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珍老師在教詩詞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位於雲箭嘉園的師大附中懷化校區,琅琅的讀書聲從教室傳出,隨風飄揚在校園裡。
這不是普通的詩詞教學。在這個班,學生不僅是在老師的輔導下賞析詩歌,而且得學會吟詩作對,如果穿上漢服,一定會讓人有穿越到古代的感覺。
吳新珍是一名語文老師,近年來通過創新詩詞教學走出來一條特色道路。之前,她在懷化市實驗中學教書,今年退休後來到師大附中懷化校區工作,繼續堅持探索。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歷代先賢給我們留下了璨若星河的古詩詞精品,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名作,就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寶藏,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她認為,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祖國未來的開創者,初中生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課內外閱讀,學習並掌握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做到含英咀華,古為今用。
吳新珍在教學實踐中,採用「讀寫詩歌,引發興趣」「教給方法,布置任務」「獎勵優秀,帶動全體」的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詩詞,讓古詩詞浸潤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無論德行還是學識方面都獲益匪淺。
從「除詩歌外,體裁不限」破冰
學生上臺分享
教了差不多一輩子的語文,臨近退休時,「老師傅」碰到了棘手的問題。
2017年,吳新珍接手初一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班的學生語文底子特別差,讓她有點「晚節不保」的感覺。果不出所料,第一個學期期中考試很不理想,語文成績排名第八。當年,學校初一年級共招了8個班。
「這怎麼辦?得想想法子啊!」班主任老師很著急,找到吳新珍老師商量對策。
從教36年,也算教壇老將了,按照之前的辦法也可以,霸蠻管情況可能也會有好轉,但不創新還是難做好。同樣,吳新珍的心裡也很不是滋味,感到「壓力山大」。
思來想去,語文教學無外乎基礎知識和作文,基礎知識堅持嚴抓細管,讓學生多讀多背,是硬辦法。但是作文不一樣,在考試中又是大頭,僅靠硬辦法難湊效。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靈感來源於多思考。考試作文題不是註明「除詩歌外,體裁不限」嗎?是不是可以從這裡找個突破口探索一下?
「我們學了那麼多詩歌,尤其是古代格律詩詞,難道就不能為我們寫作所用嗎?」吳新珍回憶說,「限制詩歌,我偏從詩歌著手。」
自此,她心中豁然開朗:詩歌的「起承轉合」不也就是文章的結構嗎?我們寫作中的「用典」、引用等不都可以用詩歌嗎?
這一做法得到了懷化市實驗中學和懷化市詩詞楹聯家協會的高度認可,協會會長楊英禮專題來到學校探討這一創新之舉。
「很典型、可複製!」楊英禮認為可以將此作為懷化市詩詞楹聯家協會普及傳統文化、實施「兩千計劃」的好經驗在其他學校推廣。
拉近孩子們與古詩詞的距離
在吳新珍看來,教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須備下源源不斷的活水。我們要讓古詩詞浸潤學生的心靈,老師自己就得好好學習古詩詞賞析、寫作方面的有關知識,最好「親自下水」,嘗試創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許多老師一樣,她有一個設想,想讓孩子們慢慢地學寫點文化散文。可是,寫點文化散文畢竟要以文化積澱為基礎的。因此,教師首先得豐富自己的文化學養,於是工作之餘,吳新珍常常拿起書本,除了讀一些名家散文外,還學習了王力的《詩詞格律》、賀慧宇、劉再華的《詩通》、龍榆生的《詞學十講》等,並嘗試著寫點詩詞。
曾記得剛帶這個班的時候,她在上語文課時就用自己寫的一首詩開頭,這首詩寫了她36年的從教經歷:「教壇秋日卻逢春,花盛幾茬又幾輪。卅六育紅終不悔,初心如蕙節須真。」學生在探問中了解了吳新珍,也對詩詞寫作有了一份最初的好奇和探究的興趣。
後來的教學中,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吳新珍總是適當地補充一些相應的詩詞,讓同學們抄寫下來,老師範讀並稍作講析後,學生課外再試著讀一讀背一背。
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她讓學生誦讀了唐代韓愈的《春雪》以及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學生又誦讀了明代邊貢的《登千佛山寺》及清朝康熙大帝的《觀珍珠泉》;學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他們又對比誦讀了白樸的《天淨沙·春》。
