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根大學開發3D生物工程肺組織模型,揭示肺纖維化新療法

2020-12-10 東方財富網

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3D生物工程肺組織模型,通過數十年的平板培養皿觀察,探索致命疾病肺纖維化的進展。

肺纖維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這種情況的特徵是在肺內形成疤痕組織。這種疤痕組織會使肺泡壁變硬,在晚期,疤痕組織會完全填滿肺泡腔。兩種情況下都使呼吸困難,並減少進入血流的氧氣量。通常這種情況是不可逆轉的,最終導致肺衰竭和死亡。

一些臨床醫生擔心,危重的COVID-19患者在重症監護室長期居住後可能發展為肺纖維化。

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雖然他們已經在實踐中設法找到了一些緩解症狀或減緩進展的藥物,但他們不能總是在今天的2D實驗室模型中複製這些結果。所以他們不知道這些藥物是如何或為什麼起作用的,也不能預測哪些化合物會起作用。現在,來自密西根大學的新研究在這個方向上邁出了一步,它赤裸裸地證明了以前的方法是如何無效的。

該團隊表明,在一些2D模型中,已知的治療有效的藥物並不能產生顯示有效性的測試結果。但是,他們的纖維化肺組織的3D組織工程模型顯示這些藥物是有效的。

在進行藥物測試之前,他們首先進行了研究,以了解組織僵硬如何驅動肌成纖維細胞的外觀,而肌成纖維細胞與瘢痕形成的進程有關。

研究小組成員、博士候選人丹尼爾·馬泰拉(Daniel Matera)說:「即使是在同一個病人的細胞中,我們也看到了不同的結果。」「當我們在2D測試環境中引入硬度時,它激活了肌成纖維細胞,基本上產生了疤痕組織。當我們在3D測試環境中引入這種硬度時,它阻止或減緩了肌成纖維細胞的激活,阻止或減緩了疤痕組織的生成。」

他補充說,由於大多數肺纖維化研究使用2D測試,許多人認為患者的高肺硬度應該是治療的目標。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皮氏培養皿中,單是靶向硬度可能不會阻礙病人疾病的進展。

研究小組的發現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為了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人員首先篩選藥物化合物的文庫。如今,他們通常是在平坦的塑料或水凝膠表面培養細胞,但這些設置在重現人體中所發生的情況方面效果很差。

布蘭登·貝克是密西根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助理教授,他和團隊採用了組織工程的方法。他們重建了三維肺間質或結締組織,這是成纖維細胞的家園和纖維化開始的地方。他們的目標是了解來自肺組織的機械信號如何影響成纖維細胞的行為和疾病進展。

「重建肺間質的三維纖維結構使我們能夠確認在傳統篩查中不能被認定為命中的有效藥物,」貝克說。

肺纖維化之謎的中心是成纖維細胞,一種在肺間質中發現的細胞,它對癒合至關重要,但矛盾的是,它也可以驅動疾病進展。當它們被激活,在受傷或疾病發生後,它們變成肌成纖維細胞。如果調控得當,它們在傷口癒合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如果調控不當,它們可能導致慢性疾病。在肺纖維化的情況下,它們會導致肺組織硬化,阻礙呼吸。

「我們的肺組織模型的外觀和行為與我們觀察到的真實肺組織成像相似。」貝克說,「在我們的模型中,患者細胞可以主動硬化、降解或重塑自身環境,就像它們在疾病中所做的那樣。」

這篇論文題目為「微工程3D肺間質模擬突出了基質降解在肌成纖維細胞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文章來源:前瞻網)

