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學院李曉明-楊仝課題組發表北京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的首篇...

2020-12-14 北京大學新聞網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李曉明教授、楊仝助理研究員課題組在計算機協會數據通信專業組年會(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Data Communication, SIGCOMM2018)上發表論文《彈性sketch:一種自適應快速網絡測量方案》(Elastic sketch: adaptive and fast network-wide measurements)。這是北京大學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在該會議的首篇論文。楊仝為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信息學院一名碩士研究生和三名本科生、李曉明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黃群副研究員、南加州大學博士研究生繆睿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Steve Uhlig教授。

楊仝等人旨在使用一種通用的概率算法解決複雜網絡環境下多種網絡測量問題,首次提出彈性網絡測量的研究方向和一種概率數據結構(即彈性sketch),可根據現有網絡帶寬、CPU(中央處理器)資源等,自適應地調整測量算法的速度、測量算法佔用的CPU和網絡資源,從而最小化網絡測量任務對業務的影響。他們將彈性sketch實現在CPU單核、CPU多核、GPU(圖形處理器)、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OVS(開放虛擬交換標準)以及P4Switch六個平臺上。與傳統算法不同,文中所提出的算法具有通用性,即用一種數據結構同時完成六種流量測量任務;與此同時,較現有的專用算法精度更高、速度更快。

作為網絡與通信領域頂級會議和風向標,ACM SIGCOMM收錄的論文對學術界和工業界均具有領導性的影響,每年錄用的論文一般少於40篇。此前,大陸高校和研究機構作為第一作者單位所發表的文章不超過10篇。

李曉明-楊仝課題組近兩年取得了多項代表性研究成果,例如:2017年在計算機網絡領域頂級期刊《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網絡彙刊》(IEEE Transaction on Networking)上發表北京大學首篇第一作者單位論文(第一作者為楊仝);今年在資料庫、大數據領域頂級會議SIGMOD和SIGKDD上各發表兩篇和一篇論文。值得一提的是,楊仝在上述三個會議上發表4篇第一作者論文和1篇通訊作者論文,是大陸同時在SIGCOMM和SIGMOD發表論文的唯一作者,也是以大陸高校和研究機構為第一作者單位在SIGCOMM發表論文最多的作者。課題組以高年級本科生為主要力量,他們在研究工作中接受紮實的訓練,得到海外名校認可,2014級本科生王倫、龔俊之、周洋拿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楊東升、高嗣昂拿到卡內基梅隆大學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

 

