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讀47:宣告死亡的優先適用

2020-10-06 益之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第四十七條:「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

本條是關於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蹤在程序上的相互關係的規定。

民法通則沒有宣告死亡優先適用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二十九規定有,宣告失蹤不是宣告死亡的必須程序,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請宣告死亡的條件,利害關係人可以不經申請宣告失蹤而直接申請宣告死亡。但利害關係人只申請宣告失蹤的,應當宣告失蹤;同一順序的利害關係人,有的申請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則應宣告死亡。本條是對上述意見的修改而來。

宣告失蹤是人民法院對自然人失蹤事實狀態的司法確認,目的在於保護失蹤人的財產利益不因其下落不明而遭受損失。而宣告死亡是人民法院對下落不明人死亡後果的法律推定,目的在於結束因自然人下落不明導致法律關係不穩定狀態,保護利害關係人的財產利益和身份利益。

兩項制度的出發點和法律條件以及法律效果各不相同,不能混不一談。但是,兩項制度在起算點、期間、申請主體以及司法程序上有諸多類似之處,因此兩者往往被混同。

在實踐中,某人先被宣告失蹤,後來經過一定期間仍下落不明,於是被宣告死亡。對於這種情況,不能將其解釋為宣告失蹤是宣告死亡的前置程序,即只有在宣告失蹤之後,才能進行失蹤人的死亡宣告。

本條釐清了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兩者的關係,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申請宣告失蹤,符合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

「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其意義就是,宣告失蹤不是宣告死亡的必須程序。當出現自然人下落不明情況時,如果同時符合申請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要件,那麼利害關係人可以選擇其一。對於符合申請宣告死亡的條件,利害關係人可以不經申請宣告失蹤而直接申請宣告死亡。

如果自然人下落不明持續的時間僅達到法定申請宣告失蹤的期間,利害關係人只申請宣告其失蹤。如果自然人下落不明達到法定申請宣告死亡的期間,利害關係人可以申請宣告失蹤,也可以申請宣告死亡。或者利害關係人可以先申請宣告失蹤,再申請宣告死亡,也可以不經過申請失蹤而直接申請宣告死亡。

在自然人符合申請宣告死亡的情況下,如利害關係人中有人申請宣告失蹤,有人申請宣告死亡,人民法院應當宣告其死亡,而不能僅宣告其失蹤。同一自然人,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不得同時並存,宣告死亡即排除了宣告失蹤的可能性。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5〕5號第三百四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宣告公民失蹤後,利害關係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失蹤人死亡,自失蹤之日起滿四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宣告失蹤的判決即是該公民失蹤的證明,審理中仍應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進行公告。」也是對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蹤在程序上的相互關係的規定內容。

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條規定取消了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的順序,這對於保護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具有重要價值,但是也可能導致利害關係人利用宣告失蹤人死亡制度,損害其他利害關係人權益和失蹤人利益的情形。

比如,父母看不慣兒媳婦的行為,在兒子與媳婦長期分居的情況下,利用宣告死亡制度試圖達到終結兒子和兒媳婚姻的目的。再比如,債權人出於償債的目的,通過宣告死亡來給債務人及配偶施加壓力。

以上種種情況尚需要在司法實踐中進一步總結經驗,加以妥當處理。

(1)單純具有財產利益的債權人,雖然歸入到失蹤人的利害關係中,但其不應當有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係人」的資格。即,能夠具有申請宣告死亡資格的利害關係人,應當具有實質要件:不通過宣告死亡則其利益就無法得到滿足,當債權人可以通過宣告失蹤或者缺席判決實現債權的情況下,即不具有宣告債務人死亡的資格。

(2)本條的適用,特別是對於配偶的利益具有重大的影響,不僅影響到其基於宣告死亡產生的繼承關係,還影響到其同宣告死亡人的身份關係。因此,司法實踐中應特別注重保護配偶的利益,特別是身份權益。

(3)在配偶的身份關係上,配偶與失蹤人的婚姻關係如何保護,也是一個需要加以衡量的問題。當父母、成年子女不同意配偶掌控失蹤人財產,而配偶又不同意宣告死亡的情況下,應當只宣告失蹤或變更失蹤財產代管人,而不能強行宣告死亡,讓配偶失去婚姻基礎。

