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算不算史上排首位的偉大作曲家?

2020-12-15 樂隊街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專題】

貝多芬算不算史上

排首位的偉大作曲家?

撰文 / 阿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常遇到一些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愛樂朋友,或者是一些學音樂的小孩子,來問我這個問題:貝多芬算不算史上排首位的偉大作曲家。

我覺得如果是一位專業的音樂工作者,他肯定不會浪費時間去想這個問題,也不會為作曲家排名次,因為這個思維在音樂藝術領域完全不合邏輯。

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是多元呈現的,也就是它需要有相當多的維度來考評。俄羅斯音樂理論家霍洛波娃認為,就音樂的內涵來說有三個維度:情感性、描繪性、象徵性。音樂藝術的構成則有四個維度:旋律、節奏、和聲和音色。音樂的特性也有三個維度:高低、強弱、長短……我想告訴你,凡是多維度呈現的東西,就不能比高低,能比高低的只有單一維度的事物。

小孩子的思維可能受了學校考試,或者體育比賽的影響,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能比出高低大小來,都能排名誰是第一。比如考試,這是單一維度的競賽,這個維度就是答題正確的數量,全答對就是100分,錯了一題可能就是85分,100分就是第一名。體育比賽也是這樣,一項競賽只有一個維度,要麼更快、要麼更高、要麼更遠、要麼更強,所以有冠亞軍之別。

但是,一個音樂作品的呈現維度會非常複雜,包含的元素非常之多,這就無法去絕對比高低,只能判斷出哪個作品、那位作曲家相對比較全面、優異一點。

小孩子都喜歡問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等他們長大了,就不太會問這樣的傻問題,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評價一個人的維度也是非常之多的,不是非好即壞那麼簡單。因此,關於同平臺的一位作曲家相對於另一位作曲家,誰的排名更前這樣的問題是回答不出來的,也不是專業音樂研究和評論的一部分。

關於作曲家和音樂作品,正確的評價方式是同平臺的比較,比如海頓相對於亨德爾,他們的作品各自呈現了怎樣的藝術意像,這些意像能否為聆聽者更好地接受,有哪些證據來支持。

還比如,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對於自我意識的表達各自採用了怎樣的手段,這些手段對後世作曲家呈現了怎樣的影響力?

但我們就是無法回答,究竟是貝多芬第一,還是莫扎特第一,亦或海頓?

音樂學家們對於作品和作曲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偏愛,甚至是最愛,但他們不會得出「誰是第一」的結論。在多元分析中,有一些作曲家進入歷史上優秀的第一梯隊,且沒有太多的爭議,那麼他們就是最優秀的作曲家。

比如塞巴斯蒂安·巴赫,他「解放」了音樂,從教會工具變成平民娛樂;他大大擴展了音樂類型、拓展了演奏技巧;他有重要的音樂理論創新,比如「十二平均律」;他本身創作有大量的重要音樂作品。所以,相較其他作曲家,巴赫非常重要,被譽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卡拉揚曾說:「每天清晨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流過心靈的清泉,有助於我校正聽力。"所以,如果你喜歡音樂,你不應該錯過巴赫。

莫扎特也創作了數量龐大的音樂作品,幾乎涵蓋所有古典音樂作品門類,對歌劇這一品種有創新的貢獻。並且他的作品雅俗共賞,有很高的可聽性,很多人喜歡古典音樂都是從聽莫扎特開始的,因此,他的音樂有教化意義。

貝多芬地位的確立也是多元的,首先他是一位思想的反叛者,與神界、與貴族總體是鬥爭的,這重新定義了作曲家在社會中的地位。貝多芬也是唯一一個佔據了三個音樂思潮分期的作曲家,跨越古典主義、早期浪漫主義,以及他的弦樂四重奏作品達到了後期浪漫主義的境界。而且,歷史上的其他作曲家都沒有貝多芬那樣的個人健康問題,特別是失聰,這更加突出了他的個人魅力。

我個人就是貝多芬的粉絲,貝多芬是偉大的,但我無法說貝多芬就是「史上第一」,為歷史上的輝煌人物排名次無疑是一個不智的遊戲。

最後說一個觀點是,因為音樂藝術是多元的,對作曲家的評價也是多元的,所以即使是排入最優秀作曲家這一陣列的偉人,在不同的方面也是各有長短的。在我們傳統的思想方法裡,好像被說成偉人了,就要避諱說他的缺點,甚至認為他沒有缺點。在《紅樓夢》研究中就有這種現象,因為曹雪芹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以至於後人把他的某些筆誤和記憶錯誤,也當成正向課題去研究。我認為,偉大的藝術家肯定也有短板,只是相比他的綜合成就,短板不那麼重要。

