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金鄉縣王丕鎮康橋村一舊橋下,出土了一通元代「王氏祖塋記碑」,該碑簡述了山東琅琊王氏的發跡,是從一世祖王吉開始的。
讓我們把歷史的記憶,翻回到兩千多年前,跟著西漢名臣王吉的腳步,去追隨那段歷史走過的不平凡足跡。
昌邑國「仙翁」指點:「言宜慢」
公元前77年初春,正逢西漢王朝盛世。昌邑國國都昌邑城內(位於現巨野縣大謝集鎮昌邑集,該遺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鋪林立,人流如潮,目不暇接,一派繁華,令人留連忘返。
此時,一個身著青布長衫、面容白皙俊朗的瘦高個兒年輕人,徑直走進了一家相對清靜的太平酒樓,要了兩碟小菜,一壺白酒,自斟自飲。他不時凝神窗外,眉宇間時而舒展,時而皺起。憂鬱的神情無心欣賞臨窗垂柳的青翠,思緒隨著柳下小彭河譁啦啦的流水而泛起陣陣漣漪。
這位年輕人姓王名吉,字子陽,山東琅琊人氏。因通經博學,舉賢厚孝,廉潔勤政,深受百姓擁戴,得到上司厚愛,從雲陽縣(現陝西淳化)縣令,破格提拔到昌邑國王府中任中尉,連升二級。
當時,昌邑國國王劉賀,是西漢武帝劉徹的嫡孫。公元前86年,世襲國王后,為政輕浮不羈,好酒貪色,獨長遊獵。其身旁多是些附和的勢利官員,俱怕惹火燒身,不敢諫言。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王吉雖然高升了,但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為官,如履薄冰。
王吉憂心重重,不覺來到太平酒樓,想是借酒澆愁。
半壺酒下肚,王吉顯然有了醉意。朦朧中,他忽然發現,鄰桌的一位慈祥老者,正微笑著舉杯向他示意。老人精神矍鑠,目光炯炯,衣衫素淨,儒雅親和。見此,王吉頓生好感,連忙起身請教。
兩人談史論經,說古道今,一見如故。轉眼間,一壺白酒就見了底。
老者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試問道:「年輕人似有心事?」
王吉聽了,默然無語。
老者手捋長鬚,沉吟了一下,又問:「年輕人現今是從商,還是為官?」
王吉畢恭畢敬地回答:「晚生本是雲陽縣令,做事一直勤勤懇懇,不敢絲毫怠慢,贏得了一點賢名。數月前,突然被調到昌邑王府擔任中尉。府中人事生疏,官場不清,所以有些煩惱。」
老者眼睛一亮,隨即暢懷大笑:「年輕人不必細說,我全明白了。今天我送你三個字,可以保你從此仕途順暢!」
「三個字?!」王吉滿臉疑惑,急不可待。
「言——宜——慢!」老者看著王吉,慢條斯理地道出這三個字,深邃的目光裡閃出濃濃愛意。
「言——宜——慢?!」王吉細細地品味著這三個字,若有所思,似有所悟,猛有所醒。
等王吉回過神來,老者已飄然不見。
王吉如獲至寶,從此謹記老者教誨,遇事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言。在暗流湧動的昌邑國王府中,居然有驚無險,平安無事。
王吉的才幹漸漸嶄露頭角。公元前73年,他被漢宣帝劉詢重用,任命為朝中諫議大夫,專門評議政事、彈劾失職官員。此時,王吉已成了名副其實的西漢王朝重臣。
每當處理完繁重的朝中工作,回到家夜深人靜的時候,王吉常常想起昌邑國太平酒樓上那位神秘老者的金玉良言。一句「言宜慢」,普通的三個字,真是讓自己受益無窮,仕途無量啊!
「仙翁」再送寶:「心宜善」
公元前67年,王吉從都城長安回故鄉山東琅琊省親,途徑昌邑郡(昌邑國已廢改設郡)時,忽然,有位老者擋在了官道中間,自稱是王吉的故人,要求與王吉見上一面。王吉走下官轎,只見老者鬚髮如墨,儒雅親善,正含笑望著自己。
「啊!」王吉眼前一亮,這不正是十年前在太平酒樓上遇到的那位「仙翁」嗎?
王吉心中大喜,急忙向前躬身,行禮問安。
「十年前,太平酒樓上,啟蒙前輩『三字』教誨,晚生受益無窮。」王吉一揖到地,朗聲說道,「謝謝前輩教誨之恩。」
老者哈哈大笑,上前扶起王吉:「十年前,我送你三個字,已經保你仕途十年通暢。今天,我再送你三個字,你若誠懇遵從,保你仕途無憂。」
王吉一聽,內心驚喜,輕問老者:「老人家,請賜教!」
「心——宜——善!」老人貼近王吉耳邊,慢聲細語。
王吉聽罷,心中猛震,背上冷汗淋漓。
擔任朝廷諫議大夫這些年來,雖說自己勤政為民,但是偶爾也會擅用職權彈劾政敵。長史趙珞,就因為與己政見不合,被惡意彈劾,最後被罷官歸鄉,不久鬱鬱而終。
王吉擦了一把額頭的冷汗,抬起頭來,已不見了老者。
琅琊省親歸來,王吉認真反省自己這些年來的為官處事,越想越慚愧。
昌邑兩次奇遇,王吉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時刻銘記「言宜慢,心宜善」,做事清正廉明,待人寬厚仁慈。最終,成為西漢時期一代赫赫名臣。
據說,王吉昌邑兩次奇遇的老人,是隱居在巨野金山腳下的著名賢相公孫弘。
六字秘笈定為王氏家規
王吉昌邑得到「仙翁」的金玉良言——「言宜慢,心宜善」這句仕途經典秘笈後,如獲至寶,受益無窮。
公元前74年6月,當19歲的昌邑國王劉賀被霍光迎入漢室當了27天的皇帝,又因「罪行累累」被廢皇位,跟隨劉賀進朝準備升官的200餘名原昌邑國官員,「皆坐誅」,唯有王吉和另一大臣龔遂,以向劉賀「忠直數諫」免死。王吉,「死裡逃生」,「因禍得福」,「復為諫大夫」。從此,改變了政治命運,走上了仕途崛起之路。王吉就把這六個字的仕途秘笈,定為琅琊王氏的家規,世代相傳。
據考,山東琅琊王氏始祖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為姬姓,後因驅逐赤狄有功,被賜姓王姓。王姓在戰國時出了一員大將,就是續白起之後的秦國名將王翦,秦始皇掃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戰功。後來王翦的曾孫王元一支,遷到山東琅琊一地。到西漢後期,琅琊王氏才出了王吉這樣顯赫人物,官至朝中諫議大夫。兒子王駿和嫡孫王崇均為宰相。此後世代為官,冠有「累世之美」,開創了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
從漢魏入兩晉歷南朝,三百多年來,琅琊王氏家族才俊輩出,仕宦顯達,他們或引領一代之風騷,或執一朝之牛耳,數百年冠冕不絕,其流風餘韻盛延到隋唐時期。《二十四史》中有明確記載的王吉後人,就有36人被封為皇后,36人成為駙馬,35人擔任宰相,成為當時中國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大家族。這種綿遠久長的家族盛況,不禁讓人聯想到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而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戲劇性、精神生活的多彩多姿,已遠遠超過了《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史和薛等幾大家族。若能詳盡地記錄下琅琊王氏輝煌頂峰的神奇家史,那這部書或許能比《紅樓夢》還要「紅」。□ 劉謂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