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下午,「寶安2020光影藝術季·歡樂港灣藝術計劃」在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正式開幕。
2020深圳歡樂港灣藝術計劃參觀指南
在陸地與海洋,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藝術計劃應運而生。全球各地的13件藝術作品,遍布公園各角落
藝術計劃路線
1、雲端 由3個巨型懸挑構築物組成
以鳥巢為造型靈感,漁網為設計來源。白天光線在其中穿梭折射,形成光與影不斷變幻的獨特景致。夜晚隨著燈光變化,更添奇幻動感。
作品由八層結構編織,單體最大高20米,懸挑距離20米,整組構件約6萬個,總計2000噸鋼結構。
八層鋼結構層層疊合方向各異的構件交織在一起,呈現蜿蜒起伏的視覺效果
作品作者
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 海濱文化公園建築設計師
2、時間長短
在公園的一塊草坡安裝透明樹脂樹樁雕塑。先運用3D技術掃描列印樹樁製造模型,後用透明樹脂澆築這些樹樁雕塑模仿自然樹樁。表達了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希望復刻滋養自然的強烈意願。
作品選址在新型園區和文化項目內。表明人類在追求發展進步的同時,也開始認識到大自然的深刻和脆弱。
作品作者
蘿拉·博爾斯·福(Laura Boles Faw)
蘿拉·博爾斯·福是藝術家,也是教育家。她的作品通過雕塑、裝置、繪畫和混合媒體作品探索人類世界的構造方式,並借鑑大量藝術史料,賦予藝術作品新的意義,創造具有變革性的作品。
3、「壇城」4.0-雲圖
(作品呈現)
「雲圖」這個作品試圖通過討論,人工與自然的邊界之間的關係,闡述我們對於城市和自然之間對話的理解。
「壇城」系列的設計核心是關於瞬息萬變的物質之間的瞬時聚合。從而形成這個世界的底色和肌理。
這個作品作為這一系列實踐的延續,在「壇城」原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形成具有有機生長體系的全新迷宮形態。
作品作者
莊子玉
建築師,RSAA/莊子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碩士,師從 Bernard Tschumi 和 Kenneth Frampton。
4、變形怪
大鵬的羽毛/聆聽的桃子/有生機的蓮藕/有生機的葫蘆
(作品呈現)
借鑑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圖案,創作了羽毛、桃子、葫蘆和蓮藕變形怪。希望這些雕塑能夠講述紀念深圳的發展故事,記錄當前社會的必要演變。作品旨在通過回顧古代神話,引發觀者的聯想和自省,創造時代的神話。
桃子和葫蘆象徵吉祥如意,羽毛源於大鵬鳥的神話傳說,蓮花的根莖、蓮藕喻指深圳的成就是數代人憧憬未來、努力奮鬥的結果、
作品作者
三木優子(Masako Miki)
三木優子生於日本,常住加州伯克利,是舊金山 CULT Aimee Friberg Exhibitions 展館的常駐藝術家。
她的雕塑裝置和繁複的畫作在美國和日本均有展出,作品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她深受神道教萬物有靈論啟發,熱衷於就社會集體的文化身份問題開展新神話創作。
5、靈躍飛魚
作品長100米 高9米 全曲面、螺旋狀。
靈躍飛魚位於公園西岸觀月臺臨海處,由分布左右兩側的雙瓣鋼結構組成。以海洋生物為元素,打造一條靈活躍動飛魚,與澎湃的大海相互映襯
白天,市民在飛魚的蔭護之下乘涼觀海;夜晚,絢麗多變的光影使飛魚更加的靈動。在觀月臺處形成一幅「月下飛魚」的美景。寓意著陸地與海洋,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相互共生的美好景致
作品作者
David Paul Thompson
SWA集團執行董事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院士 海濱文化公園景觀設計師
6、貝殼
由3個貝殼造型涼亭組成
作品總體跨度92米,單體最大長30米,寬13米,高7.6米,全懸挑結構
以海洋貝殼為設計靈感,結合公園水景及錯落有致的公園造景,宛如化身成濱海公園中的一顆奇幻貝殼。
運用中式園林中「亭」的實用寓意,滿足市民駐足休憩的同時,無形中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完美呈現。
作品作者
David Paul Thompson
SWA集團執行董事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院士 海濱文化公園景觀設計師
7、城市森林
(作品呈現)