比如,莫扎特確實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但在他的部分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在數量上的急於求成,因為他也要混飯吃,向主人交差。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有某些地方不能被正常演奏,可能有作曲技法上的錯誤,現在演奏的是後人修改過的譜子。

巴赫雖然放音樂於神權至坊間,但他仍堅持相信弘揚音樂是為了榮耀上帝,從音樂是獨立的角度看,他的立場會影響他作品的客觀性。

人不是神,誰都不是至高無上的。

本圖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樂隊街

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署名!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偉大的25位鋼琴家!看看誰和貝多芬莫扎特一起上榜了?
    今天,世界音樂菌列出了一份由英國媒體 ClassicFM評選出的名單——「史上最偉大的25位鋼琴家」(排名不分先後),讓我們向這些牛人致敬~  01  Leif Ove Andsnes  (1970-)
  • 只生活在音符裡的作曲家,不朽的貝多芬
    只生活在音符裡的作曲家,不朽的貝多芬1845年,在作曲家逝世18年之後,矗立在波恩市中心明斯特廣場上的貝多芬紀念塑像建成揭幕了。揭幕典禮上,包括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及其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在內的客人們雲集於馮弗爾斯滕貝格伯爵府邸的陽臺上。
  • 大音樂家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的經典音樂有哪些?
    這可能只有貝多芬可以做到了,音樂巨人貝多芬在音樂領域的成就是偉大的,生平有許多經典的曲目,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到非常深遠的影響。貝多芬簡介中文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外文名:Ludwig.van.Beethoven國籍:德國民族:日耳曼民族出生地:波恩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職業:作曲家、鋼琴家、音樂家畢業院校:波恩大學德國傑出的音樂家
  • 為什麼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更偉大?
    那麼,為什麼是這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代表了古典音樂的三座高峰而不是我們同樣熟知的蕭邦、舒伯特、勃拉姆斯等等這些同樣為我們熟知且同樣偉大的音樂家?如果問到莫扎特開創了什麼,我想答案是他開創了「自由作曲家」這個職業。在莫扎特之前,音樂家們都是為宮廷服務,而莫扎特是第一個百多了宮廷的束縛,成為了「自由作曲家」的人。而正是如此,使得他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個人意志和情感,將音樂內容變得空前豐富,而其作品也成為了當時的巔峰,並影響到了另外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
  • 為什麼要紀念貝多芬——寫在貝多芬誕生二百五十周年之際
    儘管如此,貝多芬依然是今年世界樂壇的主題,在世界各地漸漸復甦的音樂會上,貝多芬的曲目依然是主幹,尤其是在全球抗疫背景下,貝多芬音樂更彰顯了其偉大的現實意義。 在我的愛樂生涯中,最先感動我的是貝多芬(另兩位是柴可夫斯基和莫扎特),那時在國內上演最多的也是貝多芬。多少年過去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上海音樂廳聆聽貝多芬系列音樂會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倍感溫馨。
  • 「樂聖」貝多芬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維也納古典樂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因其不朽的創作,世人尊稱他為「樂聖」。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生于波恩。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音樂家。
  • 夜聽|樂團演奏是貝多芬的音樂「學校」
    長篇連播《貝多芬傳》閱讀之聲出品貝多芬開闢了音樂史的新紀元。他有常人所不及的天賦異稟,卻有常人一樣的悲喜苦樂。德國音樂傳記作家費裡克斯·胡赫的《貝多芬傳》,既寫出了一個傑出天才的偉大,也寫出了一個平常人被欲望和困厄所折磨、被狂喜和痛苦所糾纏的生活狀態,更寫出了一個受難者的心靈史。
  • 人類最偉大的作曲家也是聾子——評李玟左腿缺陷
    瓜叔最喜歡的功夫明星李小龍,從小體弱多病;成龍還是個羅圈腿;桌球傳奇人物鄧亞萍因為身材太矮差點被省隊拒之門外;就連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居然也是個聾子。路德維希·范·貝多芬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喜歡為失敗找藉口。體弱多病,那還搞什麼體育鍛鍊,走著都累,還能跑啊!