學習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了更好地了解王昌齡的生平,吳新珍老師推薦了自己的一首《芙蓉樓遐思》:「譙郡罪臣空妒才,潔純冰玉自神來。龍標萬載柏篁盛,聖手門前無綠苔。」
「以前,學生們往往覺得古詩詞離我們很遙遠,通過這些讀寫實踐,我們拉近了孩子們與古詩詞的距離,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吳新珍感觸頗深。
授人以漁,摸著石頭過河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吳新珍體會到,學習古詩詞也是一樣,老師須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並讓學上按照這些方法去完成一定的誦讀、識記以及運用的任務。
近年來,她在教學生學習方法時,可謂用心良苦。
在讀現代文的時候,補充類似的古詩詞,讓學生先背一背,並在朗讀理解現代文時加以聯想。
記得學習《濟南的冬天》時,她領著學生朗讀,讀到「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便讓學生停下來,引導他們聯想。
於是詩情畫意的情景來了——老師領起:「正如邊貢詩中所寫?」,學生接上:「風輕不落帽,雲近忽凝衣。」
學生的聯想打通了課文作者與詩詞作者之間的思維聯繫,體會到詩與文的同工異曲之妙;同時學生的想像思維得到了發展,又架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新橋梁。「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學生對古詩詞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後,我們可以分門別類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古詩詞。」吳新珍告訴記者說:「如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詞各十首、寫山水田園的詩歌十首……這些類別的詩詞很多,網絡為我們提供了方便,點擊搜索一下,選擇適合初中生誦讀的即可。」
她認為,學生在辨析的基礎上分類儲存這些詩詞,記憶是比較牢固的。
有了前面這些基礎,下一步就輪到學以致用了。 利用完成課後練習的機會,吳新珍著手引導學生試著寫點詩化的語句。
收效還是不錯的。初一上期的課堂練習中,學生就能嘗試著寫點詩歌了,還真有那麼點詩味。
一名同學試著寫了一首《雲》:「雲彩笑了,看著牛郎織女笑了,雲彩飛了下來,輕輕拍拍我的肩,我轉頭過去,他變成了一匹馬,帶我看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寒假裡,有寫作興趣的同學又多了一些,一名蔡姓同學學寫的《山澗晨遊》已經有了七絕的雛形:「驚鳥入枝頭,山澗細水流。林中霧漸收,無人擾清遊。」
這位同學對押韻還不是很懂,吳新珍建議他上搜韻網,進行律詩校驗。結果,一啟發一琢磨,一首七絕便新鮮出爐了:「山鳥待枝頭,崖邊細水流。林中霧漸收,無意擾清遊。」還真有點意境!
詩詞的種子已撒播在他們心田
吳新珍和學生在一起
學習需要良好的氛圍,也需要引進相應的「激勵機制」。
吳新珍所提倡的「激勵機制」,其一是「個人積分,期末評獎」,即將學生平時學習情況,包括學習課內外古詩詞的情況都記錄在加分表格中,到期末的時候,對加分多的同學予以表揚和獎勵。
另一方面是「小組競賽,相互督促」,在期末評獎的時候,設立小組集體獎,對那些總分較高的小組予以集體獎勵。
這位慈祥的老師發現,其實獎品不在多,獎狀、筆記本是可以的,買些別的小物件也行,老師自己製作的獎品效果會更好些。
那些平時表現好的,詩詞背得多的,寫作業、寫詩歌較出色的同學一個個喜滋滋地領到了獎品,其他同學羨慕的同時,能不向先進看齊迎頭趕超麼?很快,初一下期,又湧現出一批詩歌來。
進城求學的同學寫道:「求學異鄉久,憑欄淚水流。幽思故鄉柳,何日把娃留?」向同學用詩歌表達惜時勤學之志:「元夜霓虹萬戶明,春風早把我驚醒。鶯歌燕舞城鄉鬧,唯有書聲最動聽。」
學生們勇於嘗試,反覆實踐,詩詞的種子已撒播在他們的心田。
在即將畢業的這個學期,誰也沒想到,庚子新春會碰到亙古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學生們都窩在家裡。但這也沒有影響學生們學習的勁頭。
那幾個月裡,吳新珍老師通過網絡與學生溝通,常常一說就是幾個小時。當然收穫更是豐厚的:每個學生的進步都很快,五絕、七絕……他們的詩詞作品不斷傳到老師手機上。「每來一首就像春天裡盛開了一朵花兒。」
畢業季來臨,為了留個美好的回憶,他們將這些格律詩詞作品整理成冊,取了個詩意的名字:《盛春新枝》。班上每個同學都有作品,如同春天裡百花齊放。
(記者 諶孫存 通訊員 羅毅)
【來源:掌上懷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