鉑(II)鑷子誘導具有優良環境耐受性的超分子手性產生

2021-01-08 科學網

鉑(II)鑷子誘導具有優良環境耐受性的超分子手性產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 16:53:2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Feng Wang小組的最新研究揭示了鉑(II)引起的超分子Chirogenesis鑷子的環境耐受性。 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29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據介紹,超分子手性產生(chirogenesis)已成為一種在人工系統中打破對稱性的有效的策略。然而,手性產生源信號對環境變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對於它們在不對稱催化,手性光器件中的應用是不利的。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有效的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即構造非共價作用的鑷子/客體複合物(tweer/guest complexes),該複合物通過兩倍的供體-受體和Pt (II)- Pt(II) 金屬相互作用而穩定。客體封裝後,非手性Pt(II)鑷子上的兩個鉗子經歷立體有擇的扭曲,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空間排斥,從而將鑷子/客體複合物鎖定為優選的手性構象。誘導的手性光效應顯示優秀的溶劑和溫度耐受性,歸因於強的鑷子/客體結合力;該結合力是通過靜電和所涉及非共價相互作用的去溶劑化效應之間的平衡產生。

此外,鑷子/客體複合物的分層和多組分超分子組裝提供了一種方便的方法來調製強度的手性信號。總的來說,當前的研究為具有優異環境耐受性的人工超分子手性產生開闢了道路。

附:英文原文

Title: Supramolecular Chirogenesis Induced by Platinum(II) Tweezers with Excellent Environmental Tolerance

Author: Mingyang Liu, Yifei Han, Hua Zhong, Xiaolong Zhang, Feng Wang

Issue&Volume:

Abstract: Supramolecular chirogenesis has emerged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cess symmetry breaking in artificial systems. However, the chirogenic signals suffer from high susceptibility towar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s, which are disadvantageous for their application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 chiroptical devices etc. Herein an effective strategy has been develop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by constructing non‐covalent tweezer/guest complexes stabilized by two‐fold donor–acceptor and Pt(II)‐‐‐Pt(II) metal–metal interactions. Upon guest encapsulation, the two pincers on achiral Pt(II) tweezer undergo stereospecific twist to minimize steric repulsion, thus locking the tweezer/guest complexes into preferred chiral conformations. The induced chiroptical effects display outstanding solvent‐ and temperature‐ tolerance, ascribed to strong tweezer/guest binding strength via the balance between electrostatic and desolvation effects for the involved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Moreover, hierarchical and multi‐component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of tweezer/guest complexes provide a convenient way to modulate chirogeneic signals for their intensities. Overall, the current study opens up new avenues toward artificial supramolecular chirogenesis with excellent environmental tolerability.

DOI: 10.1002/anie.20201290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2901

