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龜茲石窟「搬到」上海青浦,原大復原第38窟

2020-12-23 澎湃新聞
世人都知道敦煌壁畫,然而,如果對敦煌壁畫的構圖、造型等追本溯源,則不能不提到地處西域,有著著名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等石窟壁畫藝術的龜茲。

12月18日上午,由新疆龜茲研究院、青浦區博物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在青浦區博物館對外展出,讓上海觀眾足不出「滬」,即可走近西域,在不同視野下了解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深刻內涵,感受古今變遷。展覽同時按原大比例復原了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可見日天、風神、立佛、金翅鳥、風神等。

對於龜茲與青浦的淵源,一位西域研究者對澎湃新聞表示,「龜茲和青浦是發生過關聯的,一千年前的唐朝,青浦為蘇州管轄時曾迎來過詩人白居易,白居易的祖先就是龜茲人,這位龜茲的後裔在蘇州當太守後,曾寫下了『能不憶江南』的名句。」

新疆克孜爾石窟   澎湃新聞資料

青浦博物館展覽現場,第38窟復原

克孜爾石窟外景

對於龜茲這個西域古國,許多人比較陌生。漢代時龜茲為我國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唐代為安西四鎮之一。在歷史長河中,龜茲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道的重鎮,宗教、文化、經濟等極為發達,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交融薈萃之地。東西方文化沿著古絲綢之路在這裡交匯、碰撞、融合,不斷地繁衍生息,孕育出了燦爛的古龜茲文化,曾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8窟 右甬道外側壁 龜茲供養人(非此次展品)

龜茲擁有比敦煌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有著名的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阿艾石窟,目前遺存洞窟7百餘個,保存壁畫近1萬平方米。這些石窟介於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表現了從公元三至十三世紀佛教藝術的傑出創造和高度成就。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上的重要遺蹟,2014年6月,克孜爾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上海青浦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青龍鎮的所在地。青浦與龜茲,一東一西,構成了歷史上的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支點。

青浦博物館青浦博物館展覽現場  

數字印刷融合技術還原千年石窟

澎湃新聞獲悉,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共展出新疆龜茲研究院提供的43件壁畫臨摹作品、數字高清複製品,時代跨度從公元三世紀至十世紀,以佛教文化為主要題材,反映了古龜茲這一絲路「明珠」的歷史進程和獨特的文化傳統,體現了其宗教藝術、民族民俗、音樂舞蹈的發展與演變。這次展出年代最早、也是面積最大的壁畫是數字高清複製品《天相圖》,原作於公元三世紀,高229釐米,寬達500釐米,出自克孜爾石窟第118窟主室頂部,由日天、持杖託缽立佛、挾猿猴的金翅鳥、雨神、對鳥、立佛和月天組成,兩側菱格內繪圖案化的樹木和水池、坐禪比丘、伎樂和鳥獸等,表現山林禪修的意境,畫面以暖紅色調為主,藝術特色鮮明。

第38窟主室券頂 天相圖 公元4世紀 高159釐米 寬400釐米 臨摹

一直致力於西域文化藝術研究的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在現場對澎湃新聞說:「龜茲壁畫為什麼在青浦展覽。回想在歷史上,龜茲和青浦是發生過關係的,當上海在一千年前的市區還是小漁村的時候,青浦就是江南文明的發祥地。在一千年前的唐朝,青浦為蘇州管轄,他們當時迎來了一個偉大的詩人叫白居易,白居易的祖先就是龜茲人。這位龜茲的後裔在蘇州當太守後,曾寫下了『能不憶江南』的名句。在青浦和庫車之間,青浦的絲綢源源不斷地從江南運到安西、龜茲,是絲綢把這兩個地方聯繫在一起。過去長安到龜茲要九千多公裡,今天長安到青浦又要三千多裡。因為龜茲壁畫,今天青浦又和龜茲聯接在一起,所以這是一場穿越千裡的遇合。」

天宮伎樂 克孜爾石窟38窟 張愛紅臨摹

走進展廳,穿過克孜爾第38窟天宮伎樂圖等壁畫的臨摹作品,就來了克孜爾第38窟1:1複製的展覽現場,從複製窟正面的小門進入,原等大的複製、色彩反覆對比後的精確呈現、新疆克孜爾的泥土……讓觀眾者瞬間感覺從青浦龜茲展廳穿越萬裡來到了新疆克孜爾。

