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傳統的就過時?看看古書裡記載的「五香面」和「八珍面」

2020-12-17 自然門美食e道哥

我們有時總有一個誤解,認為過去的就是傳統的,傳統的就是守舊的,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才有創新的東西。

而我是絕對沒有這種想法的,由於我總喜歡在烹飪古籍裡去學習,時不時總被古人在美食方面的細緻和創意所震撼。

其實我在文章裡給大家分享的配方,很多的創意都來自於這種古今中外的博覽,但西方的烹飪資料還好說,看烹飪古籍卻有一個門檻,就是文言文比較難懂,這擋住了很多朋友求學的路。

恰巧我在大學的時候,學過古代漢語,當時認為以後用不到的東西,反倒無意中成了個優勢,讓我可以帶著一種崇敬的心情,在古人的智慧裡,去尋找那些可能已經被遺忘的技巧和訣竅。

之前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廚師在古代菜譜裡找到了一個醃鹹菜的方法,醃出的菜又脆又鮮,現在的技術都達不到,有日本的公司當時就出價100萬來買這個配方。

這個故事我相信是真實的,因為我在古籍裡看到的很多東西,真的連我們現在的人都不了解,而為什麼好東西在傳承的路上丟了很多?

這可能和我們一些傳統師傅的心態有關,為了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總把一些關鍵的東西留起來,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不但沒有發揚光大,反倒把一些珍貴的東西給丟了,不但在廚藝上,包括武術界等,好像都有類似的現象。

但慶幸的是,有很多古代的美食家,把他們的一些實踐經歷,都記載在他們的美食著作裡,在另一條途徑上,留給我們一個可以繼承的機會。

從前幾年,我就開始從一些古籍裡去找需要的東西,發現那裡真得藏著很多秘密,即使放到現在來說,都能算是秘訣,今天我就舉一個例子。

這是記載在一本烹飪古籍裡的兩種做麵條的方法,是一位古代美食家的獨特創意,分別稱為「五香面」和「八珍面」。

說起麵條,我們一般的吃法是把調味都用在那精心製作的湯裡或調料上,然後把面煮熟後,品嘗各種口味。

但您想過麵條裡也能有味道嗎?這位美食家的創意就在於此,他不但把湯做得鮮美,而且把面也做出了味道,這就是「五香」和「八珍」。

五香,指的是醬、醋、花椒末、芝麻屑,煮筍、蘑菇和蝦的鮮湯;

八珍,指的是雞松、魚鬆、蝦松、筍、香菇、芝麻、花椒、鮮湯;

使用方法,五香麵條是把花椒粉和芝麻屑與面拌在一起,然後用鮮湯和醬、醋調和好來和面,之後做成麵條。這種是一般家裡吃的。

而八珍麵條是把雞松、魚鬆、蝦松、芝麻屑、花椒粉,香菇粉混合到面裡,然後用鮮筍等熬成的的鮮湯代替水做麵條,這種口味更好,用來待客用。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些鮮香之物,以這種形式和面組合在一起,再加上那煮麵的湯,從裡到外都是多層的口味,那一碗麵是一個什麼樣的效果?這種創意我們有幾個人有?我們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嗎?

其實在我剛得到這個秘訣的時候,是不是寫在文章裡?還真的做了一番思想鬥爭,因為像這樣的方法,可能自己運用好了,就能打造出一個別出心裁的麵館,做出一番生意。

但後來一想,還是寫寫吧,一起同行的都是朋友,好東西大家一起用,再說即使再有價值的東西,真心相贈之後,能得到的還是有緣人!

自然門美食e道哥 一個致力於替大家學習的,草根美食愛好者!

