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17歲的男孩,今年就讀高三,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他稱呼為小軍(化名)。小軍現在沉迷遊戲,學習態度極差。據小軍媽媽反饋,孩子全班一共有53名學生,他竟然排倒數,課堂態度極差,班主任經常打電話到家裡來投訴。
用小軍媽媽的原話說:「我對他(小軍)無計可施了,心裡好痛好難受,感覺都不想活了。」小軍的媽媽是一名公司主管,爸爸任職於國企。根據小軍媽媽反饋的信息,目前小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沉迷手機遊戲,飲食作息不規律。小軍媽媽焦慮地說:「孩子沉迷遊戲嚴重,疫情期間,除了上網課,其他的時間就是在不停地玩手機遊戲;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很少跟我們溝通交流,另外孩子很逆反,說多了不耐煩,說重了情緒暴躁;
有時候連跟他講兩句話的機會都沒有。並且,他經常熬夜玩遊戲,不到凌晨兩三點鐘是不會睡覺的,早上怎麼叫都叫不起來,早餐都熱了好幾遍,他還是賴在床上。不僅如此,他午餐有時候也不起來吃,甚至一天就吃一頓飯,我看著都心痛。」
2、 學習態度極差,經常逃課、無故請假。當問起小軍的學習情況時,小軍媽媽失望地說:「我家孩子學習態度太差了,經常逃課、遲到、無故請假,上學期期末考試還有兩科不及格,老師都打電話來家裡投訴,把我的臉面都丟盡了。
有時候,我也會很沮喪想不通,我這麼努力工作,在生活上省吃儉用,不就是為了讓他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生活嗎?可是他為什麼不但不領情,還肆意揮霍自己的青春和學習機會呢?」
3、 性格叛逆,脾氣暴躁,處處和父母對著幹。據小軍媽媽介紹,孩子(小軍)小時候挺聽爸媽的話,不過到了高一的時候就開始叛逆了,爸媽無論說什麼,他總是表示反對的意見。比如,讓他好好學習,認真寫作業,他就偏不寫,經常交空白的作業;
又比如,讓他高中好好把精力放到學習上,不要想著談戀愛,還沒跟他說的時候,他還沒有女朋友,跟他交流後,他立馬就去談戀愛。這擺明就是想跟我們作對。說多了,他還會很煩躁,甚至很暴躁想打人。總之,無論如何,不管對錯就是只聽他自己的,不聽爸媽的。
經過和小軍媽媽的深入交流,她現在最想解決的問題是:讓孩子少玩點遊戲,能夠好好學習,端正學習態度。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到這個家人朋友,我們逐步還原了小軍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並針對性地提出改善意見,列舉如下:
小軍媽媽傷心地說:「孩子爸缺乏耐心,而且一點小事他都會大動肝火。記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小軍)有道數學題不會做,因為他爸爸受教育程度較高,所以他就拿著卷子去請教他爸爸,他爸爸當時在家裡加班,忙工作上的事情,後面跟他快速地講了一遍解題思路,然後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可是他還是不理解這道題目,又再次打擾他爸爸。
他爸爸就很生氣地跟他說:『你自己好好想想去,不要再來煩我了,你再過來找我,我就把房門鎖了。』從此孩子碰到很多不會做的題目,寧願空著,也不去請教他爸爸了。他爸爸的耐心不足和不良情緒,無疑向孩子潑去了一盆冷冰冰的水。」
在問到父母在管教孩子過程中情緒管理如何時?小軍媽媽羞愧地說:「跟孩子相處,看到孩子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我太容易焦慮了。我也知道太過於焦慮不好,會影響孩子成長,導致孩子更加叛逆,親子關係更加惡劣。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整日緊張兮兮。
比如,孩子沉迷手機,學習熱情極低。導致我現在每天晚上都睡不著,我已經失眠幾個月了,身體明明很累,卻怎麼也睡不著,一閉上眼,腦海裡就不斷浮現許多問號:孩子這樣下去怎麼辦才好?孩子的未來在哪裡?我們家庭的希望在哪裡?」
我們的父母卻難以理解孩子,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缺乏耐心,焦躁不堪,經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別玩手機?你能不能少玩遊戲?你能不能早點睡覺?你這樣下去會嚴重影響你的身體健康的!」你猜孩子會不會聽從你的建議?當然不會,為什麼?
這就好比醫生對病人說:「你能不能別再打麻醉藥了,打麻醉藥對你的身體是不好的,你不能老是依賴麻醉藥,這樣下去會損害你的健康的。」病人當然不買帳,也不配合,而且會非常的氣憤——
病人會怎麼說呢?「我也不想打麻醉藥呀,我也知道打麻醉藥有副作用呀,但是,我身上的痛苦誰來幫我解決呢?你不讓我打麻醉藥,你倒是解決我的痛苦啊,你解決不了我的痛苦,又不允許我打麻醉藥,你到底居心何在?
