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涼山9月5日電題:行走大涼山:探訪瀘沽湖畔神秘「女兒國」
作者高寒
「阿哥,小阿哥,有緣千裡來相會,河水湖水都是水,冷水燒茶慢慢熱,阿哥阿哥,瑪達咪!」
當俏皮的摩梭姑娘阿卡次若清脆的嗓音瀰漫在整個車廂的時候,因多日採訪而疲憊的媒體同行們精神為之一振,然後跟著打節拍,哼唱起來。在四川涼山州建州60周年前夕,記者隨四川官方組織的採訪團探訪瀘沽湖畔神秘「女兒國」。
此刻,瀘沽湖就在身邊。
生活在這裡的摩梭人仍延續著世上古老母系氏族社會傳統,故稱「女兒國」,她們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奇妙獨特生活,充滿神秘而誘惑外界。
瀘沽湖、草海、豬槽船、摩梭姑娘、走婚橋、祖母屋、王妃島....。。這些獨特的摩梭文化元素緊緊與我們的行程結合起來,足以令此行充滿嚮往。
阿卡次若是一位居住在涼山鹽源縣瀘沽湖邊的女孩,是我們的解說員。她的皮膚因高原日照強烈而略顯黝黑,瓜子般的臉型,一雙純淨的眼睛裡流露出俏皮的光芒。
她的裝束顯示出濃鬱的地方民族色彩:精緻的頭飾、手繡的紅黃相間的腰帶、鑲著白邊的紅色上衣、白色的百褶裙....。。
這是瀘沽湖畔摩梭姑娘的典型打扮,顯示出她們與眾不同的一面。
走婚橋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中午時分,燦爛的陽光下,橋上人潮湧動,有身著摩梭服飾拍照的男女青年,有手牽手漫步的情侶,有眺望遠方青青草海的孤獨遊客。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著一身摩梭服飾依橋欄而站立的女人,她們或叫賣著精緻的民族小飾品,或兜售著編織的鞋墊、腰帶....。。
來到瀘沽湖,如果不到走婚橋上走一走,就不能領略綿延遠方的草海風光,更不能觸摸摩梭文化裡「走婚」的神秘。
「走婚,在外界被異化。」阿卡次若說,「對於我們,是嚴肅神聖的,要經過相互戀愛、選擇,直到確定關係,整個過程充滿感情,而不是簡單的摳摳手心(喜歡的人在跳舞時遇見了以摳手心示愛)。」
走婚,是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最為神秘的一種文化,「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終身生活在自己的母系家庭裡,其婚姻是由男子的「走」來實現的:男方晚上到女方家偶居,次晨歸回自己家中,雙方都不是對方家庭的成員。
據了解,至今,生活在瀘沽湖的摩梭青年男女仍然實行「走婚」。不過,受到當今商業文明的衝擊,摩梭文化正在發生些微變化而受到四川政府的重視,並提出重建「摩梭家園」。
「走婚雖不受法律約束,但這種古老的婚姻傳統一直被保留延續到今天,沒有人破壞。」阿卡次若說,「當男女雙方相愛後,男方就會帶著最好的禮物去女方家中拜見家長,一旦同意,就會去村子裡家家戶戶分發糖果等,以確定『阿夏』關係。」
「我們希望摩梭文化得到傳承與延續。」她補充說,「我也會和心愛之人『走婚』。」
「阿妹,小阿妹,隔山隔水來相會,素不相識初見面,只怕白鶴笑豬黑,阿妹阿妹,瑪達咪!」
乘著豬槽船,蕩漾在漫漫青青草海,若隱若現,遠處蘆葦叢中傳來打漁郎爽朗的歌聲。草海是瀘沽湖重要景點之一,與母海——瀘沽湖水脈相連,相互印襯,是當地青年男女對歌的好地方。
「情哥哥,情哥哥,人心更比金子貴,只要情意深如海,黃鴨也會成雙對,阿哥阿哥,瑪達咪!」
乘坐在另一條豬槽船上的阿卡次若撐著一把杏黃色太陽傘,站立船頭,掩映在翠綠的蘆葦中,應聲唱著。
清澈的歌聲在平靜的草海裡飄蕩,一瓣瓣白色的草花漂浮在靜靜的水面。
當地船工告訴記者,「瑪達咪」在情歌裡是「我愛你」的意思,平常也可作見面問候語、分別祝福語。
「當地青年男女在打漁或者其它勞動場合,遇見心愛之人,就唱這樣的情歌,如有回應,就會戀愛『走婚』。」船工說。
藍天白雲之下,漣漪碧波之上,豬槽船隨著划動的木槳,在如鏡的瀘沽湖面上流動。
手執杏黃色太陽傘的阿卡次若,靜靜站立在豬槽船頭,忘情歌唱。這幅景致,讓記者想起戴望舒的詩句: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儘管這位姑娘並非身在雨巷,沒有結著愁怨,沒有彷徨,卻有丁香一樣的顏色和芬芳。這幅景致,亦足以讓人浮想聯翩,達到超乎想像的意境,正如蘇軾暢遊西湖之讚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濃抹總相宜」。
陽光下,幾條豬槽船在寬闊的湖面上悠然划過,泛起的漣漪攪動著遊客的心。
「呵,朋友,來了就莫走,阿妹陪您到月落西山頭....。。」
阿卡次若的歌聲還在耳畔迴響。也許,每一個摩梭姑娘都有一個屬於她的「女兒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