  • 當音樂的洪流將聽眾包裹,我們為何要聽貝多芬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蔡華偉繪 2020年是音樂史上傑出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羅曼·羅蘭曾形容貝多芬的一生像「狂風暴雨的一天」。作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這位生命鬥士即使在失聰後也留下諸多偉大的作品。他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5首鋼琴協奏曲和其他眾多不同體裁的作品。這些浩瀚的曲目,不僅成為音樂史上的經典,在200多年後的今天,仍是音樂廳上演率最高的作品。
  • 偉大的作曲家—巴赫
    樂 之 父 : 巴 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儒略曆)-1750.7.28,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你卻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偉大
    今年是路德維希 · 凡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提到貝多芬,你會想起什麼?圖書館閉館時響起的《致愛麗絲》?他遭受耳聾卻仍舊成為偉大作曲家的勵志故事?還是他的九部交響曲?沒有人會不承認貝多芬很偉大,但你或許很難想像到,他琴鍵下的樂章,也並非在一誕生就被世人認可。
  • 貝多芬誕辰250年|貝多芬馬拉松,中國音樂家撐起一片天
    與此同時,他開始失聰,創作也有點脫離現實了,「這種脫離現實也造就了他的偉大,造就了一種不可思議的音樂深度,也讓他的音樂有種高不可攀、高高在上的感覺,不管是演奏者還是聆聽者,都需要很多的鋪墊才能夠感受到。」「貝多芬的作品幾乎覆蓋了所有體裁、所有樂器,一個手五根手指,不管按什麼順序,肯定會有貝多芬的名字,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完全沒有辦法避開這麼一位作曲家。」
  • 貝多芬的遺產|晚期作品中的變奏曲情結
    貝多芬年輕時的畫像(1800年)像所有的維也納作曲家一樣,變奏曲一直是貝多芬鍾愛的形式,它可以給想像力以廣闊的天地,同時又把它約束在圍繞著一個樞軸主題的範圍內。顯然,晚年貝多芬在技術層面進一步了發展了傳統的奏鳴曲式,無論是作品結構的解決方式,還是對尾聲的不同尋常的擴展。更重要的是,貝多芬為他一系列最重要的變奏曲附加了某種特殊的精神品質——他將聽眾提升至崇高與狂喜之境。正如布洛姆所言:「如果過去的作曲家——就這一點說,後來的也如此——很有新意地將自己的主題變型,或多或少有豐富的想像力,那麼貝多芬在他最優秀的變奏曲中將它們變容了。」
  • 「貝多芬是黑人」:這一延續了百年的傳言為何在今天仍有市場?
    在華語世界中被奉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音樂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一生創作出了大量流傳後世的作品,對於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2020 年正好是貝多芬誕辰 250 周年,但是因為疫情,許多貝多芬的紀念演出活動都被迫取消。
  • 代博:貝多芬與音樂的本質離得太近
    但我們的確有必要花足夠多的精力研究一個明顯的現象,即在貝多芬以前的近一個世紀中,自由低音的手法已經逐步演進為主調織體性的固定音型寫法。當這一手法被大量作曲家所運用時,巴洛克音樂通過巴赫偉大的賦格曲建立起的最後堡壘被漸漸拋棄。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一變化的過程稱為進步,相反,他對於作曲家們很可能是災難性的。
  • 10位大師級作曲家,10部不朽的代表作
    比如《第九交響曲》往往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但在許多音樂行家看來,這還不是貝多芬最好的作品,《莊嚴彌撒》才是。 貝多芬在《莊嚴彌撒》中傾注了他所有的才華和宗教情感,在「光榮頌」的一張手稿邊緣,他寫下了「上帝高於一切」,這份信念讓他把這部作品創作成敘事宏大、表現強烈的神作。
  • 貝多芬誕辰250年丨爭奪「偉人」:德國歷史記憶裡的貝多芬
    在揭開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的序幕時,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回顧了貝多芬在德國政治文化史上留下的印記,並感慨道:「人們需要偉大的藝術,但偉大的藝術有時也會被濫用。」例如貝多芬的音樂既曾被作為反抗希特勒的武器,也曾被納粹政權用於宣揚德意志的優越性。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這是你所不知道的「樂聖」 | 歌德學院圖書館館...
    對 於很多人而言,貝多芬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作曲家。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在此,我們從歌德學院圖書館中精選出了一系列貝多芬作品音樂CD、關於他的影片以及傳記等資料,以此來紀念這位偉人。本文下方還有互動環節,不要錯過哦~~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終樂章歡樂頌,簡單的旋律使人深刻銘記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第九交響曲,堪稱絕對的偉大作品。
  • 貝多芬誕辰250年丨貝多芬:直面矛盾的理想主義者
    真正扭轉這一局面的首個契機來自貝多芬的首位作曲老師,克裡斯蒂安·格特勞勃·尼夫。此人於1779年來到波恩定居,並且很快將貝多芬收為學生。尼夫對文學、戲劇的鐘愛,以及他充滿新思想的音樂教學,使得貝多芬重拾對音樂的興趣,並且領悟到音樂並非一種生存手藝的意義。他開始更加主動地學習音樂,逐步樹立起成為一位音樂家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