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驊、羅素靜
孺子路,從東吃到西
南昌人愛吃,當愛吃成為一個城市的性格時,必然會生成幾條吃喝繁盛的街道。在南昌來說,孺子路算是較老的飲食一條街了,從東走到西,飯店是一家挨一家,贛川魯粵、燒烤火鍋,樣樣俱全,無論是婚嫁喪娶,選擇孺子路的不在少數。孺子路東起八一大道、西接撫河路,全長1786米,路寬25米,沿街各類酒店、酒吧、飲食店80餘家,其中大中型餐飲企業40多家。
孺子路為何會成為飲食一條街,緣由已不可考,亦或徐孺子本人就是吃客一名。不過有人說,孺子路地處南昌市老城區中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到這都方便,有眼光的商家便在這裡開起了餐館,久而久之便成為吃喝街了。每到宜嫁聚的黃道吉日,孺子路上便是人滿為患,本人就曾經歷過一家酒店五家同擺結婚酒的場景,最後新人都站到馬路中間迎客。
屈指算來,孺子路成飲食一條街已有十餘載的歷史,時間最長的莫過於開在東頭街口的真真餐館,早已嶼立數十載,至今賓客滿門。如此長盛不衰,僅憑地理位置肯定是不夠的,其實一條路上的飲食口味也確有過人之處。
孺子路上其實主打的還是贛菜,贛菜給國人的印象以辣為主,而其次就是在全國各地餐館都能見到的「瓦罐煨湯」。碩大的瓦罐裡,底部是木炭暗火,其上為數格環形鐵欄,分置十餘只小湯罐,密封了細火慢煨。這種形式感極強的吊湯方法,與廣東人的老火湯鮮明地劃分了彼此,所以前者名「煨」,後者稱「煲」。不過,真正的關鍵之處,還是在於其眾多湯品的配方與配料上。據說南昌所有著名的湯館如龍老五湯店、明朝銅鼎煨湯府、民間飯莊等,都有各自的秘方,並都申請了國家專利,而這民間飯莊就坐落在孺子路的中間。在民間飯莊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飯莊門口的兩個大瓦罐,還未走近身邊就有一股炙熱之氣撲面,所有的湯都在裡面翻滾熬煮,等端上桌時,留在口裡的只剩下完全吸入原材料鮮味的一罐老湯。
其實孺子路上大大小小餐館數十家,門面大的並不多,名聲最大的莫過於家常飯了。吃飯前最好訂位,否則只能在門口塑料小方椅上等翻臺了,與家常飯的名字一樣的是,這裡的菜以家常為主,價格也實惠,所以很被南昌人作興。家常飯在南昌火到什麼程度,一名朋友曾告訴我,從十年前開始,家裡的大小聚會都在這裡解決,就連門口的迎賓小姐都認識他老媽,而且在朋友一家的宣傳下,親戚朋友也常來。朋友說去家常飯吃飯經常是總能碰見熟人,碰見過表舅一家,碰見過鄰居一家,碰見過媽媽的老同事一家,碰見過初中同學一家等等,其跑火由此可見一斑。
80多家餐館踞坐在孺子路上,每當夜幕降臨時,這裡的華燈下可見一輛輛接踵而來的汽車,攢動的人頭。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南昌市出現越來越多的飲食街,與之前相比孺子路已然有些衰退,但在老南昌的心目中,孺子路絕對是不可磨滅的。
還記得《松柏巷裡萬家人》這部火遍南昌的電視短劇嗎?這部電視的主題曲《藜蒿炒臘肉》是用南昌方言演唱的,歌詞囊括了南昌的精華,廣為南昌人傳唱。歌詞是這樣的:(白)呷稀哩喲?候死人奈!(唱)鄱陽湖裡咯幾根子草,南昌人飯桌上變成了寶。蓬蓬香咯日子紅火火咯過喲,活得有滋又有味,賽過那藜蒿炒臘肉,千家萬戶樂陶陶,樂陶陶!(數板)白貓黑貓守到咯八一橋,滕王閣青雲譜物華天寶,百花洲梅嶺是山青水秀哇,紅谷灘咯樓盤節節高。洗馬池步行街人騰人哪,萬壽宮咯生意多真火爆。蛤蟆街咯炒螺絲最吃價,牛肉炒粉肉餅湯鮮得不得了!(唱)呷得有滋又有味,賽過那藜蒿炒臘肉,千家萬戶樂陶陶,樂陶陶!
