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的洪流將聽眾包裹,我們為何要聽貝多芬

2020-12-16 騰訊網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蔡華偉繪

2020年是音樂史上傑出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羅曼·羅蘭曾形容貝多芬的一生像「狂風暴雨的一天」。作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這位生命鬥士即使在失聰後也留下諸多偉大的作品。他一生共創作了9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5首鋼琴協奏曲和其他眾多不同體裁的作品。這些浩瀚的曲目,不僅成為音樂史上的經典,在200多年後的今天,仍是音樂廳上演率最高的作品。所有種種,決定了貝多芬不僅作為音樂家被頌揚,同時也像所有可以超越時空被不斷談起的藝術大師,幾乎在每個時代都擁有為數眾多的擁躉。

2019年1月,從出生地德國波恩開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活動在全世界傳遞著音樂的光芒。人們以新的視角發掘、表現著這位經典音樂家:樂團排練交響樂全集,令較為冷僻的作品煥發新生;以非傳統的形式呈現著名的作品;組織展覽並邀請學者、藝術家開辦主題講座等。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市。他的幼年到少年時期在嚴苛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父親希望通過嚴格的訓練使他成為莫扎特似的神童。回顧貝多芬的音樂生涯,他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792至1802年,他在維也納以鋼琴家的身份立足。他在這個時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離不開克萊門蒂的影響,並帶有海頓音樂的影子。例如在第二和第三首奏鳴曲中,他用諧謔曲代替了小步舞曲的部分,弱化了奏鳴曲的宮廷特徵,這種手法在他後來的創作中始終貫穿。第二時期從1803至1815年,貝多芬此時已譽滿歐洲。他陸續創作了《第三交響曲「英雄」》《第八交響曲》《科裡奧蘭序曲》和歌劇《菲岱裡奧》等作品。第三時期從1815至1827年,由於失聰,貝多芬與命運展開了頑強的抗爭。此時的他已無法聆聽音樂,像隱士一般離群索居。然而一些最重要的作品正是在他生命最後10年誕生的,例如弦樂四重奏《大賦格曲》《迪阿貝利變奏曲》等。在這個階段,貝多芬創造性地將人聲和樂器結合在一起,升華了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的維度。此外,他還寫下了風格技法具有開創性的弦樂四重奏。無論是交響曲還是室內樂,貝多芬的創作使這些體裁既保存高度理性的形式,又承載了藝術家的個性與情感。他見證並參與了音樂從平衡節制的古典主義風格向以情感和衝擊力為特徵的浪漫主義風格的重要轉變,因而成為連接西方音樂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關鍵性人物。

當音樂的洪流將聽眾包裹,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傑出無需再以語言表達,唯有用心感受。

首先,從「秩序」來看,以「調性」為例。秩序是音樂中的法度,調性是判斷古典音樂屬性的基礎,它吸引著樂音有秩序地運動。古典音樂的發展本質上是調性之間的動態鬥爭。貝多芬是一個發現者,他在前人調性的規則下創建了一個風格系統。音樂的旋法、調式轉換、和聲序進、曲式原則在他的摸索下形成了新的範例。這些範例成為後世學習並歸納傳承的經典。音樂由此可以承載哲學的思考,延伸至更遼遠的天地。貝多芬探索音樂的過程是對音樂元素本質的發現。以他為原點,至勃拉姆斯、19世紀的華格納、20世紀的勳伯格,最終迎來調性的徹底瓦解——序列十二音的誕生,音樂中時間的結構由此被打破。這是音樂史中類似工業革命式的重大轉折,而貝多芬即是這樣一位建立起創新路徑的標誌性作曲家,一位探索時間藝術的大師。他建立了新的秩序,這些秩序的核心邏輯在其後被反覆重提和運用。

