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專題】
貝多芬算不算史上
排首位的偉大作曲家?
撰文 / 阿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常遇到一些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愛樂朋友,或者是一些學音樂的小孩子,來問我這個問題:貝多芬算不算史上排首位的偉大作曲家。
我覺得如果是一位專業的音樂工作者,他肯定不會浪費時間去想這個問題,也不會為作曲家排名次,因為這個思維在音樂藝術領域完全不合邏輯。
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是多元呈現的,也就是它需要有相當多的維度來考評。俄羅斯音樂理論家霍洛波娃認為,就音樂的內涵來說有三個維度:情感性、描繪性、象徵性。音樂藝術的構成則有四個維度:旋律、節奏、和聲和音色。音樂的特性也有三個維度:高低、強弱、長短……我想告訴你,凡是多維度呈現的東西,就不能比高低,能比高低的只有單一維度的事物。
小孩子的思維可能受了學校考試,或者體育比賽的影響,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能比出高低大小來,都能排名誰是第一。比如考試,這是單一維度的競賽,這個維度就是答題正確的數量,全答對就是100分,錯了一題可能就是85分,100分就是第一名。體育比賽也是這樣,一項競賽只有一個維度,要麼更快、要麼更高、要麼更遠、要麼更強,所以有冠亞軍之別。
但是,一個音樂作品的呈現維度會非常複雜,包含的元素非常之多,這就無法去絕對比高低,只能判斷出哪個作品、那位作曲家相對比較全面、優異一點。
小孩子都喜歡問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等他們長大了,就不太會問這樣的傻問題,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評價一個人的維度也是非常之多的,不是非好即壞那麼簡單。因此,關於同平臺的一位作曲家相對於另一位作曲家,誰的排名更前這樣的問題是回答不出來的,也不是專業音樂研究和評論的一部分。
關於作曲家和音樂作品,正確的評價方式是同平臺的比較,比如海頓相對於亨德爾,他們的作品各自呈現了怎樣的藝術意像,這些意像能否為聆聽者更好地接受,有哪些證據來支持。
還比如,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對於自我意識的表達各自採用了怎樣的手段,這些手段對後世作曲家呈現了怎樣的影響力?
但我們就是無法回答,究竟是貝多芬第一,還是莫扎特第一,亦或海頓?
音樂學家們對於作品和作曲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偏愛,甚至是最愛,但他們不會得出「誰是第一」的結論。在多元分析中,有一些作曲家進入歷史上優秀的第一梯隊,且沒有太多的爭議,那麼他們就是最優秀的作曲家。
比如塞巴斯蒂安·巴赫,他「解放」了音樂,從教會工具變成平民娛樂;他大大擴展了音樂類型、拓展了演奏技巧;他有重要的音樂理論創新,比如「十二平均律」;他本身創作有大量的重要音樂作品。所以,相較其他作曲家,巴赫非常重要,被譽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卡拉揚曾說:「每天清晨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流過心靈的清泉,有助於我校正聽力。"所以,如果你喜歡音樂,你不應該錯過巴赫。
莫扎特也創作了數量龐大的音樂作品,幾乎涵蓋所有古典音樂作品門類,對歌劇這一品種有創新的貢獻。並且他的作品雅俗共賞,有很高的可聽性,很多人喜歡古典音樂都是從聽莫扎特開始的,因此,他的音樂有教化意義。
貝多芬地位的確立也是多元的,首先他是一位思想的反叛者,與神界、與貴族總體是鬥爭的,這重新定義了作曲家在社會中的地位。貝多芬也是唯一一個佔據了三個音樂思潮分期的作曲家,跨越古典主義、早期浪漫主義,以及他的弦樂四重奏作品達到了後期浪漫主義的境界。而且,歷史上的其他作曲家都沒有貝多芬那樣的個人健康問題,特別是失聰,這更加突出了他的個人魅力。
我個人就是貝多芬的粉絲,貝多芬是偉大的,但我無法說貝多芬就是「史上第一」,為歷史上的輝煌人物排名次無疑是一個不智的遊戲。
最後說一個觀點是,因為音樂藝術是多元的,對作曲家的評價也是多元的,所以即使是排入最優秀作曲家這一陣列的偉人,在不同的方面也是各有長短的。在我們傳統的思想方法裡,好像被說成偉人了,就要避諱說他的缺點,甚至認為他沒有缺點。在《紅樓夢》研究中就有這種現象,因為曹雪芹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以至於後人把他的某些筆誤和記憶錯誤,也當成正向課題去研究。我認為,偉大的藝術家肯定也有短板,只是相比他的綜合成就,短板不那麼重要。
比如,莫扎特確實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但在他的部分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在數量上的急於求成,因為他也要混飯吃,向主人交差。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有某些地方不能被正常演奏,可能有作曲技法上的錯誤,現在演奏的是後人修改過的譜子。
巴赫雖然放音樂於神權至坊間,但他仍堅持相信弘揚音樂是為了榮耀上帝,從音樂是獨立的角度看,他的立場會影響他作品的客觀性。
人不是神,誰都不是至高無上的。
★
本圖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樂隊街》
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