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寶寶溼疹打持久戰的家長一定明白,光用藥膏雖然能較快痊癒,但只是治標,稍有不慎就復發。而且,寶寶的皮膚有「耐藥性」,用得太多太頻繁,藥效可能漸漸就不管用了。
寶寶長溼疹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內溼毒、熱毒未清乾淨。外用藥膏只是表面抑制,如果孩子整體體質調理跟不上,是不可能完全擺脫溼疹「隱患」的。要想從中醫的角度把寶寶溼疹治好,就需要耐心地外用+內調,尤其學會辨證內服適合的食療方和藥方,並對孩子合理護理。
首先學會判斷是溼疹、痱子還是皮膚過敏
溼疹是皮膚透發溼熱時的表現的總稱。不同身體狀況的寶寶,溼疹的表現也不太一樣,按程度輕重,常見的有3種:丘疹,皮膚表面出現細小顆粒狀的紅色丘疹,多的時候會連成一片;紅斑,症狀較輕的寶寶,皮膚表面呈淡紅色的片狀紅斑,可能伴有少量脫屑,嚴重者,紅斑顏色鮮明,大片紅斑、粒狀丘疹連成一片。水皰,在紅斑、丘疹的基礎上,有些溼疹會發展成水皰。水皰破掉後會流出透明或淡黃色漿液,患處有破損、結痂。
在兒童常見皮膚問題中,溼疹和痱子容易在夏季扎堆出現。簡單區分溼疹和痱子,看這3點:
①看疹子形態
溼疹往往連成一片,嚴重時會出現丘疹、紅斑、水皰、血痂多種形態。而痱子無論多嚴重,都是一粒粒的,疹子邊緣不融合。
②看發作部位
溼疹常發作於寶寶的面頰、耳廓周圍、額頭,以及手肘、膝蓋等容易乾燥、容易產生摩擦的部位,還常常呈對稱分布。而痱子常發作於寶寶最容易出汗、憋悶的地方,如脖子、腋下、腹股溝、後背、屁股、皮膚褶皺處。當然,溼疹也可能長在這些地方,只是沒有痱子這麼明顯地長在出汗多的地方。
③看疹子變化
只要合理降溫、保持乾燥、及時擦汗就能緩解的疹子,一般來說都是痱子。兩者的區別很明顯:長溼疹處需要保溼,長痱子卻要保持乾爽。此外,溼疹和過敏引起的皮膚反應也很好區分。食物過敏引起的皮膚起疹,往往是全身性的,發作急,同時還伴有消化系統不正常的現象。如果是接觸性過敏反應,在離開過敏原後,症狀往往很快緩解、痊癒。溼疹則是一個慢性的、易復發的疾病。嚴格意義上說,溼疹也屬於過敏的一種。少數患慢性溼疹的寶寶,其實是對塵蟎過敏。如果懷疑是塵蟎過敏,建議帶寶寶就醫診察。
溼疹3種不同原因要先辨證再調理
中醫辨證上,我們把溼疹分為風溼熱邪型、脾虛溼盛型和血虛風燥型。
①風溼熱邪型
絕大多數寶寶有風溼熱證、長溼疹,離不開3大原因:先天體質較弱、經常積食、外感風溼熱邪。寶寶沒有餵養好,積食生溼了,脾胃運化能力差了,水溼就排洩不出。再加上寶寶皮膚腠理疏鬆,很容易受外邪入侵,風溼熱邪與體內積滯的實火溼氣相互搏結,於是從皮膚透發出來成為溼疹。有的嬰兒寶寶出生即患溼疹,也是先天稟賦不足,內有「胎火溼熱之邪」的原因。這可能和媽媽孕期愛吃重口、滋肥甘膩的東西有關,溼熱內蘊傳給了寶寶。
屬於風溼熱邪型溼疹的寶寶,最大的特點是看起來很「熱氣」——常常心煩上火、身熱不揚、大便幹、小便赤短、舌苔薄白或黃。治療的重點要放在清熱祛溼上,併兼顧消食導滯、顧護脾胃。可以試試以下2種食療方:
綿茵陳土茯苓豬骨湯
材料:綿茵陳10g,土茯苓10g,豬骨適量。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5碗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小時,撇油去渣。
每天1次,每次飲小半碗,可連飲3天。
功效:清熱祛溼。
適用年齡:2歲以上寶寶對證可服。蠶豆病可服。
三花茶
材料:菊花6g,金銀花6g,木棉花10g,土茯苓10g,冰糖適量。
做法:材料洗淨入杯,開水衝泡代茶飲。
功效:清熱祛溼、散風解毒。
適用年齡:1歲以上寶寶對證可服。蠶豆病寶寶可用8g雞蛋花代金銀花。
②脾虛溼盛型
脾虛溼盛型溼疹的發病根源,多因寶寶天生脾胃虛弱,無法正常健運,導致中焦脾土易溼滯。這種溼疹寶寶,常見有舌淡胖、舌苔白膩、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容易疲乏等表現,證明體內溼氣很重。這種類型的溼疹比較頑固,而且寶寶長期起疹,消耗大量陽氣,稍有不慎,容易再次復發。調理的時候,在清熱、祛溼、顧護脾胃的基礎上,還要重點幫助寶寶提昇陽氣。
佛手石菖蒲烏雞湯
材料:佛手8g,石菖蒲5g,烏雞50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5碗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1小時,撇油去渣。
每天1次,每次飲小半碗,可連飲3天。
功效:化溼和胃,養胃固本,適用於虛證頑固性溼疹。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證可服。蠶豆病可服。
③血虛風燥型
血虛風燥型的溼疹,常常由於寶寶起溼疹後,溼邪停留體內時間過長,導致傷陰化燥,外加感受風邪發展而來。這種溼疹的特點是往往幹癢難忍,寶寶會忍不住抓撓。此時,可能紅腫、破損、滲出看起來好轉,仍然有疹子、脫屑、皮膚色素沉著、皮膚增厚的表現。很多家長會誤以為是溼疹要好了。
但寶寶這時常常會有口乾、嘴唇乾裂,但餵不進水,食欲不振,舌頭淡白等表現——家長恰恰不能掉以輕心。這些其實都和體內津血虧損、外感風邪有關。調理的時候就要以養血潤膚、健脾益氣、祛風止癢為主。
百合桑葚汁
材料:百合10g,桑葚10g,去核紅棗2枚,青果5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2碗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20分鐘,可加適量白糖調味。每天1劑,連服3~5天。
功效:養陰潤肺,除溼止癢。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證可服。蠶豆病可服。
還可用黃芪、生地、荊芥、當歸、白芍等養血潤膚、祛風止癢的中藥材,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開方入藥。等到溼疹逐漸消退的痊癒期,還可以用黑豆生地飲預防復發。
黑豆生地飲
材料:黑豆50g,生地12g,防風6g,黃糖10g。
做法:黑豆、生地、防風下鍋,2碗水煎至1碗水;濾渣取藥汁,下鍋加黃糖,攪拌加熱至黃糖融化。每周飲1~2次。
功效:健脾清熱,養陰扶正。
適用年齡:2歲以上寶寶對證可服。蠶豆病可服。
我們常說,想要寶寶溼疹不反覆,根源在於顧護好脾胃消化,科學餵養,避免積食。這需要家長認真反思過去的餵養方法究竟哪裡出錯了,糾正不好的飲食習慣。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來源:人民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