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說明:自本章開始,博主把《我的苦樂年華》寫作結構做個調整:第一章出生;第二章童年時光;第三章小學階段,第四章,初中時期;第五章,高中時期;第六章大學時代;第七章工作時期。
我的少年時代,到18歲成年為止,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年級四個階段。那我就從各個階段依次說起吧。
本章就說說初中時期吧!為了敘述方便,對當時的國家形勢變化、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校園生活、學習狀況等方面,分別做一些鋪墊,讓朋友們對我們的生活時代以便有一個更宏觀、更全面的了解。
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中國人的青澀回憶,你還能記起多少。
歲月慢慢變遷,生活在進步,回首往事,有些情景,有些故事,雖已遠去但仍歷歷在目。最初的雄姿英發,而現在已滿臉皺紋,不只慨嘆年月變遷。回憶60後的那些回憶,或許現在許多年輕人都未曾閱歷過這些,但那時候的年輕人雖生活在艱苦年月裡,但是人們感情聯絡最緊密的年代,是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時代!
1975年元旦過後,12歲的我小學畢業了!經過學校研究,和其他一些同學一樣,我被推薦到韓村公社韓村中學上初中(我們那一屆沒有組織小學畢業考試)。當我放學回家把這個喜訊告訴家裡,老娘還是有些猶豫,她對我說,你那麼瘦小,如果上了初中被欺負怎麼辦?生活不能自理怎麼辦?我的態度很堅決,我不想留級,再說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關係很好,如果有外村同學欺負我,他們不會不管,我是學校正式推薦的學生,又怎麼能夠不去呢?經過家裡反覆商量,還是同意我按時上初中,後來的事實證明,我是對的,在初中總體表現還不錯,從這篇文章開始,對自己上初中時的一些情況進行扼要敘述。
浩瀚夜空,繁星點點,億萬顆星辰中閃閃發光的,就那麼寥寥幾顆,也就是它們,印證著這個年代的「光榮和夢想」。而其他的99.99%,都將註定是平平凡凡的人生點綴。當年我們窮得像孫子,卻快樂得像個爺!現在回不去了,只能回憶。
70年代是個淳樸的年代,一起上初中的同學,有人混得不錯,有人懷才不遇;有人歡笑,也有人哭泣。在生活中承受著不同的壓力,感受著不同的遭遇,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其實,和其它年代出生的人也沒什麼不同,只是生活對我們來說,有了天翻地覆地變化。
韓村中學當年初一年級共招生3個教學班(初中17、18、19班),我被分到初一18班。當時全年級共一百五六十名學生,絕大多數來自本公社。在那個特殊年代,學校裡除絕大多數是本地老師外,還有部分老師來自全國各地,他們雖然口音不同,知識都很淵博。講課水平很高,都很敬業,同學們都很敬畏老師。我從小就在心中許願,自己將來長大也像我的老師那樣成為一名老師,沒想到多年以後願望得以實現。
那時候,家裡孩子多,農村家裡窮,不是每個人都有我那麼幸運,在家庭困境中順利上了初中。剛上學的時候,我是興奮的,也對自己的初中生活充滿了期待,對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充滿了渴望和夢想。但回想起整個初中生活,在學習方面出現了嚴重的文理偏科,尤其是數學沒有跟上步伐,導致了初高中數理化成績不理想,由小學階段的優等生逐漸變成初中嚴重偏科的學生,考試總成績大幅度下降。到高中階段被迫走上了學文科的艱辛之路,因為韓村中學基本上沒有學文科的學生,文科課程如歷史、地理沒有老師教,只能自學。只是最後一年轉到淮鎮中學後才得以系統學習。不過幸運的是,通過老師認真教自己刻苦學,在高考中取得了文科第7名的成績,考上了河北師範學院歷史系,成為本村第一個恢復高考以來正式考上全日制本科的大學生,在村裡引起了轟動,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也成為本村學生學習的榜樣。自我以後,本村連續至今,每年都要考取多名大學生,從此改變了這些農村孩子的命運,這也是我感到很自豪的一件事情。
初中時候,家離學校遠的,就寄讀在學校。我家離學校3裡地,算是比較近的,在韓村中學上初中和高中都是走讀,中午自帶乾糧,在學校食堂騰熱,在班上吃飯、休息。
那時候初中課程肯定沒有現在豐富,而且在那個時候,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書本知識並不重要,不餓肚子吃飽飯才是頭等大事。
而且那個年代上課的時間都很不固定,不像現在的學生,從早上八點到下午5點,就是老老實實坐在教室裡學習,那個時候的學生還要根據節氣回家務農,上課的時間並不固定,而且那個時候的老師質量也參差不齊,可能城市中的學校會好一些,但是偏遠地區的學校老師是什麼水平可就說不清楚了。
我們那時候上學,最大的特點是不以學習為目的,小小年紀就承擔了太大的社會責任,上學上經常參與各種政治運動,儘管我們並不懂。那時候學校都有自己的農場,學生每星期都有勞動課,有時候甚至能連著幹一星期。
在這種背景下,我的初中生活學工學農成為主要學習內容之一。關於這個問題,留待以後再詳細介紹。
初中階段,我們幾乎一半多時間學習,近乎一半時間勞動,同學們既收穫了知識,又養成了勤奮、踏實、不怕艱苦的素養和品質,也為我以後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我也大學師範畢業後,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工作30多年來,一直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做人,為祖國培養了無數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人民也給予了我很高的待遇榮譽。
看的是書,讀的是世界,品的是茶,嘗的是生活,走的是路,歷練的是人生。生命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票,把握好每一天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珍惜。
我們現在五六十歲的人,都是在地裡滾爬摔打才長大的,懂得勞動人民的偉大,才有了吃苦耐勞,不怕艱難萬險的品質。懂得學習機會的不易,才不斷認真的學習。所以走出社會,善於創新,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