據悉,這一仿真洞窟為克孜爾石窟第38窟,以伎樂壁畫為著稱,色彩絢麗,繪畫技法精湛,故德國人稱此窟為伎樂窟。壁畫中富麗多姿的樂舞造型與種類豐富的樂器交相輝映,既有產生於中原地區的排簫和阮鹹,也可見由西亞、中亞和印度等地傳入的箜篌等樂器,見證了絲路樂舞藝術在古龜茲交匯融合的歷史。壁畫中重視線條造型中的作用以及敷色上較多使用平塗,都體現出中原繪畫藝術的影響。

涅槃圖 (局部) 克孜爾石窟第38窟 張愛紅臨摹

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是利用3D列印與數字印刷融合技術還原千年石窟,據主辦方對澎湃新聞介紹,2015年下半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克孜爾石窟在新疆率先探索實行數位化保護管理,由上海印刷集團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新疆龜茲研究院聯合開展的「克孜爾石窟數位化及展示傳播工程項目」,在克孜爾千佛洞鳩摩羅什像前拉開了序幕,選定了克孜爾石窟第17窟、新1窟等洞窟作為數位化工作對象。

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陸炎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1980年代以前,克孜爾石窟還有老百姓在裡面放羊,在洞窟裡生活,破壞的很厲害,80年代以後成立龜茲研究院,把石窟保護起來,由龜茲研究院牽線,10年以前,我們就去進行數位化保護。因為克孜爾石窟風化得很厲害,比如之前因一場大雨衝刷發現的新1窟,整個床上有一尊很大的臥佛,當時專家發現的時候臉部還有顏色,前年我去看的時候已經一灘爛泥了。所以這個情況下,我們去作掃描、作數位化保護,目前數位化掃描已完成22窟。」

天人及比丘 克孜爾第224窟主室側壁說法圖局部 現藏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 非本次展品

「我們主要在現場進行相關數據信息採集(數碼掃描),獲取洞窟壁畫的高清數位化圖像,並進行圖像色彩比對和圖像全窟拼接,以及上述石窟的建築三維掃描、數字建模、數字模型貼圖等工作。在可見光下無法獲得的題記、煙燻壁畫和重層壁畫,我們運用了多光譜技術獲取。很多技術手段區別於以往傳統的保護方式。」數字項目負責人說。

克孜爾38號窟左右壁的《天宮伎樂圖》是集龜茲樂舞藝術之大成的一幅代表性壁畫,伎樂圖每組兩人,一男一女,膚色一棕一白,或左舞瓔珞,右擊掌;或左彈阮鹹,右吹排簫;或左託花盤,右彈箜篌;或左擊答臘鼓,右吹橫笛;或左吹觱篥,右彈五弦琵琶……此前有文章認為,觀此窟,即可知《大唐西域記》所記的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絕非虛言。龜茲研究院學者統計,龜茲石窟壁畫樂器可達18種,包括了印度、波斯、中原和龜茲本地系統的樂器,數量遠遠超過了印度石窟裡的樂器,如此排場的「天宮伎樂」其後更是直接影響了敦煌莫高窟眾多石窟。

第38窟主室券頂中脊繪天相圖,從左至右依次為日天、風神、立佛、金翅鳥、風神、立佛、月天。月天為月牙形,其四周有十六顆星環繞,意為眾星拱月,外圈環繞四隻飛翔的大雁;立佛著袒右袈裟,袈裟呈棕紅色,衣紋清晰可見,勾勒出形體;金翅鳥為雙頭,口叼蛇形龍,尾呈扇形展開;風神為女性形象,裸上身雙手緊拽風袋;日天為圓形,亦有四隻大雁環繞在周圍。

43件壁畫臨摹作品呈現古龜茲藝術精品

在最裡面的展廳,則展出了幾十幅克孜爾石窟壁畫的臨摹作品,從一進展廳的巨幅天相圖,到菱格本生故事畫、涅槃圖、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再到龜茲供養人、一佛一菩薩,克孜爾石窟壁畫在當代藝術家手中得到了精美的再現。