相關焦點

  • 八珍究竟是哪八珍?
    就是取牛、羊、麋鹿、梅花鹿或馬鹿、獐的裡脊肉,往後四種肉裡摻上等量的牛肉反覆捶打,除去肉裡的筋,直到搗熟,拌上肉醬吃。也許撒尿牛丸就是從這裡獲得的靈感。第五珍漬。取鮮牛肉,橫著切成薄片,然後放入酒裡醃一宿,吃的時候配肉醬和梅子醬調成的蘸料。第六珍熬。就是錘過的肉撒上姜、肉桂和鹽等調料晾成肉乾再吃。
  • 古書中記載的疑似UFO出沒事件
    帶著這個疑問去翻閱古書,我們確實找到了很多疑似UFO出沒的事件。話說大唐年間,有人在山上發現了一個仙槎,長約十六七米,敲擊之後的聲音和銅鐵很像。更重要的是非常堅固,上上下下沒有一個縫隙。根據古書《太平廣記》記載,這枚仙槎大約十四五米,跟直升機的長度差不多。整塊石頭上上下下沒有一個縫隙,這種技術即使是現在都很難做到,更別說是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時期。以上就是唐朝時期關於仙槎的記載,順著這個線索繼續尋找,我們發現,早在更早的晉朝時期,也有一個疑似UFO的記錄。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麵條的歷史淵源
    古代有煮餅、蒸餅、油餅、水溲餅、酒溲餅、髓餅、胡餅、索餅、湯餅等不同品種,麵條古名索湯,一名湯餅,《素食說略》: 「索餅言其形,湯餅言其食法也。」明清兩代麵條更有發展,據一些烹飪古籍記載,有:水滑面、臊子肉麵、索麵、紅絲面、翠縷面、山藥博飪、山藥撥魚、勾面、餛飩麵、炒鱔乳齏淘等。
  • 古書記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紅樓夢〉〉大觀園裡建有稻香村,那裡青籬、土井、茅屋,又是分畦列畝、佳蔬菜花,將田園生活理想化,典型化了。圓明園中種稼,勸農的園林主題,不僅僅是帝王們對榮華富貴生活的補充與調劑,更為重要的是關係到民生國計,大清江山的安定與穩固。
  • 李白鳳求凰皮膚找到原型,大爺養了五年不舍賣,古書原來這樣記載
    李白鳳求凰皮膚找到原型,大爺養了五年不舍賣,古書原來這樣記載 2020-12-10
  • 馬超和關羽到底誰強?古書記載顛覆歷史,學者: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其實這段記載我有點懷疑:魏國史官是如何知曉許褚睜大了眼睛盯著馬超看這種事,又是如何明了,馬超是因為忌憚許褚才不敢輕舉妄動?看來,這位史官一定是曹操肚裡的蛔蟲,才能用第一人稱,如此精準地記錄一切。但無論如何,陳壽這麼寫了,我們就這麼接受吧。這事兒,可以說是在美化許褚,也可以說是在美化曹操。
  • 鱔魚面,冷澆面,面珠湯,菜譜獻給愛吃麵的朋友!
    冷澆面預備蝦肉,蕪菱、筍、、韭芽,供切碎,冷肉汁拌好,再以婁汁、椒末和醋調醬,濾去渣,作汁置碗內,俟面入碗,用籍撈轉,即將拌好肉汁澆之。.寬條面雞汁下,用中碗加雞絲蛋花湯,另盛小碗,作澆頭。.五香面醬、醋、椒末,芝麻屑,婢筍或煮戴及煮蝦之類鮮汁,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乾麵,以醬醋及鮮汁之物傾於一處,充拌乾麵之水,如不足,再加水。
  • 看看古書《山海經》怎麼樣說
    關於雲南有文獻可考的歷史,應當是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裡面記載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莊蹻(qiāo)率領楚軍奪取巴郡(今天重慶市和四川省部分區域)和黔(qián)中郡(今湖南懷化市沅陵縣城西的黔城)以西的地區,佔領滇地。後來秦國攻打楚國,莊蹻無法返回,遂在滇地稱王,建立滇國,定都在今昆明市晉寧區晉城鎮。是有史料記載的中國內地第一個開發雲南邊疆的歷史人物。
  • 威記聊飲食:適口者珍,帶您認識烹飪裡的「八珍」,您認識多少
    烹飪裡的八珍說法,最早見於《周禮·天官冢宰》:「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這是古人對美食不斷地追求過程中,對烹飪原料和烹調技術的高度概括。林林總總總,彰顯了我國悠久燦爛的飲食文化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八珍」原料已經產生變化,或不合時宜,或消失,或被替代。
  • 頭一回見牙膏裡加蒲公英,古書記載可固齒,分分鐘去口臭清新口氣
    不僅是女孩,男孩也有口臭,而且有時有口臭自己不覺,想和女票親親時,情況非常尷尬。口臭其實並不是小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牙垢、牙黃等情況,這反而會更加加重口臭問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有過口臭,有口臭的你和別人對話時,是不是都需要用手遮住嘴巴呢?
  • 有哪些記載美食做法的古書?
    《閒情偶寄》,清代李漁的大雜燴書籍,食譜也記載了很多。《食憲鴻秘》,清代學者朱彝尊寫的食譜,記載了很多食材和菜餚。清代以前的相對來說沒啥好推薦的,畢竟現在的烹飪方法和材料基本都是清朝才成型,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的飲食篇可以看一看。