相關焦點

  • 一種基於手性陰離子誘導-傳遞-萃取策略的手性金屬簇合成新方法
    分子及分子組裝體的手性是化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對於認識生命體系中手性識別、手性傳遞等具有特別意義,同時也在合成化學、藥物化學、非線性光學材料等研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化學家多年不懈的探索,人們對於以碳為中心的有機化合物中各種手性存在形式(包括中心手性、軸手性、平面手性、螺旋手性等)已經有了廣泛深入的認識,而以其他元素構築的手性結構則報導相對較少。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具有納米尺度的物質通過組裝,同樣可以形成宏觀尺度的超分子組裝體材料。 手性是生命體的特徵之一。運用超分子科學的方法,以手性化合物為模板,非手性的構築基元可以組裝出具有手性的超分子組裝體;運用非手性組分在特定空間的位阻效應,也可以組裝出有手性的超分子體系;將手性材料進行組裝,可以進一步組裝出更為複雜的手性組裝體材料,如從含有手性基團的聚合物出發,可組裝出具有螺旋手性的組裝體。
  • 【超分子】構築[4]輪烷新型手性空腔應用於手性光異構化反應
    超分子體系中的非共價相互作用強度高、維持時間長,因而成為重要的手性光化學反應策略。許多手性主體分子,如環糊精衍生物、手性修飾的沸石、手性氫鍵模板、手性大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已開發利用為超分子手性源以獲得高效的光手性控制。輪烷類機械互鎖分子由多種組分構成,在保留各個組分本身性質的同時,也可以互相影響。
  • 《Science》日本東京大學Aida教授:原位超分子聚合誘導的液晶相變
    日本東京大學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技術系的Takuzo Aida教授課題組專注於液晶介質中的超分子聚合行為。起初,他們從研究手性摻雜劑入手,設想超分子聚合成的螺旋鏈是否可以帶動向列型液晶,將其扭曲成膽甾型。
  • 南方科技大學《自然·化學》:剪切力誘導組裝瞬態高度可拉伸水凝膠
    南方科技大學的蔣偉教授課題組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Chemistry報告了一種通過施加剪切力誘導的瞬態水凝膠。該材料具有高度的可拉伸性能和自修復性能。作者使用聚乙二醇通過氫鍵作用穿插聚呋喃輪烷構築長鏈的管狀高分子結構,並通過加入Cu(ii)作為高分子配位位點,從而實現材料的構築。   ——本文亮點——   1. 劇烈搖動帶來的剪切力會將溶液轉變成凝膠,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鬆弛回溶膠狀態。   2.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配位導向自組裝在多組分超分子聚集體的可控構築和調控方面展現出優異的高效性與多樣性。利用具有明確配位構型的過渡金屬為節點,通過有機構築基元的合理設計與調控,各種幾何形狀的多核金屬有機分子籠的結構設計成為可能,其中具有絕對立體構型的手性配位超分子體系也被相繼報導。
  • 高穩定的Zr(IV)基金屬有機框架助力反相-液相色譜手性分離
    高穩定的Zr(IV)基金屬有機框架助力反相-液相色譜手性分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26:55 上海交通大學崔勇團隊報導了高穩定的Zr(IV)基金屬有機框架助力反相-液相色譜手性分離。
  • 化學學院宛新華課題組提出模擬磁選礦的手性分離新策略
    1848年,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外消旋酒石酸銨鈉鹽能從其飽和溶液中析出互為鏡像的兩種晶體,並根據晶體形狀的不同,藉助鑷子和放大鏡成功地將其分離這一工作不僅奠定了立體化學的基礎,而且還衍生了一個重要的手性分離方法——巴斯德拆分,又稱分級結晶拆分。雖然相較於不對稱合成與色譜分離,結晶拆分往往被冠以「技術含量低」或「過時的技術」之名,但其操作簡單、成本低、易於大規模生產,仍然是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手性藥物或其中間體生產的重要方法。
  • 什麼是「超分子」?
    Lehn 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學」這一概念, 他指出: 「基於共價鍵存在著分子化學領域, 基於分子組裝體和分子間鍵而存在著超分子化學」 。 可以「自組裝」的分子Samuel I. Stupp教授是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化學/材料/醫學 三個系的教授,是超分子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 PLoS Comput Biol:抑制肺癌患者對藥物產生耐受性的新策略
    研究者建立了一種數學模型來監控攜帶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機體藥物耐受性的產生情況,大多數攜帶此類亞型癌症的患者都會在埃羅替尼標準藥物療法後的12至18個月產生藥物耐受性。研究者利用這種模型探索了藥物埃羅替尼和名為evofosfamide的HAP的多種可能性組合,同時研究者還檢測了廣譜的藥物劑量和療法計劃來觀察到底哪種組合可以成功抑制腫瘤細胞出現埃羅替尼耐受性。
  • 電磁手性:從基本原理到手性光學
    目前,手性光學的應用方向主要有:1) 手性結構中的非線性效應,如二次諧波產生(SHG),作為結構對稱性的極其靈敏的探針,使我們能夠區分手性和各向異性效應。圖2 物體和光的手性量化參數光不具有傳統的手性,其手性來自旋轉的電場和磁場。同時光還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OAM),從而在波前形成螺旋形幾何形狀。光攜帶的手性量可以用手性參數表示,例如,自旋密度通量、光學螺旋通量以及軌道和自旋角動量。物體的手性則可量化為手性參數(κ)和手性極化張量(αc)。1.
  • 超分子頂尖大牛Samuel Stupp院士《自然·材料》:智能軟機器人!
    例如,Broer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一種液晶彈性體(LCE)光活性薄膜,該薄膜基於偶氮苯衍生物,具有快速的順反式熱鬆弛,在恆定光照下產生機械波。在最近報導的工作,研究了一個基於LCE的人工光碟機動捕蠅草的例子,這項工作結合光響應分子和液晶來產生響應性材料。在開發響應性軟材料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難題是超分子聚合物作為高動態系統同時通過形成非共價鍵自發進行重構。
  • 稀土超分子傳感材料讓汙染物無處遁形
    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尤其是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廢水、廢氣的排放讓環境問題成為了焦點,有機物小分子、重金屬離子及揮發胺等的汙染物已嚴重威脅到環境及人身健康,及時檢測發現並預防汙染物向環境中擴散就成為當務之急。「這就是我們製備靈敏有效檢測汙染物傳感器的初衷。」黑龍江大學教授李洪峰講道。
  • 華東師大科學團隊研製成功多種超分子螢光材料
    ,自此,超分子化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環境科學等諸多領域相互融合和交叉的前沿學科。    作為超分子化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自組裝被認為是在分子以上層次創造新物質和產生新功能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化學家們通過配位鍵導向自組裝高效構築了大量結構精美的超分子金屬自組裝體系。基於其在傳感、催化、信息存儲、光捕獲、疾病診療等領域的應用前景,超分子螢光金屬組裝體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
  • 杭州師範大學JACS具有可調發光性能的自愈超分子聚合物
    >且通過改變金屬大環中吡啶配體的官能團,可實現對超分子聚合物發光性能的調控。超分子聚合物是以非共價鍵力作為連接橋梁,將超分子的動態可逆性能引入到聚合物體系當中,賦予了聚合物材料優異的環境刺激響應性,構建了功能繁多的新型智能材料。
  • :磁光納米異質結構實現手性光學活性
    手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自19世紀初發現手性光學活性以來,手性材料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他們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等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生命體中還存在非常有趣的單一手性現象,例如幾乎所有的胺基酸都呈左旋特徵,而所有的核酸、澱粉等多糖都是右旋的,因此開發手性材料對理解生命起源問題也至關重要。
  • 研製成功多種超分子螢光材料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林課題組聚焦超分子螢光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在超分子配位組裝機理研究
  • 金屬配合物介導手性3-氨基苯酚甲醛樹脂納米管的手性反轉
    金屬配合物介導手性3-氨基苯酚甲醛樹脂納米管的手性反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30:37 武漢紡織大學王棟團隊報導了金屬配合物介導手性3-氨基苯酚甲醛樹脂納米管的手性反轉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2020-01-22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