展覽現場的臨摹畫作

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對澎湃新聞說:「目前的保護是以搶救性保護、預防性保護為主,因為現在新疆河西走廊以西的石窟保存狀態不是很好,而數位化保護是很重要的,如果以後石窟壁畫損毀以後,能通過數位化復原,這是物理形態的保護;在文化傳承的保護方面,我們還和高校合作,比如在上海美院的巖彩畫工作室,通過學生臨摹和學習壁畫傳統,

其中,克孜爾石窟第8窟的《飛天》約作於公元7世紀,高156釐米寬329釐米,現場展品由袁廷鶴臨摹,為主室前壁入口上方圓拱璧殘存的說法圖表現了諸天齊來聞法、奏樂歡慶的場面。正中為一華蓋,兩側各有兩身飛天,均有頭光、寶冠和披帛。飛天或執華繩,或捧盤,或彈琵琶,極富裝飾性。

飛天(局部) 克孜爾石窟第8窟 袁廷鶴 臨摹《因緣畫》 庫木吐喇石窟第10窟 約公元10世紀 王建林 臨摹

庫木吐喇石窟第10窟《因緣畫》約作於公元10世紀,由王建林臨摹,畫面中每組為一個因緣故事。坐佛均呈側身坐式,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袈裟,或交腳坐或結趺坐於蓮花座上,手勢各異。每身坐佛蓮花座下均有漢式流雲承託。

《龜茲供養人》 克孜爾石窟第30窟 李佛 臨摹

克孜爾尕哈30窟的《龜茲供養人》約公元6世紀,由李佛臨摹,該圖繪於克孜爾尕哈30窟右甬道內側壁上,供養人是指因信仰某種宗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製作聖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圖中龜茲供養人像男性剪髮垂項,上身穿翻領、折襟、窄袖聯珠紋錦大衣,腰束聯珠紋革帶,佩長劍。下身穿窄口褲,腳蹬尖頭皮靴。

《伎樂天人》 克孜爾石窟第77窟 呂明明  臨摹

克孜爾石窟第77窟的《伎樂天人》約作於公元4世紀,呂明明臨摹,畫面中繪三身伎樂,各伎樂之間以邊飾相隔。其中左邊一身胸前懸鼓,雙手作拍擊狀。中間一身執華繩作供養狀。右邊一身頭部微傾,雙手執物。

第38窟主室前壁 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 公元4世紀 高215釐米 寬400釐米 臨摹

第38窟主室前壁的《彌勒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 》,畫面中心為彌勒菩薩交腳坐於方形高座上,有頭光和身光,形體高大,頭戴三珠冠,赤裸上身,帔帛繞肩自然垂於雙膝,飾臂釧和瓔珞等。兩側各繪有六身造型優美、姿態各異的聞法天人。畫面中殘缺部分於1906年被德國探險隊盜取。

第118窟主室券頂 天相圖(局部)臨摹

第118窟為方形窟,主室頂部為橫券頂,券頂中脊繪天相圖,由日天、持杖託缽立佛、挾猿猴的金翅鳥、雨神、對鳥、立佛和月天組成。兩側菱格內繪圖案化的樹木和水池、坐禪比丘、伎樂和鳥獸等,表現山林禪修的意境。這是克孜爾石窟早期洞窟畫面多以暖紅色調為主,藝術特色鮮明。

《龜茲供養人》 克孜爾石窟第14窟  郭峰 臨摹

第14窟為縱券頂方形窟,主室券頂中脊繪天相圖,左右兩側券腹繪菱格本生故事畫。圖為左側券腹菱格本生故事畫,可識別的本生故事有馬璧龍王救商客、白象王忍痛拔牙、彌蘭不孝頭戴鐵輪、智馬捨身救王命、獅王捨身不失信等。

一佛一菩薩 庫車吐喇石窟新1窟 徐永明 臨摹

在當天的龜茲論壇主旨報告會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故宮博物院、雲岡石窟博物館、上海油畫雕塑院、上海攝影家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就中國石窟藝術的研究現狀及流失文物等題進行了研究。其中,主要主題包括孟憲實《關於絲綢之路的幾點認識》、朱玉麒《庫車丁谷山獻疑》、李肖《龜茲塔廟的形制布局與周邊地區的聯繫》、劉建軍《雲岡石窟流失海內外文物研究的新知見》、孟嗣微《文本與圖像的產生與傳播:以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本生家堵波為例》、張建宇《流失美國龜茲壁畫的初步調查》等。

