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評審多年來猶如婆媳關係一樣難以融合,各說各有理,難分伯仲。領導說不評職稱何以衡量管束教師,教師說這是制約我們自然發展和成長的一個頑疾趕緊廢除。職稱評審確實讓教育工作者頭疼不已。但大家都明白要完全廢除是不可能的,這7樣做既不可能達到讓教師安心從教,更不會有什麼積極的現實意義。原因有以下幾點:
1、職稱評審制度是約束教師的砝碼。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考核評價制度,人都是有惰性和從眾心理的。而且最能刺激人積極性的舉措就是物質。而職稱正好抓住了人的軟弱,讓你在奔向理想的彼岸過程中經歷跋涉與奮鬥,從而產生工作的動力。
2、職稱評審制度是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催化劑。督促教師不要安於現狀,努力向著高處一步步攀登,而且在攀登的過程中不畏艱險者率先登頂,亦步亦趨的緩步前行,畏首畏尾的拉在後面。就是這樣的過程激發人的競爭攀比心理,讓你不能停歇下來,從而形成你追我趕的積極局面。
3、職稱評審制度是工作過程中的加油站。職稱評審的考核細則概全多方面,師德標準,工作態度,教研能力,教學水平等方面促進教師不僅僅是搞好教書工作,而是加強個人思想建設,提高教學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等方面迫使教師不得不努力上進,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4、職稱評審制度是體現教師價值的重要標誌。如今家校關係緊張,各種教學矛盾頻發,教師隊伍良莠不齊,如何全面衡量一個教師的優劣,只能用職稱考評細則來約束,消除教師隊伍裡面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而且周期長,具有延展性。比如山西「愛花」老師因學生只給班主任送花而沒有給自己送花而大發雷霆被吊銷教師資格證,因而她也就不再是教師了。教師最具有代表性, 最能體現其價值的也就是職稱。
目前我們糾結的不是取消職稱評審,而是能夠通過改革從而使職稱評審更加科學化,人性化,更加符合廣大教育工作者具有普惠性,實效性,激勵性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1、職稱評審制度讓減負增效成了一句空話。
目前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以學生成績為主要考評細則,迫使教師為了完成目標任務,要麼視學生分數為第一,各種強制手段一起用上,造成師生俱疲,關係緊張。要麼視學歷高低加分,無論工作實績怎樣 ,學歷高分數高,這樣一批任勞任怨工作許多年的教師卻比不過一個剛參加工作的高學歷教師。
這樣的結果嚴重挫傷廣大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老師們要麼以職稱為目標,單純追求學生考試成績,想方設法增加學生負擔,造成學生壓力劇增。要麼放棄職稱,好一點的老師還能淡泊名利,專心於教學;次一點的乾脆就做一名佛系老師,混吃混喝等著退休。職稱的激勵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反而挫傷老師工作積極性。同時,也讓為學生減負、素質教育都成為一句空話。
2、職稱改革只是修修補補,一直再做「加減法」。先是明確提出要適應中小學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新要求,重點評價其教育教學方法、教書育人工作業績和一線實踐經歷。嚴禁簡單用學生升學率和考試成績評價中小學教師。
後來又增加了提出建立符合中小學教師崗位特點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加強聘後管理,激發教師的工作活力。不單用升學率、學生考試成績等評價教師。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許多地方都是對原有制度縫縫補補,加減法並用,並無實質改變。
3、職稱評審應該傾聽一線教師呼聲,更具人性化。改革教師評價內容勢在必行,但對教師評價機制,也應該同時進行改革。究竟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最有發言權的自然是基層一些廣大教育工作者及相關人員,把職稱晉升指標和評審權力一併下放到基層,除過硬性規定以外,各學校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按照年齡,教齡,工作數量及質量等實質性的一些內容由學校制定評審細則,學校評審完畢後由上一級部門把關確認後,交由社會監督公示,職稱作為一種榮譽鼓勵教師不斷努力爭取更大成績。
4、 參照公務員職級並行制度實行職稱並行。把工作年限,年度考核,教齡長短,基層經歷都考慮進去,分階段晉級,鼓勵老師們長期從教,績效工資依據工作量以及教學業績好壞進行發放。
總之,教師職稱評審改革需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能夠出臺一些切合實際的具有操作性和實用性的一些新政策新規定,不要加一些,減一些,要重新出題,更加科學的評價教師,統籌考慮到榮譽和利益的最大化,並做好監督管理工作,激勵老師們向著那個方向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