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下午梅江區作協舉行「漫步老街、耽懷古韻」文學採風活動。出發前,發微信向文友老朱尋求攻略,老朱八字回覆:逛吃逛吃逛吃得矣!心想,如果作業難產,就寫元城路好吃、文保路好吃、中山路好吃、鹽焗雞好吃……
老街,對我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上世紀90年代末,我還是小夥子,在華僑大廈做廚房主管。農村娃住酒店宿舍,7年的集體生活,對老街的美食也非常熟悉。從梅江橋底下的夜排檔、凌風路的醃面雞雜湯,到文保路的牛筋丸、鴨肉王,再到中山路X記炒粉等等,按今的說法就是美食地圖。這些傳統的客家味道,日日夜夜滋潤著老街每一個角落。當時的華僑大廈、食不亭、望江樓是響噹噹的餐飲金字招牌,可惜僅限於老饕客的記憶。
如果你問梅城人,哪裡有烚番豆(水煮花生)賣?標準的回答是:江南不知道,江北老街的某某路的轉角邊、十字路就有!從商業角度分析,客家人口中的轉角邊、十字路,是做生意的黃金地段,也是最順口最容易找的地標。
行至仲元路,發現了轉角邊的店鋪。客家人的「燦櫥」,壞了又修的「粄篩」,火紅的對聯,一大筐一大筐待賣的番豆,沒有一處不是在提醒你,此家是有年份的老店。店主匠工般地專注挑揀番豆,也隨時可以起身招呼客人。可以想像,幾十年風雨無阻,其間有冷凳板,口味的改良,長時間的積累,店家始終如一的堅守、執著,是老街眾多的老字號的縮影,這也正是客家人堅韌、樸質精神所在。
老街烚番豆 (秋月 攝)
小時候,常跟著外婆去地裡收穫番豆。清早出門,帶上竹架和縫補了的床單,充當大陽傘。外婆告訴我,客家土地孕育的番豆分兩種,「7月夾」用耙,多果(三夾四夾),收成後挑到生產隊的油坊榨油,維持家庭煮菜用油。「8月夾」用挷,果大(兩夾),生熟掰來食都可。挷的番豆難免有漏刀,小孩子用「煙爪」打掃戰場,戰利品弄回家洗乾淨加鹽加水烚,好吃到崩裂,自己動手特有成就感。
在梅城的酒樓餐廳,烚番豆成為受歡迎的餐前小吃,是綁茶敘舊的好載體,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如不是七八月,就用「朝」番豆烚,有陽光洗禮的味道。當季的新鮮烚番豆,帶著客家肥沃土地的清香,特別受歡迎。烚番豆看似簡單,但這蘊含著時間的轉換和鹽與水的加減法,火候把握得當才能夠「登鹽登味」。
夜幕降臨,絲絲寒露風,老街的燈籠陸續點亮,昭示著假日的餘味,隊伍也在中山路打卡後自由活動。在農村,此時應是炊煙嫋嫋,想到家中孩子盼父親做飯,決定抓緊回家,做地道的家常菜給孩子們吃,長大後才有記憶中家的味道。如同文友筆下的麥芽糖,母親們的套路都說師傅做的時候沾了口水,殊知,這謊言成就了最美的回憶,最好的傳承!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