「蛤蟆街咯炒螺絲最吃價」裡面就講到了蛤蟆街這條南昌老街,因為蛤蟆街裡出產各種美食,所以蛤蟆街成為了南昌人美食的一個代言詞。蛤蟆街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並去過,蛤蟆街就在象山路交接邊上,以前蛤蟆街上有對老態龍鐘的水泥蛤蟆,那是蛤蟆街最具代表的古董,蛤蟆街之所以叫這名字,是因為早些年,蛤蟆街那裡是批發蛤蟆的,當時規模很大,如果時光輪迴至10年前,每當凌晨四五點時,蛤蟆街保證是蛙聲一片,居住在附近的人,當時都喜歡去蛤蟆街,為什麼呢?當然不是賣蛤蟆,而是喜歡去抓僥倖逃生的蛤蟆。
談起吃來,蛤蟆街的歷史要早於孺子路。蛤蟆街位於南昌大眾商場的北邊,江西日社附近,它還有個正式的名稱——豫章后街。但是如果你打車去的話,司機多半不知道豫章后街,倒不如直呼蛤蟆街來得痛快。這個名字俗是俗,不過頗能勾起人的食慾,我每次讀到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就會想起南昌的蛤蟆街。因為當初是個賣蛤蟆的當口,除了賣蛤蟆的地方吃蛤蟆外,賣蛤蟆的農民很辛苦,所以早餐、晚餐、宵夜都在蛤蟆街上解決,漸漸的蛤蟆街就有了炒螺絲、炒粉,一瓶南昌啤酒下去,一碗螺絲就著吃,仿佛就是人家最大的美味了。
在老南昌人眼中,蛤蟆算是高檔菜了。因為貧窮的關係,普通南昌人很少吃山珍海味,隨處可見的蛤蟆於是上了南昌人的餐桌。北方人可能會驚訝於南昌人竟然喜食髒兮兮的癩蛤蟆,實際上,南昌人所說的蛤蟆並非蟾蜍,而是青蛙。南方多水,夏天一入夜,就能聽到青蛙們的淺吟低唱。青蛙儼然成為黑夜中的王子,開起了露天音樂會,鼓腹而鳴,競相登臺炫技,時而此起彼伏,時而眾聲齊鳴,時而獨領風騷。大人孩子們就在蛙聲中入睡。記得我們小的時候,還經常到八一公園的假山處撈蛤蟆仁子(蝌蚪),然後把這些蝌蚪用水果罐頭瓶子裝好,帶回家養起來。這些蛤蟆仁子的命運大抵不知所終,鮮有成長為青蛙的。要想吃青蛙,必須向野地裡尋。
對於農民伯伯來說,哪有閒情逸緻「聽取蛙聲一片」,他們聽水塘田畔的蛙聲,無非是循聲捉蛤蟆,然後拿到南昌蛤蟆街上去賣。那條路上,一路蹲著賣蛤蟆的農民,他們露出憨厚的笑容和白燦燦的牙齒。蛤蟆們被裝在網兜內,擠在一起,等待著未知的命運,它們並不知道即將走向餐桌。政府是嚴厲禁止倒賣青蛙的,有時會派城管查辦,只聽一聲「來嘍」,農民們抄起地上的網兜,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作鳥獸散。有時這聲「來嘍」屬於假警報,腿腳跑得慢的農民就會五十步笑百步,譏笑別的農民膽小。若是真警報,跑得慢的被逮住後只好認罰,但是他們下次或許會抓更多的蛤蟆來彌補損失。城管們有時圖方便,會就地放生蛤蟆,蛤蟆在街道上到處跳躍,往水溝和下水道亂鑽,或是橫穿機動車道,路邊的居民們也趁亂抓起蛤蟆來,那景象仿佛有人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撒鈔票人們瘋搶一般,確實蔚為壯觀。有一次我去七中上學,路過蛤蟆街,看到大家正奮勇抓蛤蟆,禁不住怦然心動,如果不是怕蛤蟆在課桌內聊天的話,我也許會加入混戰中。
