有一個大大的喜字,喜字下面再標註上嫁妝街三個字。各位看官想想,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視覺感受。耳目一新的同時,接下來就是成千上萬各地的遊客跟這塊路牌合影留念。嫁妝街在最短的時間就將風靡全國。省長得知這一切,還不高興得屁顛顛地。
江西是不是文化強省,別的咱就甭說了,看看嫁妝街路牌吧。
圖一,嫁妝街東面位於淵明南路上的入口。
圖二,嫁妝街筆直寬敞,在街的東頭一眼就能看到街的西頭與象山南路的交匯點。
圖三,嫁妝街最大的一家贛菜館,鮮紅的燈籠,或許能引起人們對以前嫁妝街的回想。
圖四,這隻吉祥獣和一個大大的銅錢,主人希望能保佑著嫁妝街從古至今的歲歲繁榮
圖五,現在自稱嫁妝街的老店是一家經營辣椒水煮的店。如果換在百年前,這樣的廣告語可能會書寫在一家經營紅漆金邊馬子桶的店門口。
圖六,嫁妝街的南面幾乎都被一堵牆攔了起來,嫁妝街其實只是半邊街了。
圖七,一家區級人民法院設在了今日的嫁妝街,這猛一聽好像還有點嚴肅。
圖八,嫁妝街在西面的入口處。這裡與象山南路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