其次,從「形式」來談。貝多芬對古典形式進行了巨大的擴展,首先體現在1804年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他「違反」了以往古典主義交響曲各部分比例均衡的慣例,給予這部作品第一樂章長大的尾聲。這是為了作曲家的創作需求,而非遵循以往古典主義的規範。在晚期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中,貝多芬賦予純器樂最強烈且富有戲劇性的特徵——引入合唱。器樂與人聲產生了碰撞與交融,打破了以往器樂寫作的界限。在形式方面,貝多芬從音樂藝術美的境界進入表現人類苦難崇高的境地,樹立了屬於音樂家的英雄風格。歷史上的音樂家很多,風格不一,但英雄性的貝多芬是稀有的。

再次,以藝術家的精神力量為角度:從19世紀初開始,貝多芬的創作就在不斷演變,他始終遵循自己開創的道路前行。即使是其早期的鋼琴奏鳴曲,如《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7號)和《悲愴奏鳴曲》(作品13號),也比前輩們所寫的作品體量大得多,而這些奏鳴曲所迸發出的能量表明了一位作曲家不可遏制的創造力。貝多芬晚期的作品,不僅具有宏偉的規模、超然於時代的個性,更在進一步探索音樂可以抵達的深度與廣度。正是如此,貝多芬的音樂加速了古典時代到浪漫主義時代的過渡。此外,在貝多芬之前,不論是像巴赫一樣為藝術贊助人終身創作,還是如海頓、莫扎特那樣作為歐洲貴族宮廷的專職音樂家,大多數作曲家都有所依附。而貝多芬則終生都是獨立作曲家,創作出大量優雅又具有辨識度的作品。在當時,貝多芬將獨立創作的理念發揚光大,成為後世音樂界追求自由與真我的楷模。

