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2018新浪金麒麟論壇」於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中國經濟2019·決策與路徑。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出席並發表演講。
李稻葵在談到土地使用權轉讓問題上提到,通過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得比較快,得靠園區吸引投資、民營經濟、外商直接投資。李稻葵指出,但目前的問題在於地方政府在土地轉讓問題上過於短視。「在一線城市地方政府偏重於工業和商業發展,給房地產提供的地是不夠的。」他以清華大學五道口附近的房價為例,「那個地方房價很貴,附近的地都是用來蓋辦公樓,這很快就可以獲得稅收,可以創造GDP。
李稻葵說,地方在這方面必須改革,必須要創造一個新的機制。「讓地方政府關心長遠的地方政府的資產,從關心短期GDP到關心長遠資產,所以我們在探討要鼓勵地方政府長期持有用它自己土地為基礎物業的開發。」(新浪財經 邱慧)
以下為演講實錄:
李稻葵:尊敬的各位來賓、尊敬的文中先生,首先向張先生表示致敬,任何一個偉大的事業、任何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會有人做出犧牲,我個人認為張先生是為這個時代犧牲的,我相信您的犧牲絕對不會白犧牲的,一定會帶來我們未來更好的法治環境、更好的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向您致敬。
的的確確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歷史性的成績,我最近做了一個簡單的測算,過去40年可以跟它相比的是英國工業革命後的40年,美國崛起的40年,內戰到1894年左右的40年,還有日本的在明治維新後的40年,日本戰後的40年,東亞四小龍的40年,德國統一之後的1871年之後的40年,跟他們這些相比,從數量上講我們40年增長的規模遠遠超過他們,我們佔全球GDP的比重,按購買力評價算從4.9%上升到18.2%,這個增長速度是最快的,當然我們必須承認,英國工業革命後的40年的確是革命性的,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科學技術,所以這點我們必須實事求是。
按照我們自己的歷史來看,過去的40年它的增長、它的發展在歷史上看是怎麼一個圖象呢?過去13年我這邊的團隊查找了很多很多歷史資料,我們從北宋到明朝、到清朝整個經濟的增長規模做了重新的梳理,我們發現,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比重來看,我們只有一次高峰,而不是大家經常引用的英國經濟學家麥迪遜的兩次高峰,我們唯一的一次高峰是1600年,那時候的經濟總規模達到了全球的35%左右,麥迪遜他的測算是到1820年,那是第二次高峰,實際上不是的。我們經濟的最高點是在1600年是明末的時候,滿人即將入關前的這個40年那是最高峰,從此以後我們一路下降,到了1820年下降速度非常快降到1978年的4.9%,所以不要把清朝當時社會的很多的圖像理解為我們在全球中的影響力的上升,事實上認真算的話,那個時候仍然是下降的。
那麼改革開放40年讓我們的經濟規模在過去400多年以來第一次重新往上走,這是偉大的一個歷史的變化。那麼這麼一個偉大的歷史經濟實踐,一定有一些在經濟學層面值得我們總結的、值得我們回顧的一些基本的道理。為什麼要回顧?為什麼要經濟學層面回顧呢?我想這起碼是兩個基本的道理、基本的原因。
第一要在國際上講清楚我們是怎麼來的。這40年的奮鬥到底是按照什麼樣的經濟學的發展規律來一步一步推進的,到今天應該跟西方人講清楚我們已經是市場經濟了,儘管還要繼續改革,不要把我們仍然當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當成各種各樣的奇奇怪怪的經濟體制,從而對我們在貿易層面、在科技層面進行封鎖。所以這是第一個理由,必須在國際上講清楚我們是什麼、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第二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對當前的經濟實踐、對當前的經濟問題提出我們的看法,回顧過去是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那麼如果按這個思路看的話,那麼解釋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無非是有這麼三大類的學說或者角度或者視角,1、哲學層面的,吳校長講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一切從實踐出發這是一類的哲學層面的,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必須不斷的堅持;2、第二個層面的是經濟學的教科書裡面反覆強調的,其他國家裡面也反覆驗證的,我們也必須堅持的,吳校長剛剛講的常識性的,比如說經濟要發展、要升級,人力資本必須要不斷的提升,比如說私有產權必須要保護。比如說你儘量的參與國際勞動分工,這些必須發揮比較優勢,不需要強調拿來就用的,不用翻烙餅。3、基於中國比較特殊的政治安排提出的各種理論,各個地區之間可以相互競爭可比性很強,因此改革容易,俄羅斯改革難一點,這個也對,但是這個是比較特殊的,基於中國自己獨特的政治社會文化的起點的,在國際上跟別人講,大家同意但是大家覺得你這個有特殊性我很難接受。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層面來總結我們過去40年的發展的歷程、同時對我們未來的當前的實踐指出方向、指出我們的問題所在。
過去9個月,我們的團隊花了很長時間到各個地方調研,到江蘇、遼寧調研我們也找到深度採訪參與決策的各位領導、還有企業家,我們也去搜尋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許許多多的文獻,經濟層面的文獻,比如朱鎔基講話實錄4卷,裡面對每個重要的轉折點都有詳細的論述,基於這些工作我們這麼總結,我們說有5件事情,目前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裡面似乎忽略了,或者說曾經他們重視現在不重視了,這5件事情我們過去在不斷探索基於中國的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的完善,這5個方面也是目前我們需要繼續改進的。我們需要繼續改革的,哪5個方面?這5個方面是具體層面的,加上我最後總結了一個總體層面的總結,所以5+1,這5件事是什麼事?