蛤蟆街以前是賣蛤蟆的,後來慢慢向餐飲業發展,漸漸的餐飲成為其主打方向,它搖身成為南昌的一條草根美食街。雖然在檔次上略遜於後來的孺子路,但蛤蟆街憑藉它的江湖氣吸引了大量的南昌土著居民,既有赤膊羅漢,也有白領麗人。
南昌的LOCAL,如果有不知道南浦路天燈下的美食一條街的話,就一定不能稱為真正的南昌LOCAL。但天燈下的美食一條街,雖然也是南昌的美食老街,但並沒有蛤蟆街有名,因為天燈下的美食老街,來得有點突然,也沒有什麼文化背景,只是因為一盤螺螄,一盤蚌殼子,吸引著南昌人的胃。
在那條老街上,有南昌市最有名的龍蝦店,有燒烤魚店,有小桂魚店,有狗肉館,凡事南昌人喜歡吃的東西,在天燈下,你基本上都可以找到,還是絕對的南昌人口味,絕對的草根一派,但天燈下之所以在南昌這麼有名,主要靠的還是螺螄和蚌殼子的吸引力。
說到天燈下,就不得不提一下「周氏螺螄店」這個南昌老字號了,如果說北京人酷愛吃驢打滾,河南人獨愛道口燒雞,山西人刀削麵引領風騷,那麼螺螄和啤酒就是南昌人的宵夜「靈魂」。每次路過南浦路時,看看這家名為「周氏龍蝦螺螄」的店內,你就不會質疑我的話了,螺螄、龍蝦、蚌殼是該店主打。該店是個老字號店,兩室一廳,環境不算好,但到了吃飯時,幾乎沒有空位。這裡螺螄的味道帶點甜,但很鮮。還有蚌殼不得不提,許多懶人都喜歡吃蚌殼,吃螺螄要用牙籤,吃龍蝦要剝殼,還是吃蚌殼最方便。另外還有小菜,拍黃瓜、藕片都很好吃。每次到這吃螺螄,很多人都在想,這家店一年吃掉的螺螄殼,是不是可以圍上南昌走幾圈了。
過年了,朋友陸陸續續都從外地回南昌了,好多人都問到南昌有哪些地方值得去一吃的,常年工作在外還真不知道有哪些好吃的店了,可春節放假在家也就是吃吃喝喝那些事兒了。那麼對於這條天燈下老街,有什麼可以推薦的呢?
★南浦路的周氏:龍蝦、螺絲和蚌殼、雞腕子
★周氏對面有個小桂魚:我喜歡吃那的龍蝦是那種糖醋味的還有紅燒小桂魚
★南浦路昌昌烤魚:也是烤大魚還有炒菜。
★南浦路上新開了一家狗肉館,是南昌市最有名的狗肉館的分店。
★剝皮蝦店:開在南浦路上的一家小店,但燒的蝦子又辣又香,其中還帶有甜味,很得南昌人的喜愛。
★譚記手抓龍蝦:開在昌昌烤魚旁的這家小店,是近幾年來出現的南昌美食店之一,人均消費26元左右,推薦的美食有大龍蝦、小菜、十三香小龍蝦、蟶子和蚌殼子、綠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