編輯:凌薇


相關焦點

  • 李曉明:北京大學MOOC負責人,北京大學校長助理
    北京大學MOOC負責人,北京大學校長助理 李曉明李曉明,男,1957年5月出生,湖北沙市人。從1999年開始,李曉明先後兩次作為課題負責人參與國家973項目,主持完成的「中國網絡信息博物館」標誌性成果,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個人獲得了科技部頒發的「973計劃先進個人」表彰。
  • 電子信息(微納技術)學院本科生在SCI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多篇學術...
    新聞網訊 近日,電子信息(微納技術)學院通信工程系教師宋康課題組指導2016級通信工程系本科生紀正霞、孟令權、聶孟允、王慶燃等多位同學在無線通信領域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Wireless Networks》(SCI收錄,IF = 2.405),以及國際學術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 電子信息(微納技術)學院單福凱教授課題組在《Nano Energy》上發表...
    新聞網訊 近日,電子信息(微納技術)學院單福凱教授課題組在壓電催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piez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eco-friendly (Bi1/2Na1/2)TiO3-based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Energy》上,該期刊影響因子為15.548。
  • 高校要破除「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科研成果的「三認三不認」需要改革》:國內科研成果「三認三不認」的現象: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三認);不認非第一作者、不認非第一作者單位、不認非通訊作者第一作者應該是成果的第一貢獻者,通訊作者應該是成果的學術負責人,第一單位是科研條件及經費的資助者。這種「三認三不認」的現象,最終導致國內高校每個教師都是需要單打獨鬥或者嚴重依靠研究生來發表更多對自己有用的「論文」,而對於別人合作的論文或者項目,都是很隨便改幾句話就當完成了任務。
  • 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Top期刊發表高水平...
    近日,國際Top頂級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最新刊登了我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發表的題為「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ptamers on nanozymes for developing biosensors」論文。
  • 2018年以來,中國科學家已發表12篇Nature、Science和Cell!
    2018年以來中國科學家發表的12篇NSC論文中,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表現突出,各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兩篇NSC論文。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中,上海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和中科院神經所各發表一篇Cell,第二軍醫大學、溫州醫科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各發表一篇Nature,華南理工大學發表一篇Science。
  • 2019北京大學護理學院博士後招聘4人公告
    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護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和全國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指導委員會護理學分委會牽頭單位,在教育部的指導下,聯合全國的護理院校積極推動護理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教學改革及學科發展。北京大學護理學一級學科於2014年獲批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博士後導師五人:尚少梅教授、李明子教授、陸虹教授、路潛教授、王翠麗研究員(團隊介紹詳見後文)。
  • ...工程學院李揮教授課題組在計算機網絡頂級期刊JSAC上發表學術論文
    近日,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學院李揮教授課題組在計算機網絡方向頂級期刊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JSAC)「網絡虛擬化關鍵技術」系列專刊第五期上發表了題為「Tuple Space Assisted Packet Classification with High Performance on Both Search and Update」的學術論文。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以來中國科學家發表的9篇NSC論文中,北京大學表現最為突出,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2篇Science,此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還合作發表一篇Cell。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中,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各發表一篇Science,西北大學和中山大學各發表一篇Nature,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發表一篇Cell。
  • 華南師範大學高彩吉課題組在Molecular Plant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近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彩吉教授課題組題為「HY5-HDA9 Module Transcriptionally
  • 信息學院微納電子學系6篇論文在IEDM 2019大會發表
    近日,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納電子學係為第一作者單位的6篇論文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第65屆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 2019)上發表。該工作以《面向深度神經網絡的多比特快閃記憶體存儲可靠性研究》(Storage Reliability of Multi-bit Flash Oriented to Deep Neural Network)為題發表(博士生項亞臣為第一作者)。
  • 上科大信息學院本科生在國際頂級會議IEEE EMBC發表論文
    近日,我校信息學院高飛教授混合成像系統實驗室(HISLab, www.hislab.cn)的大四本科生王怡韻以第一作者身份向國際會議IEEE EMBC
  • 首次以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頂刊Cell發表研究成果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張立新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是第一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是通訊作者單位。《細胞》(cell)刊登過許多重大的生命科學研究進展,與《自然》和《科學》並列,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
  • 上海科技大學在《自然》發表論文,碩博連讀研究生為共同第一作者
    這篇題為《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to behavioural modulation》(「受行為影響的腦活動調控體液免疫應答」)的學術論文是由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霽課題組和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 信息學院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biomolecular detection in high ionic concentrations and enhancement of detection limit thereof by coupling nanofluidic crystal with reconfigurable 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的學術論文(DOI: 10.1039/C7LC00722A)在線發表於微納機電系統領域重要期刊
  • 深研院信息工程學院李揮教授課題組在計算機網絡頂級期刊JSAC上...
    近日,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學院李揮教授課題組在計算機網絡方向頂級期刊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JSAC)「網絡虛擬化關鍵技術」系列專刊第五期上發表了題為「Tuple Space Assisted Packet Classification with High Performance on Both Search and Update」的學術論文。
  • 鍵能領域首篇「前瞻性」文章由程津培院士課題組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程津培課題組在化學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上以「鍵能方法學創新與當代有機化學的理性發展
  • 長江大學化工學院學子被北大化學學院錄取攻讀博士學位!
    長江大學化工學院傳來喜訊,該院碩士研究生金欣欣通過兩輪嚴格面試,從70多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擬錄取為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即將進入高松院士課題組繼續深造。金欣欣也成為該院首個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碩士研究生。
  • [八桂先進人物]李曉明:為子孫保存好文化記憶
    為子孫保存好文化記憶——記賀州學院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長李曉明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駱 怡記者注意到,他手臂肌肉的線條明顯,手掌布滿老繭——這位賀州學院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長、賀州民族文化博物館館長,跟印象中的大學教授形象不太一樣。除了上課,李曉明大部分時間泡在工作室,與那些從賀州崇山峻岭中收回來的陳年舊物進行「跨時空對話」。一張明清時代的老桌子,桌面早已斑駁凹凸,桌腿也已腐朽斷裂。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02周曉林課題組在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發表文章 在內疚情緒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上取得新進展2020開年之初,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PI、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教授課題組就人際內疚情緒產生的認知神經基礎發表了兩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