2020年,全世界各地,人們在各種各樣的音樂會上、在文獻浩瀚的研究中紀念著貝多芬;人們跨越時空與其音樂及精神進行著多維互動。

作者:劉益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聽古典音樂,我們在聽什麼
    我們讀過貝多芬在萊茵河畔為盲人姑娘演奏《月光》的故事——在課本上,也讀過喬治桑熱情讚揚著《田園交響曲》的優美的文章——還是在課本上;但當我們將目光轉向了古典音樂本身的時候,終於發現原來我們的耳朵對它尚且是一無所知。在這個時代,古典音樂已然成了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
  • 在貝多芬的交響曲裡,成為自己的英雄
    事實上,「老調重彈」這個詞用在貝多芬身上十分貼切,若沒有突如其來的疫情,他的作品早就在今年各大音樂廳的舞臺上響起。縱觀貝多芬的一生,無論是時代的洪流還是個人的命運,都潛移默化地體現在了他的作品中,今天就讓我們來重溫一下。對於一個作曲家而言,什麼才是最不可或缺的?是「非凡的藝術洞察力」,還是「對喜怒哀樂的感知力」?
  • 貝多芬誕辰250年丨貝多芬的維也納:黃金時代的音樂之都
    但這並未阻擋維也納音樂生活的繁榮發展。在特蕾莎與約瑟夫的開明專制時代,一群富有的音樂愛好者填補起資金的短缺。他們中有等級不一的貴族,也有大批新興起的商人階層,這群人不僅將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也將引領維也納的音樂新品味。這群愛樂者構織起了一張贊助人體制加公眾音樂消費的強大網絡,為維也納吸引了大批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 我們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
    原創 田藝苗 田藝苗的田那些音樂從不表達情感,它們的存在就像世間萬物一樣,有一種古老的秩序,莊嚴淡泊,直見本真。可是我們在聽它的時候,懂得了悲傷,了解了世上存在那樣深邃而克制的情意,我們在聽它的時候,完成了自己。
  • 貝多芬可以用最簡單的主題勾勒出最有趣的音樂
    原創 乘以0 經典947本周的《947愛樂廳·歐洲現場》節目將繼續播出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上一期導賞我們聊了貝多芬的早期弦樂四重奏和中期作品「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
  • 今天,我們如何紀念貝多芬?丨從早上8點到午夜,16小時音樂會不曾間斷
    慢直播:用貝多芬音樂感染聽眾這是一場娓娓道來的慢直播。比起帶貨直播裡主播聲嘶力竭的廣告詞,音樂家和樂手們並不在乎如何迅疾地挑動觀眾情緒。毋寧說,這場由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三部分構成的馬拉松式音樂直播,要的是用貝多芬的音樂魅力隨時隨地感染聽眾。
  • ...白天靠音樂度過……白巖松說:我們需要多聽聽「春天」的貝多芬
    當晚,國家大劇院一場久違的音樂會正要上演,白巖松將親自在現場為聽眾做導賞。與往日不同的是:現場除了演員,並無其他觀眾。如果不是因為這場特殊的音樂會,很少有人知道:白巖松竟然是個古典樂迷。白巖松為觀眾導賞「各位網上的音樂愛好者,大家好!這段時間您過得怎麼樣呢?
  • 你所錯過的貝多芬們,我們幫你一併找回
    這些「科普」或將古典音樂崇高化,自我陶醉地把作曲家塑造成是天神下凡,承擔著普度眾生的任務,仿佛不聽古典音樂就意味著素質低下……其實聽音樂只是審美偏好,與道德、素質關係不大:貝多芬的粉絲裡不只有聖人,也有希特勒;或是以「淵博」的文學
  • 貝多芬在耳聾之後,繼續創作音樂,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驕傲的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聽力雖然沒有了,我也要堅持創作,創作不朽的傳奇。倔犟的貝多芬又站了起來,他以堅強的意志力,繼續努力創作自己的音樂。貝多芬30歲喪失聽力,32歲恢復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貝多芬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這首交響樂旋律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讓聽眾情緒激憤。
  • 夜聽|樂團演奏是貝多芬的音樂「學校」
    長篇連播《貝多芬傳》閱讀之聲出品貝多芬開闢了音樂史的新紀元。他有常人所不及的天賦異稟,卻有常人一樣的悲喜苦樂。德國音樂傳記作家費裡克斯·胡赫的《貝多芬傳》,既寫出了一個傑出天才的偉大,也寫出了一個平常人被欲望和困厄所折磨、被狂喜和痛苦所糾纏的生活狀態,更寫出了一個受難者的心靈史。
  • 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您是否想讓自己的寶寶接受古典音樂的薰陶,卻不知該怎樣介紹,在這個新系列中,我們將重點介紹心愛的作品中的單個元素,您可以將其用作為踏入古典音樂殿堂的入口。不可不聽的世界名曲(三)——貝多芬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升C小調(《月光》),OP.27.2,作於1801年。