一,經濟要發展,不僅是經濟要發展,就算美國經濟要平穩運行,必須要產生一個環境、產生一個機制,要讓新企業不斷的能夠被創立,而且發展,新企業的進入和發展,這是經濟發展繞不過去的基本的一個問題。那麼中國的經驗是什麼?中國的經驗是新企業的進入和發展,它是不斷的得到了地方政府官員的幫助的,地方政府在改革開放以後,總體上講,對經濟發展充滿了興趣,這裡面有政治激勵,比如說有人講,地方官員的提拔是GDP錦標賽,也有經濟激勵,因為地方政府我們的特點是5級財政,每一級財政主要的稅收來源是企業,而且大量的稅收可以歷史上是留在本地的,這是第一件事情。這件事情西方人沒有做對,比如說以美國為例,美國地方官員喜歡什麼呢?喜歡修橄欖球的球場、喜歡修籃球球館,把球迷球隊留下來,球迷搞的開心一點,投票可以當選。但是對經濟發展本身的注意力不像我們這麼多。
二,第二件事情值得總結的是什麼呢?第二件事情是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從現在的土地使用的一個方向轉到另一個方向,這件事也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平穩運行繞不過去的,這件事中國過去總體上講是做的比較成功的,歷史上的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它也做過「圈地運動」,美國也做但是美國做的比較慢,去看看《川普傳》裡面大量的案例故事是講他怎麼搞定紐約市規劃委員會,讓他把一塊地從別人手裡交給他,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我們國家過去有些心得當然也有一些問題,我們通過比較積極的地方政府的參與,土地使用權的轉讓,轉讓的比較快。這才產生了我們快速的工業你看我們的園區,五千家工業園區,靠園區吸引投資、吸引民營經濟、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但是目前有問題,目前的問題是地方政府在土地轉讓問題上過於的短視,在一線城市地方政府偏重於工業和商業發展,給房地產提供的地是不夠的,所以為什麼比如清華大學五道口我們那個地方房價很貴,因為我們附近的地都是用來蓋辦公樓,蓋辦公樓很快就可以獲得稅收,很快就可以吸引企業過來交稅,很快就可以創造GDP,但是如果拿一塊地蓋房子的話只是一次過的收入,這筆收入還要跟開發商平分。所以這些簡單的經濟學道理,地方官員是明白的,這方面必須改革,必須要創造一個新的機制,讓地方政府關心長遠的地方政府的資產,從關心短期GDP到關心長遠資產,所以我們在探討要鼓勵地方政府長期持有用它自己土地為基礎的物業的開發,長期持有搞一個公司學香港、新加坡。
三,第三個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做的很有特色的,教科書裡很少講的金融深化,金融深化是什麼概念?以本地為基礎的金融資產越來越多,這個增長速度是超過GDP的,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目前的整個金融資產的量和GDP之比達到了4倍,過去不到十年,從3倍到4倍,這個事情的意義何在?意義是讓老百姓和企業願意長期持有以本地為基礎的金融資產,這才能把儲蓄轉換成投資,從金融部門把儲蓄轉化成投資,金融深化,這一條是快速投資離不開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什麼?前提是必須保持金融體系的基本穩定,所以過去40年我們沒有金融危機,按照國際上通用的計算方法沒有金融危機,過去40年各級政府這個問題上是高度的謹慎的,比如說對於銀行的任何有可能衝擊銀行穩定性的案件,可以判到死刑。對於股票市場最多是八年,只有一個案例是八年,難怪股市搞不好,你這個監管不到位,司法不到位,國外是相反的,國外對股市的審判非常嚴厲的,經常可以終身監禁。所以我說金融深化是經濟的基礎,下一步的改革可能要從只關心銀行它的穩定性要轉向關心股市,要打好股市的基礎,在法制方面打好股市的基礎,這是第三個經驗。
四,第四個經驗也很重要就是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本質性的根本性的收益是什麼呢?有人講是幫助我們產生了就業、幫助我們吸引了外資、幫助我們發揮了比較優勢,我們仔細調研、仔細研究發現不對,對外開放最最根本收益是什麼?是強迫我們學習,是強迫學習。剛剛吳校長講的非常好,必須學習,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我們企業家學習的過程,比如張總他走了,他當年辦零售的時候肯定是認真研究了沃爾瑪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是強迫我們的官員學習,開放這40年,一批一批的政府官員出國去學習,比如說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曾經辦了三個項目,培養中國的領導幹部,而且是英文教學,而且是要考試,50%的人想申請都申請不上,50%的拒絕率。所以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開放的根本的收益不是比較優勢,我們很多的開放的政策是違背比較優勢的,但是成功了,比如以計算行業為例,1984年大眾汽車來中國投資了,1984年我們成功的很,搞什麼汽車,先生產鞋帽,賺了錢買汽車就完事,但是由於84年搞了大眾汽車的投資,搞了江南一帶汽車配件企業的發展,有大量案例講這個故事。
