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在平時要按時服用降糖藥,還要時刻檢測血糖,防止血糖波動。通常人們測量的都是空腹血糖,很少有人會關注餐後血糖,但是餐後血糖卻是最容易升高的。現在臨床上已經逐漸將餐後2小時血糖值作為判斷血糖是否高的依據,如果餐後2小時血糖很快就升高,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那麼餐後2小時血糖值應該穩定在多少呢?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穩住餐後血糖?
餐後2小時的血糖,正常值是多少?
餐後2小時的血糖正常值應該穩定在4.4-7.8mmol/L,需要注意的是,測量時間從吃第一口飯開始算起。有的人一直到吃完飯才開始計算時間,這樣是不準確的。從第一口飯開始記錄時間,兩個小時後測量血糖,結果是相對準確的。因為食物進入人體後被消化、吸收需要一個過程,15分鐘左右食物進入小腸,30分鐘後食物變成食糜,這個時候血糖值達到最高峰,兩個小時後食糜中的營養成分進入大腸,最終經過直腸被排出體外。因此如果等吃完飯再開始計算時間,往往測出的是血糖最高峰的值,沒有那麼準確,而餐後兩小時營養基本被吸收,可以用來作為判斷依據,於是醫學上將餐後2小時血糖值規定在4.4-7.8mm0l/L內。
如果不想餐後2小時血糖升得快,有什麼辦法可以穩住血糖嗎?
01不要將米飯煮得太軟
中老年人牙口不好,喜歡吃煮得軟一點、爛一點的食物,常常把米飯煮得很軟,吃起來更容易消化。但是軟米飯的升糖速度卻很快,是正常乾飯的2倍。這是因為軟米飯容易咀嚼,很容易吃多,而且吃起來不費力,更容易產出糖分。吃完軟米飯後一兩個小時血糖就會升得很高,如果想穩住血糖,就要少吃軟米飯、米粥。
02用低糖主食代替米飯
大多數人的主食以米飯、麵食為主,這類食物通常澱粉和糖類較多,不容易平穩血糖,其實主食不一定非得吃米飯,紅薯、紫薯、玉米、糙米都可以作為主食,並且含糖量低,容易產生飽腹感,即使吃多了也不用擔心血糖會上升。
03吃飯速度慢一點,每次少吃一點
吃飯速度快很容易吃多,不利於血糖穩定,還會導致胃脹,消化不良,建議每次吃飯時細嚼慢咽,吃一口主食,搭配一口菜類,飯和菜錯開吃,儘量少吃主食,多吃菜。也可以用小點的碗盛飯、盛菜,這樣就不會吃得太多。
血糖不穩定需要注意什麼?
1、吃飯順序會對血糖產生影響,患者應先吃蔬菜和菜湯,墊墊肚子,感覺肚子沒那麼餓了再吃主食,這樣就能有效減少主食的攝入量。餐後休息一會應進行適當運動,運動有助於血糖代謝,控制血糖水平穩定。
2、血糖過高無法通過飲食調節,必須按時服用藥物,如果血糖已經有所降低,應諮詢醫生是否需要減少藥量,不可擅自做主。
文中介紹了一些控制血糖的辦法,患者可以嘗試調理,如果對自己有效,就要堅持到底,只要能管住嘴,按時吃藥,血糖就會逐漸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