  • 紫先生:紫砂壺真的要過時了嗎?這幾把絕對不會!
    時間流逝,光陰荏苒,國家在日益漸新的發展,越來越多新鮮充滿科技感的事物出現在大家眼帘,而舊的事物則被更新換代而淘汰,有人說,現在誰還用紫砂壺喝茶,都流行什麼雙膽、什麼鎖住茶味等等。正所謂——經典永流傳,紫先生帶大家看看這幾把永不會過時的美壺,為什麼這麼肯定說它永不過時,因為,它是凝聚了無數人智慧的汗水,時光為它拍打了模樣。秦權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顧老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範。
  • 專家推薦:常吃「八珍糕」,健脾養胃又祛溼
    溼氣大家很熟悉了,一般表現為:四肢沉重,渾身乏力,總是懶得動;頭髮愛出油,滿面油光,愛長dou;刷牙的時候噁心,嗓子裡總覺得絲絲拉拉的;大便不成形,黏膩粘馬桶等。針對脾胃虛,溼氣重,有個非常著名的調理糕點——八珍糕八珍糕最開始記載在明朝名醫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上,本來是給小皇子們消食化積的,到了清朝,特別愛保養的乾隆帝也愛上了這種小糕點,吃多了積食的時候,沒胃口的時候,甚至平時,都會吃兩塊,既當小茶點,也用來調理脾胃。
  • 怎樣讀中國古書?
    言歸正傳,現在我們可以談談讀中國古書的旨趣了。 為了要生活得好一點而讀書,就普通意義上講,應該讀現代的書,本國的或外國的。現代科學的進步,非特使物質文明成為三百年前的人所夢想不到的,亦使倫理和政治的觀念和三百年前的大不相同。生活在現代這個世界裡,應當有現代世界上關於各種事物最純正最合理的知識,方能生活得合理。
  • 生活不止眼前的炸醬麵,還有詩和遠方:文人與麵食的故事
    文章開頭就講,雖然古書上就談吃麥,但並不提吃餅,可見餅出現的歷史並不長。他羅列了許多麵食,說這些有的是從遙遠的異域傳過來的,有的則是從社會下層流傳開的,總之,都和偉大傳統無關。因此束皙分析說:春天不冷不熱,適合吃「曼頭」(饅頭);夏天酷熱的時候,適合吃「薄壯」(可能是涼麵皮);秋天降溫了,最好吃「起溲」(發麵餅);隆冬天寒地凍,那就是「湯餅」(面片)最好了。
  • 廣州小吃美食林風味餐廳——八珍餐廳(北京路總店)
    北京路212號至215號,佇立著這一間百年老字號——八珍餐廳。在廣州,八珍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曉的。招牌廣式煎餃、傳統豬紅湯、八珍秘門辣醬和正宗順德雙皮奶等,每一樣都是傳統的、深受大家腹胃愛戴的小吃。在繁華喧鬧的商業步行街上,八珍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從前的八珍開在步行街的核心地段,而現在則到了邊緣地帶。但是,這卻絲毫不妨礙她的火紅程度,許多廣州人都把「覓食八珍煎餃」作為懷舊故鄉行的必選之地。
  • 生長於海中,味道鮮美是「海八珍」之一,入藥健脾腎,滋陰養血
    自古以來傳統的美食做法一直讓我們引以為傲,相較於我國的美食烹飪,西方簡直就是茹毛飲血的存在,不論是天上飛的還是海裡生的,都能在大廚的手中成為一道美食。說到生長於海中的「美食」,有一種常見而不易得之物,因為味道鮮美而是大名鼎鼎的「海八珍」之一,不僅是美食,入藥還能健脾腎、滋陰養血,它就是乾貝。
  • 德國教授聲稱破解瑪雅古書 尋湖底八噸黃金(圖)
    而尋寶隊伍中還有兩名記者和一名攝影師,以及一名潛水員,後者負責在疑似藏有寶藏的伊薩巴湖尋找失落的8噸黃金。  伊薩巴湖是瓜地馬拉東部的一個湖泊。瑞茲泰格強調,是德雷斯頓刻本告訴他們寶藏的相關信息的。
  • 古書中常說的八百裡加急,究竟是有多快?
    今天我們來講講在古書或者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聽到一句「用八百裡加急」快把情報發出去之內的臺詞,那麼問題來了,這八百裡加急究竟是有快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當然現在也不可能一匹馬直接跑八百裡,那不是直接馬都累死了,這也不太現實。這裡就要說下驛站的作用的,古代驛站朝廷在沿路每隔20裡就會設置一個驛站,驛站又分為驛、站、鋪三部分。驛就是官府運送物資使用的組織,站是朝廷傳遞重要文書的地方,鋪則是地方官員傳送信件等。所以這八百裡加急,一般會在「站」進行交接。就像類似於快遞站一樣,不停的接力傳送,只求信件在最快的時間到達對應的人。
  • 亡佚千百年的中國古書在講啥
    按照《漢書·藝文志》對古書的分類順序,北大漢簡被編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陸續推出。繼2012年第二卷《老子》出版面世後,經過近三年的整理研究,北大漢簡今年又有三卷10種古書問世,其中包括第一卷《蒼頡篇》,收錄《周馴》《趙正書》《儒家說叢》和《陰陽家言》四種子書的第三卷以及收錄五種數術類古書的第五卷。從這三卷中擇幾種古書細述來龍去脈,便足見其珍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