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悅 圖 | 康小良
本文約1300字,約需4.5分鐘閱讀
現如今,音樂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裝點,藝術的形式、賞玩的方式都在日趨多元化。個性化時代已來臨,聲聲谷文化精準把握需求,探索Live Music的更多可能性,讓靈魂的歡愉跟上物質的享受。
2015年末,聲聲谷文化創始人康小良受朋友邀約赴京參加第二屆中國音樂產業高端論壇。未曾想因為一場論壇,這個傳統媒體人竟然走上了Live Music的「不歸路」。
在採訪中,康小良對於時間、流程、內容等每一個環節的嚴謹細緻給虎投君留下了深刻印象。談及創業伊始,其更是將連續3年的《中國音樂產業報告》仔細鑽研琢磨,尋找中國音樂產業市場蘊藏的潛力與機遇。相較於歐美日韓等起步較早的音樂市場,中國音樂產業類消費才剛剛開始,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而音樂現場類消費的細分市場則佔比更低。
康小良認為,擁有地下音樂DNA的Live Music,具備大型演唱會無法實現的互動優勢。在這個越發追求個性化的時代,聚焦於小眾化同時又自帶流量的獨立音樂人可以收攏尾部市場,集中發力,在文娛消費升級、產品需求逐漸多元化的今天,尋得一線生機。
站在直播的風口,終回歸音樂的本真
項目啟動至今,伴隨受眾對文化消費需求的不斷細化、升級,聲聲谷一直摸索、調整著自己的商業模式。最初,康小良試圖在網絡直播的風口上乘興而起,結合傳統音樂演出模式,籤約一批具有一定粉絲基礎的獨立音樂人,通過直播挖掘出一批潛在消費者,再引流至線下音樂會。然而獨立音樂人大都個性十足,對於直播的個人看法非常鮮明,很難協調。這時,康小良開始著手挖掘兼具音樂夢想和音樂素養的種子選手,系統打造培養,但在推動過程中遭遇攔路虎,進程緩慢。原因在於符合條件的人才非常稀缺,能夠依託直播平臺將自己過硬的音樂才華展示出來並與觀眾實現良好互動,同時又經得起現場演出試驗的人不易發掘。
項目在進行過程中不斷探索,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逐步把互動現場音樂作為主營業務,將自己定位於音樂內容的提供與服務者,為音樂人和消費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梁,疏通音樂內容、信息傳播、場地、現場設備等條件的阻礙,讓更多的人能夠在一個寬鬆、舒適、歡愉的氛圍中享受更符合個人喜好的音樂。
2. 定價支撐品質,供給引導需求
虎投君有幸應邀參加了一場由聲聲谷文化主辦,主題為【十三的夜晚不三的遊吟】——遊吟詩人張不三老師的音樂現場演出。享受之餘不禁感嘆,150元/人(含飲品)的票價在武漢的民謠演出中實在不低。對此,康小良表示,目前獨立音樂人靠音樂獲取的收入比較底,很多人骨子裡認為獨立音樂人就應該很窮酸,網絡相關社區更是存在大量對音樂人諸如「以前50元就可以看你的演出,現在你真的紅了,越來越買不起你的票了」等酸溜溜的評論。這種現象並不利於整個音樂行業的發展,獨立音樂人需要生活,需要學習提升。受眾為」小眾「音樂買單的消費習慣沒有培養起來,獨立音樂人缺乏穩定的收益來支撐創作,久而久之,行業內會流失足夠的匠心來推動高質量音樂作品的產出。
文化類消費在生活消費中的比例不斷增高,人們開始更加願意為精神上的愉悅買單,人們缺的不是錢,而是可以讓他們心甘情願花錢的產品。而新的消費需求需要挖掘和引導,供給的多元化才能提供更多消費的可能性。
3. 玩轉音樂空間,打造專屬音樂符號
談起未來規劃,康小良想要打造一個「音樂空間」,這個空間的功能涵蓋常規的休閒娛樂、音樂相關交流活動的舉辦以及規模在500人以內的Live Music常態化演出。增加空間的差異性附加值,推杯換盞間談笑有鴻儒,在閒暇放鬆的時光中得到音樂的薰陶。最終實現引領新興音樂潮流的媒體屬性,形成特定的音樂文化符號。在武漢,讓文青們想起音樂,想起音樂場所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聲聲谷音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