同理,孩子也會說,我可以不玩手機,不打遊戲,不熬夜,但是我心裡煩躁壓抑呀,我心裡痛苦難受呀,你不允許我打遊戲玩手機,你倒是幫我緩解我內心的壓抑和痛苦呀,你解決不了我的痛苦情緒,你又不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你豈不是要把我逼上絕路嗎?」
所以,父母有必要意識到,我們的孩子他也在解決問題,只不過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儘管這種方式是不是最好的,但是至少能夠支撐我們的孩子堅持下去。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了60天智慧教養實操訓練後,給老師發來了孩子近期的改變反饋:
「廖老師,你好,感謝這段時間老師們非常耐心的傾聽我講孩子的情況,打消了我的焦慮感,幫助我走出來教養孩子的低谷,每次輔導老師都會非常有條理地羅列了我們家的問題與將要改變的方向,給了我很大的動力與精神支柱,自己也變得有信心與力量了,將不再焦慮,反省了十幾年來與爸爸在教育上犯的錯誤,後悔、自責;
但經過廖老師的指點我們有了前進的方向,不再迷茫,照著這個大的方向勇往直前就好了!最近孩子的改變非常大,從之前做事被動,整天手機不離手,排斥學習,不寫作業,到現在願意主動幫助父母分擔家務,主動完成作業,不懂的還會主動請教爸爸,在學校會主動問老師問題,最近考試進步了120多個名次,真的非常感謝廖老師,每次的直播輔導都超時了好久,我仍然意猶未盡,謝謝廖老師及團隊,辛苦了!」
另外,這個媽媽還將近期所學的心得感悟進行了整理,供家長朋友們參考:
1、允許孩子有煩躁情緒,接納她的煩躁,沒必要問原因,只用默默陪伴就好,可以削一個水果、倒一杯水放在她旁邊;不用替她做決定、揣摩她的心思,讓她自己做決定。自己去面對困難。
2、把壞情緒當作流水,把它當作微風,讓它自然地來自然地走,同時,也可以向孩子示範我們正確處理情緒的態度,正確管理情緒的方法就是不理會消極情緒,但是呢,卻對孩子充滿無限的愛意和無條件的接納。
3、改變自己的內在狀態,進行「正向信心練習」(等孩子回來做實踐練習),在溝通方面,可利用書信 便籤 微信留言等方式與孩子溝通。另外,不關注孩子的行為內容,而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思維,且不被她的情緒帶偏。
4、接納認同,和孩子啥話都能聊,不討好;遇到不懂的問題,真誠說明;忘記錯誤,記住成功。多讓孩子體會自己的成功。
5、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陪伴,表達理解,話不要多。等待孩子自己「放鬆」;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父母要成為孩子積極面的鏡子,消極面的瞎子。
當問及父母過去的管教行為時,小軍媽媽憂慮地說:「我和孩子爸爸經常對孩子嘮叨,跟孩子講很多大道理。有時候孩子很煩了,表現出很不願意繼續聽下去的時候,我們還是自己講自己的,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
記得有一次,孩子因為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被學校通報批評了。我們(小軍爸媽)得知後都非常生氣,所以,孩子放學回來,我們輪番對孩子進行教育,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打架,為什麼要好好學習,怎麼樣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等。期間孩子已經表現得非常煩躁了,不過當時我們都沒留意,繼續講自己的。講到後面,孩子直接氣衝衝地跑開了,並對我們說你們真的夠煩人的。」
總之,我們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被體驗出來的,這也像老話所講:教別人千遍萬遍,不如讓他自己去碰個釘子,為什麼?因為教千遍萬遍猶如耳邊風,過耳就忘,但是自己碰了釘子吃了虧,打死都忘不了;
這也是為什麼警察叔叔碰到那些開車時亂往窗外丟菸頭的人,也不跟他囉嗦,叫他下來大馬路,冒著大太陽撿一下午的菸頭,他下次就再也不敢亂扔菸頭了,因為這個體驗太深了,所以教育只會讓我們感到煩躁,體驗才能夠讓我們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回到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上,我們有太多的父母,把太多的時間精力都花在了教育孩子上,嘮叨、說教、打罵、講道理、批評、訓斥、責備、打罵等等,啥辦法都試過了,卻唯獨忽略了孩子的內在體驗;
結果,導致孩子對父母講了什麼,記不清楚了,但是,卻記住了父母錯誤管教下帶給自己的痛苦體驗、挫折體驗、煩躁體驗、沮喪體驗甚至是絕望體驗,難怪有的孩子對父母說:「你們根本就不配做父母,你們壓根就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都是你們害的,我恨你們!」
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青春期孩子發展出手機遊戲成癮、厭學、輟學、叛逆、壓抑、抑鬱、自閉、雙相等病態心理的根源所在。而且,一旦孩子內心的痛苦體驗形成,如果沒有通過系統科學的疏導和修正,往往難以從源頭上徹底去除,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歡迎大家在評論處分享自己教養青春期孩子的經驗或感觸,也可私信留言和老師傾訴孩子問題及困惑,希望能為每個無助的父母及家庭點亮希望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