所以開放的根本目的是學習,我要反覆強調,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歷史上美國崛起的時候,德國崛起的時候,日本最開始崛起的時候,明治維新之後那個時候沒有自由貿易,那個時候的貿易封鎖,但是各個國家後來者必須學習,沒有學習就不能進步,所以今天我想說,美國越封鎖我們越搞貿易保護我們越要強調向你學習,一切好的東西都向你學,只有學會了才能在競爭中戰勝對手。
五,第五個經驗是宏觀調控,任何的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都是潛在的經濟波動的過程,我們梳理了英國工業革命後的快速增長、梳理了當年德國、美國快速增長時期,那個時候經濟是極其波動的,正的可以達到15%以美國為例,好幾次是-8%,我們過去呢?沒有負增長,我們增長的波動、波動的幅度除以增長的平均速度在全球範圍來看都是最低最低的。而且過去的40年避免了高度的通貨膨脹,最高的一年是93年24%,這在整個發展中國家來看是非常的平穩的,整個增長的通貨膨脹3.5%-5%取決於你怎麼算,都不算高。所以宏觀調控也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的經驗,那麼宏觀調控的基本經驗是什麼?基本經驗是多種手段同時發力,市場手段、財政政策、金融貨幣政策發力、改革的手段發力,比如經濟不好的時候擴招,經濟不好的時候99年大學擴招,經濟不好的時候適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在適當的時候,需要針對經濟中突出的問題使用短期內使用一些行政手段,比如說紡織行業的現場壓錠,比如鋼鐵行業的去產能。當然的目前的問題是什麼?目前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把這種行政手段的辦法逐步逐步的減少、逐步納入法治化的、市場化的軌道,但是宏觀調控始終不能忘記,這也是在國際上我們比較突出,應該說是比較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這五條從新企業進入到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到金融深化到對外開放的本質是學習,到審慎的宏觀調控,這一些是在我們中國過去40年實踐中間我們比較有心得的,但是總的說來這5件事都歸一,我們的總結是什麼呢?五件事總結一條,剛剛吳校長講了我高度同意,我們是不斷的非常非常謹慎的在調控、再處理市場,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從土地轉讓到宏觀調控都是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所以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方面是實踐出真知,吳老先生說的非常對,這是實踐是檢驗真理最好標準的最好的案例,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方面我們是頗有心得的。
所以如果說中國經濟的偉大實踐將來會對現代經濟學帶來一些啟示的話,我傾向於認為,我們最有可能對現代經濟學產生一些新的看法、新的思想的領域是什麼?就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所以政府據市場經濟學,也許是我們中國這批學者未來需要發力、需要總結、需要跟國外同行認真交流的一個地方。
我也衷心的希望各界,哲學界、社會科學界、企業界、金融界的朋友一起努力,希望未來40年我們能夠繼續延續我們交戰雙方的態勢,未來40年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高質量中高速的態勢,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更有資格在世界範圍內對社會科學做出我們自己學者應有的貢獻。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