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如果有人說不知道羅馬,那就應該算是沒有了解歐洲,義大利羅馬作為世界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沉澱了數千年歷史遺蹟,豐富的文化遺產讓羅馬成為很多人心儀的地方。
近期全球疫情爆發,義大利飽受煎熬,作為友好國家,我國已多次派醫療及物資前往,身為一個中國人感受到大國擔當的驕傲。
如果說歷史有時候就像一部電影,那麼在羅馬的聖天使城堡也是因為出現在電影《羅馬假日》和小說《天使與魔鬼》中而為人們所熟知,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聖天使城堡經歷了不同時代的身份轉換,這些轉換不僅體現出時代變革的烙印,同時也說明這座堡壘的重要意義。
來到羅馬,這個聖天使城堡就像是一個無形的磁鐵,吸引人前往,臺伯河畔的聖天使堡。斑駁而層次分明的各色磚石猶如一頁頁書卷,忠實地記錄下了近兩千年來的變遷,從哈德良皇帝的陵寢,到教皇的堡壘、居所與教廷的監獄,以至於現今的博物館,巨細靡遺。
當年陵寢上的花園早已被寬厚的城垛、炮眼和塔樓所取代,帝國的起落,宗教的興替,民族的盛衰,一切盡在不言中。站在城堡的頂部,看著羅馬城,內心無比激動,從條條大路通羅馬開始認識,到如今這個全世界都敬仰的露天博物館,有歷史和人文,也有故事和傳說。
俯瞰著臺伯河上下遊的景色,想像著時光推前一兩個千年,遊客在此駐足又當如何。米迦勒的雕像收劍入鞘,據說這象徵著590年瘟疫的結束,聖天使堡也因此得名。然而這劍到底是出鞘還是入鞘?無人得知。但是,自此以後,黑死病疫情得到了遏制!人們慢慢地恢復了正常。
站在這被歷任教皇加固擴建的城牆、炮位乃至稜堡上,可以想像當年的弩機與火炮;順著槍眼看下去,古老的羅馬建築依舊綻放雄姿,新的羅馬建築依然穿插在其中,就像是兄弟,新舊交替,或是演繹一場故事,還是重新訴說著傳說。
遠處的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巍然矗立,這個大型的建築建於1506年至1626年期間,最多可容納超過六萬人祈禱,教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也算是身處於羅馬的一個奇特景致。
而這尊手持寶劍的米迦勒,據說6世紀時羅馬黑死病流行,教皇格利高裡一世夢到天使降臨,持劍站在城堡頂上趕走了病魔,隨後將古城堡改稱為「聖天使城堡」,名稱保留至今,時光荏苒,我們再次回到了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或許奇蹟終將繼續。
疾病終將會結束,歷史也終將會周而復始,無論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緬懷聖天使城堡,看著手持寶劍的米迦勒,羅馬人會對這場全新的戰爭充滿信心,相信未來一定會好起來。
夕陽下的聖天使堡出乎意料的美,圓柱形,站在面前磅礴的氣勢迎面而來,非常巨大,不知道從那裡傳來了附近的街頭藝人歌聲。美妙的歌聲伴隨夕陽下的聖天使堡美得窒息。我們依舊在期待著美好,不管這個世界經歷過什麼?終將都會走向美好!
曾經的聖天使堡用以對抗當時流行的黑死病,得到了聖天使堡之名。如今,為了新的病毒,努力的不僅只有羅馬,只有義大利,還有中國,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援助,現在我們所經歷的是牽涉到全人類的事情。我們也必須團結一致,才可以一起度過這場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