此次展覽將持續在上海青浦博物館至2020年2月20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你知道龜茲嗎?他們那比敦煌莫高窟歷史還悠久的石窟壁畫來青浦了!
    在展覽現場,克孜爾第38窟以1:1複製,該窟開鑿於公元4世紀,進入洞窟,抬頭望見四壁的菱格畫,對新疆龜茲壁畫頗有研究的畫家肖谷告訴記者:「菱格畫正是龜茲壁畫的特殊之處。」洞窟腹地的甬道貫穿於洞窟。該窟以伎樂壁畫為著稱,色彩絢麗,繪畫技法精湛,故德國人稱此窟為伎樂窟。
  • 高8.5米、寬12.2米巨型復原石窟將如何呈現?
    >將首次公開亮相上海雲岡第12窟音樂窟由110塊2米見方的「積木塊」分6層組裝組成這些「積木塊」大約重2噸由8輛標準貨櫃裝載運輸搭建過程像搭積木跟著我們的鏡頭一起見證歷史性的復原現場構建三維模型,歷時3個月對十二窟進行三維雷射掃描並拍攝55680張照片經過攝影測量計算和人工交互三維處理建立了第十二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維模型雲岡第12窟復原視頻「 難於上青天,卻吹毛求疵 」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考古重建和視覺再現中的……龜茲聖域
    魏正中認為,以往的研究基本集中於洞窟壁畫的風格和圖像,而事實上在為滿足僧侶團體多元需求而鑿建的石窟寺院中,只有禮拜窟內才裝飾具有說教意義的圖像,而僧房窟、禪定窟、講堂窟和儲藏窟等絕大多數洞窟是簡素無飾的,因而導致對龜茲石窟寺院產生片面的理解。
  • 千年石窟驚現上海,120件頂級文物帶你感受大美雲岡
    千年石窟驚現上海,120件頂級文物帶你感受大美雲岡 2020-12-10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可移動3D列印雲岡石窟「音樂窟」即將亮相上海
    記者日前從雲岡石窟研究院獲悉,年度壓軸大展「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將於12月25日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屆時,全球單體最大、可移動3D列印雲岡石窟「音樂窟」將首次公開亮相上海,開啟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新篇章。
  • 鑑賞|龜茲壁畫中的禮孝之道,看「億耳得福」等佛經故事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研究院通過數位化技術,正在將石窟的信息全部記錄、重現在數字空間裡,再利用3D列印,將這些洞窟等大、逼真地再現。 雲岡45個大窟和200多個小窟分布在武周山南麓,自東向西延綿一公裡,其中立著約5.9萬尊千姿百態的佛像。這些融匯中國、印度、希臘、羅馬等中西風格的壯麗石窟,一千五百年來與山融為一體,俯視大同。
  • 喜瑪拉雅美術館2018開年大展即將舉辦
    本次展覽由喜瑪拉雅美術館與新疆龜茲研究院、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三方攜手,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人、館長戴志康擔任總策展人,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擔任策展團隊成員,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理事會理事長沈其斌擔任藝術總監,首次將被譽為中國佛教文化搖籃的新疆龜茲古國壁畫藝術和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壁畫、彩塑藝術等世界文化遺產「請」到上海,全程跨越
  • 龜茲時期壁畫中描繪下的商貿,反映古絲綢之路上的經濟繁盛
    由此可知,安西都護府治下的龜茲地區,安西都護府官職分工明確,有專門負責維持社會穩定、商貿、經濟發展的官職,這為龜茲商業貿易的發展規範了市場秩序,奠定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古代龜茲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只是記載在了文獻中,也反映在龜茲石窟壁畫中。
  • 開往春天的小紅車,即刻從青浦出發!
    青浦區博物館 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 時間:即日-2020年2月20日 上海青浦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青龍鎮的所在地。