  • 代博:貝多芬與音樂的本質離得太近
    因此,我們就更有必要質疑為何要紀念貝多芬以及應當怎樣紀念貝多芬。一在反思與回憶中,我發覺我認知貝多芬的過程並不比那些從未接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人更為順利,甚至可以說同樣曲折。當作品進入快板的呈示部,我們還會發現更多不自然的現象。但通奏全曲後,又不得不承認,這一切並不能被更中庸的方式所替代。如果我們一定要用文學的方式來解讀貝多芬的音樂,將第一個和弦理解為某種悲劇性的撞擊,那麼對於雙手交叉的帶大量裝飾音的副部主題又當作何解釋?
  • 貝多芬的遺產︱從現代到未來:貝多芬與我們
    此外,有音樂家的貝多芬和知識分子的貝多芬,有「古典」音樂的貝多芬和流行音樂的貝多芬;在我們國家,有自認為聽得懂貝多芬的人的貝多芬和自認為聽不懂貝多芬的人的貝多芬……貝多芬像一座無限豐富的礦藏,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方式任憑採掘者們獲取;進入這一秘境的深淺可能大相逕庭,但誰也無法壟斷和封鎖它。就算是你對貝多芬並不了解或不願理解,你的生活與環境也很可能受到他的影響,而且很難擺脫這種影響。
  • 貝多芬的遺產︱《「英雄」交響曲》:寫給拿破崙
    這份新的教理問答包括這些內容:問:為什麼我們要遵守皇帝規定的責任?答:首先,因為創造了帝王們並按他的旨意分配他們的上帝賜予我們的皇帝在和平與戰爭方面的才能,讓他成為我們的君王,並讓他成為自己在地上的權力和形象的代理人。尊敬和服務皇帝就是尊敬和服務上帝本人。
  • 貝多芬誕辰250年︱貝多芬的維也納:黃金時代的音樂之都
    但這並未阻擋維也納音樂生活的繁榮發展。在特蕾莎與約瑟夫的開明專制時代,一群富有的音樂愛好者填補起資金的短缺。他們中有等級不一的貴族,也有大批新興起的商人階層,這群人不僅將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也將引領維也納的音樂新品味。這群愛樂者構織起了一張贊助人體制加公眾音樂消費的強大網絡,為維也納吸引了大批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 為什麼要紀念貝多芬——寫在貝多芬誕生二百五十周年之際
    後來,我欣賞古典音樂的領域越來越擴展,聽遍了幾乎所有主要作曲家的作品,但如果要我在其中選出三位,我的選擇是貝多芬、華格納,另外一票在莫扎特和布魯克納之間。 在貝多芬之前,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巴赫、莫扎特、海頓。巴赫被譽為古典音樂之父,海頓奠定了交響曲的形式,莫扎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神童和天才,他第一個擺脫教堂和宮廷束縛,成為自由作曲家。這三位作曲家的風格鮮明,聽幾個音就知道是誰的作品。
  • 音樂到底帶給我們什麼?
    當然,比他更晚些的中世紀僧侶、接觸的音樂理論家阿雷佐的圭多說得更絕,他將懂得音樂的哲學本質的「音樂家」與只能唱出音符的無知歌手進行對比。  很難想像,我們現今在音樂廳中痴迷的「上界音樂」在多聲音樂的鼻祖圭多看來,竟是野獸的哀嚎。當然,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文藝復興後,世俗音樂的技巧和功用大大發達起來,實踐音樂家當然也不視為野獸了。聽眾們所感受到的,當然是一種快意的娛樂。
  • 這場貝多芬音樂馬拉松真過癮!
    原標題:這場貝多芬音樂馬拉松真過癮! 日前,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熱鬧非凡。為紀念「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從10時到22時,圍繞貝多芬的作品,180多位音樂家接力呈現鋼琴獨奏單元、重奏單元、公益兒童音樂會和交響合唱單元四場音樂會以及一場講座。這場音樂馬拉松,還在各大平臺進行了免費公益直播。
  • 只生活在音符裡的作曲家,不朽的貝多芬
    他還是不理我們!』站在一旁的馮洪堡先生平靜地說道:『是啊,他在世時一直是個粗狂的人』……」不必深入地分析這一趣聞,它至少可以說明兩點:貝多芬在同時代人眼中並非後人塑造出的那個巨子、超人,而是一個有「弱點」的凡人。在某些人看來,貝多芬是一個孤僻清高的人,其音樂就更高雅。與其說他孤僻不如說他是開路先鋒,就像歌德1812年在見過貝多芬之後所形容的那樣:與時尚背道而馳且「憤世嫉俗」。
  • 女人為什麼一定要聽古典音樂?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比如改變一個時代的賈伯斯,就是出了名的發燒友,聽古典音樂是他不可缺少的日課。甚至在被確診為癌症後,還特地請求音樂家馬友友,一定要在他日後的葬禮上演奏。▲白巖松聊「古典音樂與人生」當我們在談論古典音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你一定很好奇,聽古典音樂有什麼好處?為什麼這些人都沉迷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