相關焦點

  • 《民法典》解讀46:宣告死亡的條件
    一、修改變化的內容本條來源於民法通則第二十三條,並作了修改:刪除了民法通則第二款「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原因在於戰爭的情況與通常情況並無區別,只是在下落不明的起算時間上與一般情況有所不同,而下落不明的起算時間已經在民法典第四十一條中作了規定。
  • 每日一「典」 | 宣告死亡優先適用
    「每日一『典』」欄目,帶你讀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四十七條。對同一自然人,既申請宣告死亡,又申請宣告失蹤,法院應當如何處理?請看民法典相關條款:第四十七條 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
  • 【每日一「典」】宣告死亡優先適用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四十七條。對同一自然人,既申請宣告死亡,又申請宣告失蹤,第四十七條 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
  • 【每日一典】宣告死亡優先適用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四十七條。對同一自然人,既申請宣告死亡,又申請宣告失蹤,請看民法典相關條款:第四十七條 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
  • 每日一「典」:宣告死亡優先適用
    新幹公安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四十七條。對同一自然人,既申請宣告死亡,又申請宣告失蹤,法院應當如何處理?請看民法典相關條款:第四十七條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
  • 《民法典》解讀50:死亡宣告的撤銷
    本條是關於死亡宣告撤銷的規定。本條來源於民法通則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係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因為「重新出現」包含了「確知他沒有死亡」,所以本條作了刪除。另,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也有同樣內容的規定,「被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現,經本人或者利害關係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作出新的判決,撤銷原判決」。制定本條的目的在於確定死亡宣告撤銷的條件、程序。死亡宣告是法律的擬制,是一種推定,並非自然人事實上的生理死亡。
  • 《民法典》解讀52:撤銷死亡宣告對收養關係的效果
    本條是關於死亡宣告撤銷對收養關係效果的規定。民法通則沒有這方面的具體規定。本條來源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三十條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後,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係無效的,一般不應準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 【普法】宣告死亡優先適用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四十七條。對同一自然人,既申請宣告死亡,又申請宣告失蹤,法院應當如何處理?請看民法典相關條款:第四十七條 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係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
  • 【民法典】《民法典》對宣告死亡有什麼要求?
    《民法典》對宣告死亡有什麼要求?《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係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一)下落不明滿四年;(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時間的限制。利害關係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外)祖父母、(外)孫子女和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係的人(比如債務關係)。
  • 《民法典》解讀48:宣告死亡時間的確定
    本條是關於確定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規定。民法通則沒有相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三十六條第一款有「被宣告死亡的人,判決宣告之日為其死亡的日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判決宣告之日為其死亡的日期」,這一規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最典型的是在保險問題上可能使幾乎所有保險期限較短的意外傷害保險受益人的理賠落空。
  • 一分鐘帶你了解民法典:死亡宣告的撤銷
    一分鐘帶你了解民法典:死亡宣告的撤銷 2020-11-27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解讀53:撤銷死亡宣告的財產效果
    「利害關係人隱瞞真實情況,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取得其財產的,除應當返還財產外,還應當對由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本條是關於撤銷死亡宣告後財產效果的規定。本條來源於民法通則第二十五條規定的「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 《民法典》資本市場相關條文解讀
    編者按: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 《民法典》解讀十四:抵押權
    《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六條:【浮動抵押】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將現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抵押財產確定時的動產優先受償。
  • 《民法典》解讀40:宣告失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民法設立宣告失蹤制度,由公共機關宣布自然人已經失蹤的事實狀態,公布財產關係的暫時代管人,從而能夠結束失蹤人財產的無人管理及其應當履行的義務不能得到及時履行的不確定狀態,有效的保護失蹤人自己和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宣告失蹤需要對失蹤人失蹤狀態的持續性設置一定的期限。
  • 《民法典》解讀40:宣告失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第四十條:「 自然人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係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為失蹤人。」本條直接來源於民法通則第二十條,只不過將「公民」改為「自然人」,個別文字有調整。
  • 民法典:被宣告死亡未死亡的,不影響其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四十九條。被宣告死亡但並未死亡的,不影響其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第四十九條 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並未死亡的
  • 民法典物權編解讀及法律適用
    法制網6月11日訊 為了深入開展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為廣大青少年、人民群眾、法律職業人士及黨政領導幹部進行民法典系統學習提供便利,助力國家法治建設。中國政法大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網、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法制網、央視頻發揮各自資源優勢,自6月9日開始聯合開展民法典普法宣傳活動。
  • 任生林:《民法典》溯及既往的標準及適用
    第14條規定:「被繼承人在民法典施行前死亡,遺產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其兄弟姐妹的子女請求代位繼承的,適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但是遺產已經在民法典施行前處理完畢的除外。」《民法典》新規定了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有代位繼承權,也就是說侄子女、外甥子女有權代替已死亡的父母繼承伯叔、姨母的遺產份額,擴大了代位繼承的範圍。
  • 適用《民法典》時間效力規定司法解釋及簡要批註
    《民法典》第四百零一條: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授償。《民法典》第四百二十八條:質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出質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質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質押財產優先授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