  • 3D石窟 走出雲岡(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盧紹慶攝 核心閱讀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歷時3年多,製作了雲岡石窟第十二窟的可移動3D列印複製版本,目前在浙江大學落成開放。這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到不可移動文物的宏大風貌,也讓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及傳承利用邁出了重要一步。進入「雲岡石窟第十二窟」,雕刻精美、意蘊宏大的造像,讓人震撼。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古希臘柱頭等裝飾點綴在石窟內。第9窟前室北壁西側佛龕龕柱形體修長、端麗,柱頭上裝飾一對向下的渦卷,氣質高貴,表現出古希臘愛奧尼柱式的特點。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柱頭上端兩個朝下的渦卷代表著女性婀娜、柔美的體態。第8窟南壁豎立大蓮花裝飾支架,高大的粗莖分出兩枝,枝頭各一團蓮。粗莖腰部綁縛花卉,兩側舒放忍冬葉。該裝飾物具有濃鬱的外來風格,大約與西亞波斯紋樣相近。
  • 莫高窟北魏石窟鑑賞——第259窟與東方蒙娜麗莎
    莫高窟第259窟開鑿於北魏早期,宋代重修,位於九層樓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頂為前部人字坡頂,後部平棋頂。西壁表現多寶塔從地湧出,在壁面上凸塑出半塔,上開一龕,內塑釋迦牟尼和多寶佛並坐說法像。龕外塑兩菩薩像,塔柱南北側各塑一菩薩。南壁現存上層三個闕形龕,內塑彌勒菩薩像。
  • 草原寶藏——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佔地面積約165萬平方米,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現有石窟67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有43座。覆缽式佛塔浮雕24座、密簷式佛塔浮雕1座,山頂有建築基址多處。石窟不規則地分布於巖壁上、中、下三層,以南壁最多。石窟的構造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均為方形。大型石窟只見一座,即第19號窟,位於南壁正中,門向南,可能為主窟,內部已經倒塌。
  • 「敦煌尋夢之五」北涼石窟探秘
    涼州模式與莫高窟境遇相似的是,作為鼻祖的天梯山石窟也不復昔日的聖容。天梯山正處於地震帶上,千百年來遭遇數次地震的損毀,到了當今僅存十幾個殘破洞窟,而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是第13窟的唐代露天大佛及其佛弟子的塑像。此為天梯山石窟第4窟發現的北涼壁畫。
  • 絲路飛天 石窟古韻——北京大學文研院邀訪學者河西走廊石窟寺考察
    169窟是炳靈寺最重要的石窟。其內有大量壁畫和造像,九成以上都是西秦時期的,還有少量北魏、北周的晚期造像。東壁造像身上的紋飾顯示出龜茲風格,背光有奏樂者,所持樂器既有龜茲的,也有漢地的,西壁石壁上有雕刻的石胎立佛和泥胎立佛,南壁則有千佛像。根據題記,建弘元年(420年)重修此窟,這一確切紀年讓此窟成為了中國石窟造像斷代的標尺。
  • ——麥積山第142窟懸塑造像考辨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58窟中這一圖像略有不同,彌猴腋下還挾一白兔。根據學者研究,這種動物四友形象並不見於漢傳佛典,屬於藏傳佛典中常見的戒律本生故事,在藏區寺廟壁畫、唐卡中較為常見,類似圖像也見於庫木吐喇石窟第63窟和新疆巴州和靜縣巴侖臺喇嘛廟大殿壁畫中,表明龜茲石窟與藏傳佛教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
  • 不可移動的雲岡石窟 「離家出走 環遊世界」
    全球首例可移動3D列印複製洞窟成功落成不可移動的雲岡石窟 「離家出走 環遊世界」浙大數位化團隊在雲岡12窟前室進行數位化信息採集雲岡12窟前室西壁正射影像圖,原真的形色信息記錄後的數位化測圖遇阻處理海量掃描數據 觸及到了這個領域的「天花板」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開鑿於公元五世紀,色彩豐富,其中雕刻的天人形象和中外樂器,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宮廷交響樂團,在中國音樂舞蹈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很好地展現出音樂風尚與時代風貌。
  • 北緯30度第9大奇觀:36座迷窟,國內罕見
    不信,下面,我們帶你一起來瞅瞅這處被譽為「北緯30度第9大奇觀」!話說在安徽省南部地區的黃山市境內,靠近新安江屯溪段下遊南岸,連綿不斷的山體之中,藏著36座神秘的石窟。而且,這些石窟,在新安江沿岸,綿延將近5公裡,總面積近81平方公裡,如果將石窟的面積加在一起,大約有上萬個足球場那麼大。規模如此之大,可謂國內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