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元宵花燈 網絡圖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將至,看花燈是元宵節最熱鬧、最喜慶的習俗,今年市民除了到豫園、莘莊等地看燈會,還可以在舞臺上、書場裡、景區中一覽戲曲裡的花燈元素。
在傳統戲曲的舞臺上,觀燈題材的劇目細數起來有不少,如《夫妻觀燈》《姐妹觀燈》《兄弟觀燈》《主僕觀燈》等。滬劇裡就有《女看燈》和《男看燈》兩種。京劇《打龍袍》中燈官的數板「報燈名」膾炙人口,淮劇中也有一出非常有名的《瞎子觀燈》。今天,上海戲曲廣播《九州百戲》節目帶領聽眾一起徜徉在琳琅滿目的花燈中,待到元宵佳節時,市民可通過網絡平臺重溫回顧。
正月十五,上海評彈團為新老聽眾們準備了元宵評彈「大餐」,聽眾可以坐在鄉音書苑邊吃湯圓,邊聽評彈,新朋舊友歡聚一堂,共度佳節。其中不僅有王錫欽、吳新伯、朱琳等表演的經典書目,高博文和陸錦花還將帶來非常應景的彈詞選曲《珍珠塔方卿看燈》。「今宵燈光月夜裡,無非賞月賞燈人」,月光和燈影兩大主題元素盡在其中。
在古代,元宵節是才子佳人偶遇成雙的好日子,戲曲舞臺上經常會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愛情故事。越劇裡表達愛情故事的劇目更是數不勝數。 元宵節前夕,上海越劇院將陸續演出《追魚》《碧玉簪》《王老虎搶親》以及尹袁版《紅樓夢》。
圖說:《追魚》裡的舞龍場景 上越供圖
春節期間,不少景區也推出了曲藝民俗主題活動。廣受市民期待的豫園新春民俗藝術燈會今年以「金亥納福迎華誕改革開放再出發」為總主題,在黃金廣場、九曲橋廣場、華寶廣場打造了三大主題片區。主題燈為高達9米、憨態可掬的卡通財神豬,手捧福袋和金元寶向市民和遊客送上新春的祝福。莘莊燈會也將從2月19日至24日在上海莘城中央公園如期舉行,亮燈時間更是延長至晚上22時30分。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公園內部展示各式燈籠和主題花燈外,這股濃鬱的節日氣氛還將擴散至公園外圍及周邊,包括閔行區圖書館廣場、仲盛世界商城等。
圖說:豫園燈會美景 網絡圖
上海古猗園也將沿襲新春燈謎賀歲的傳統,在園內開展新春猜謎活動,明天古漪園還有元宵花燈DIY活動。此外,市民和遊客還可在楓涇古鎮的古戲臺欣賞到情景交融的戲曲節目,在嘉定檀園觀賞「老上海味道——童謠與遊藝」插畫展,重溫老上海的生活場景。檀園在元宵期間還將推出檀園猜燈謎和街頭藝術表演,大家可以置身其中感受歡樂的新春氛圍。今年的羅店元宵燈彩年會活動也延續著濃濃的傳統氣息,屆時,現場不僅有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店彩燈,還有元宵燈會、彩燈評選大賽、元宵文藝展演等多種活動。(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馬上評|過年要過文化年
元宵之前,都是新年。形式上是闔家團圓,團圓之後,一起做什麼呢?賞燈、猜謎、觀臘梅;遊園、書畫、拍合影……細想之下,均為「文化活動」。換言之,過年,就是一家人一起過文化生活。
眼下,凡是傳統佳節都會放假,也是倡導大家在調整作息的時候,儘量回歸傳統之美,回味家鄉之美。在上海,以上海閒話猜「謎謎子」、比啥人上海閒話講得好的「滬語大擂臺」,讓上海人沉浸在鄉音裡……那不僅僅是媽媽教會的話語,還有隨著時代變遷而更迭的回憶。例如,「螺螄殼裡做道場」原來經常指在居住面積較小的房子裡依然變著法過上美好生活。但是,如今,這句話不常用了——因為大家的居住面積都大幅提升,「螺螄殼」相當少見,自然也就不在裡面「做道場」了……
在非中心城區,民俗文化活動更加熱鬧,寶山、嘉定都有各自的鬧元宵盛會。「金豬納福,諸事圓成」為主題的民俗活動聽起來就喜氣洋洋。非遺展示、民俗技藝等展示的都是千百年來的文化家底。還有一些「新年俗」,依然聚焦文化。例如,大家都選擇在新春期間去劇院欣賞芭蕾舞《天鵝湖》;抑或到電影院去看《流浪星球》等國產大片……在快遞員銳減之際,網購相比平常數量減少,出門進行文化消費,感受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才是社交文化、禮儀之邦本來應有的模樣。(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