《城市森林》中藝術化的芒果樹。利用深圳芒果樹種類繁多的特點,借鑑了一幅公元1700年的印度細密畫,在深圳選用並可視化這種印度樹種。說明了相隔千裡之遠的土地,通過食物、材料和知識的全球流動聯繫到了一起。
《城市森林》使用了增強現實技術,將觀眾置於融合具體現實和虛擬世界的有限場所。觀眾可以實時通過個人設備看到,隨著芒果樹被腳手架圍繞包裹雕塑在發生變化,使觀眾想起了快速發展的城市,並使觀眾更加深刻的理解城市環境中的自然狀況。這些幻想的畫面象徵著城市中同時存在的不同現實。
作品作者
阿斯瑪·卡茲米(Asma Kazmi)
阿斯瑪·卡茲米在繪畫、表演、藝術寫作、雕塑裝置、照片和虛擬實境項目等領域均有涉獵。她的藝術作品通過虛實結合,營造複雜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感受,揭示暗藏的、被遺忘和忽視的歷史。
8、植變聚落
假如你擁有一座花園和圖書館,你就擁有所需要的一切
(作品呈現)
「植變聚落」從環境的聆聽與種植出發,企圖連結一種人的軌跡與植物間的流動關係,也企圖發展城市中人與植物間共存關係。我們可以在城市中人的軌跡與環境間交織的地方,發現這些形成日常生活的共存關係。
「植變聚落」如同這共存關係的縮影,透過流動、彎曲成種植槽體的耐候鋼板,在草地上塑造一處隨時間改變的層疊地景創造迴繞的場所感,在不同的高度連結內外地景,形成一處人與植物的共存棲所。
作品作者
陳宣誠
1978 年出生於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博士,現為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馬來西亞 UCSI 建築系客座教授、共感地景創作|ArchiBlur Lab 主持建築師。
9、傳送帶
(創作構思)
這是一個可以使用的空間,坐,臥,休息。它既是一個無頭無尾的傳送帶,又是摩天輪的影子。只有在摩天輪等高處才能看到作品全貌,作品的啟發點來自摩天輪和作為中轉站的機場。
傳送帶和摩天輪相得益彰,在不同的轉動中形成新的思考的可能性。是承接萬物互聯的思考樞紐。是將娛樂觀光納入思考的路徑
作品作者
尹秀珍
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作品致力於探索過去和現在、記憶、全球化和同質化的主題。
10、海浪羽翼
由3個3D曲面結構組成
作品單體結構長38米 寬16米 高10米。整體焊接的3D曲面,以海洋元素浪花為設計靈感,3D旋轉曲面猶如飛翔在海面的翅膀。
位於公園東岸的沿海岸線,與「灣區之光」摩天輪形成夢幻的動靜「雙子」組合。在羽翼之下,伴隨著和煦的海風,靜靜聽海低吟,享受自然靜謐的休閒時光。夜晚,伴隨絢爛的燈光,羽翼由靜至動,盡顯動靜相宜之美。
作品作者
David Paul Thompson
SWA集團執行董事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院士 海濱文化公園景觀設計師
11、人群中的人
(作品呈現)
在這裡「人群中的人」來自于波德萊爾,以「閒逛者」的視角,表達對都市人群的核心感受。藝術家也以此為靈感將19世紀末的巴黎市民群像,置於當下中國現代都市環境之中。
藝術家根據《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這幅美術史中的經典作品進行藝術化再創作,用鮮明的色彩和幾何化的圓角造型,反映出了網絡時代的審美特徵。
作品作者
張心一
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長期關注網際網路美學與文化消費的關係,以及從圖像學和藝術史的角度理解現代生活的困惑與問題,作品涉及繪畫、裝置、多媒體影像、公共藝術等。
12、未來日 Day After Day
(作品呈現)
《未來日》記錄日月陰陽之化、東升西落、日鬥星移。是通靈過去與未來的信號塔,也是記錄時間邊境的神像。
《未來日》由兩個部分組成,日月型態的主體是圍繞太陽與月亮運行軌跡的自然裝置,源自日月交錯中,發生相互投影蠶食的宇宙奇觀。
作品作者
藍梓雁+LLS
視覺跨媒介工作室
藍梓雁,跨媒介藝術家,網絡表演研究者。本科及碩士先後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與中國美術學院。他的藝術實踐領域或作品通常以數字/網絡媒介進行藝術創作,涉及數碼圖像、動態影像及跨媒介裝置。
13、入口計劃
(作品呈現)
作者試圖在多維空間語境裡,對形態的關係和意義進行討論和更新。這件作品既能成為現實入口空間的連接點,也能激發重置視覺語言,與精神空間的無邊可能。
作品作者
楊勇
藝術家、策展人,上啟藝術創始人。1999 年至今,他在近二十個國家參加過 130 多個展覽項目。
微信搜索或掃描文末二維碼,關注【深圳之窗】微信公眾號,回復關鍵詞【歡樂港灣】,獲取深圳歡樂港灣濱海文化公園遊玩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