相關焦點

  • 《自然》子刊:修復肺損傷,程柯教授團隊開發治療肺纖維化霧化療法
    隨著纖維組織代替正常工作的肺組織,肺無法有效地將氧氣轉移到血液,患者最終出現呼吸衰竭等死亡風險,目前除了肺移植幾乎沒有其他有效療法。近期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也讓不少人關注到極少數重症患者可能有肺纖維化的後遺症風險。
  •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用於診斷肺纖維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近日,國際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課題組和浙江大學李新課題組合作開展的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進行肺纖維化診斷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開發出一種可用於無創、無放射性診斷肺纖維化的一氧化氮螢光探針PNO1,為肺纖維化的早期診斷以及藥物的篩選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新方式。肺纖維化是由多種誘因引起的肺部炎症,肺泡持續性損傷,胞外基質反覆破壞、修復、重建並過度沉積,最終導致肺組織結構改變、功能喪失的一類疾病。絕大部分肺纖維化患者病因不明,被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
  • 肺纖維化:都是「搗蛋分子」惹的禍
    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除了肺癌,還有一個「致命殺手」——特發性肺纖維化,它是一種嚴重的肺纖維化形式,被稱作「不是癌症的癌症」。據數據顯示,確診後的患者生存期僅2~3年,5年生存率低於30%。近年來,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升高趨勢。  時至今日,其致病機理、發病原因尚未可知,也無特效藥物用於治療。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 科學家們在囊性纖維化疾病研究領域的新成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囊性纖維化小鼠模型中證實PTEN和CFTR功能障礙的聯合作用刺激線粒體活性,最終抑制線粒體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從而導致琥珀酸和活性氧的過度釋放。【5】Nature: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兩性黴素有望治療囊性纖維化doi:10.1038/s41586-019-1018-5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廣泛使用的抗真菌藥物或能有效治療囊性纖維化病人,囊性纖維化是一種會引發機體肺部嚴重損傷的遺傳性障礙,利用人類細胞和動物模型進行研究
  • -重症患者肺纖維化
    在這之前鍾院士曾經表示,輕症的患者一般都沒有後遺症,但是重症患者肺纖維化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其實,單單從肺纖維化這一病狀討論,肺纖維化之後想要還原,不太現實。大量的用藥,對人體的副作用還是很大的。 那麼,什麼是肺纖維化?
  •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PF)的西醫治療
    有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在IPF 的早期發揮其抗炎作用,從而抑制炎症細胞的聚集,但當炎症水平趨於穩定後,則無法發揮改善肺纖維化的作用。2.抗氧化治療N-乙醯半胱氨酸具有化痰和抗氧化的作用,能減少肺組織的損傷,延緩肺功能下降。
  • 腎臟纖維化原因被找到,有助開發新治療方法
    據科技日報消息,9月22日,中南大學稱該校張東山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有望揭示近曲小管致腎臟纖維化的分子機制,並為腎臟纖維化防治提供新靶點。日前,該成果發布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腎臟纖維化慢性腎臟疾病最終導致終末腎功能衰竭的共同通路,是腎臟的功能由健康到損傷,再到損壞,直至功能喪失的漸進過程。
  • 一字之差,肺纖維灶與肺纖維化有區別,一個可不治一個難治
    新冠狀肺炎的原因,人們越來越關注肺部的健康。在許多肺部疾病中,有一種病情醫生遇見會感到棘手,病人聽見了會色變,此病就是肺纖維化。但是對它稍有了解的人們往往將肺纖維化和肺纖維灶混淆。肺纖維化是一種嚴重的肺部疾病肺纖維化一種嚴重的肺部疾病,對人體的呼吸嚴重影響,並伴隨乾咳、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若是肺部損傷加重,呼吸功能就會日益惡化,無法正常呼吸,需要人工輸氧。
  • 歐盟已批准尼達尼布第三項肺纖維化適應症[1]
    肺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肺組織瘢痕形成,會對肺功能產生負面影響。[7] 纖維化性ILD患者可發展為進行性表型,從而導致肺功能下降,生活質量降低與過早死亡,這與IPF(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最常見形式)相似。[8]無論基礎ILD診斷如何,進行性慢性纖維化性ILD都具有相似的病程和症狀。高達18%-32%的非IPF型 ILD患者存在發展為進行性纖維化疾病的風險。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炎症後肺纖維化的現狀與思考
    現有治療肺纖維化的藥物是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尚未有應用於炎症後肺纖維化的報導。根據既往SARS和MERS的隨訪經驗及目前新冠肺炎的控制現狀,我們需對出院患者加強隨訪,以了解炎症後肺纖維化的轉歸,必要時開展藥物臨床觀察。
  • 在肺發育、肺疾病治療的科學領域鑽研攻關
    通過自主建立的肺再生小鼠模型,結合小鼠遺傳學、小鼠活體動態成像系統、肺泡幹細胞體外三維培養技術和單細胞測序等技術,研究在肺損傷修復過程中肺泡幹細胞增殖分化的機制;同時,對國際上少有涉足的肺泡一型細胞進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揭示了其在再生過程中的功能及分子機制,並進一步探索其在介導肺泡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二是探索肺癌、特發性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部常見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生物靶點。
  • Nature Microbiology:揭示綠膿桿菌群集感應分子誘導宿主免疫細胞...
    綠膿桿菌(Pes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類臨床中常見的條件性致病菌,主要引發燒傷病人傷口處以及肺纖維化病人肺臟組織的感染。隨著抗生素耐受性的增強,近年來綠膿桿菌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致病率與致死率出現了不斷上升的趨勢。
  • 多篇文章揭示二甲雙胍的神奇作用!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利用靶向作用細胞代謝的藥物療法或能逆轉機體肺部纖維化作用;這項最新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儘管目前科學家們在闡明肺部纖維化病理學機制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他們依然缺乏相應的幹預或治療手段。
  • 肺和結腸類器官可作療法研究模型 科學家篩出三種抗新冠病毒活性藥物
    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生成了肺和結腸類器官系統,藉助這一成果他們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進行篩選後,鑑定出了三種顯示對新冠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藥物。這項29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肺和結腸類器官可以作為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和鑑定潛在的新冠肺炎療法的模型。隨著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導致的病例和死亡人數持續增加,迫切需要建立與人體相關的模型,以研究新冠病毒的生物學特性,並促進藥物篩選。新冠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但近25%的新冠肺炎患者也有胃腸道症狀,而後者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 肺纖維化有救!研究首次發現新冠肺炎患者肺泡可再生
    而更讓人痛心的是,肺纖維化的預後僅為3年(診斷後的平均生存期僅2.8年),死亡率高於大多數腫瘤,比許多癌症更不容樂觀,目前卻還沒有最佳的治療方法。 那發生肺纖維化的新冠患者,難道就只能眼睜睜忍受新冠病毒對自己肺部造成的傷害了嗎?他們的肺部關鍵結構組織有無可能恢復?需要多長時間?
  • 王祥喜/李蘭娟等開發新冠雞尾酒療法,更好阻斷病毒入侵
    2020年12月1日,Cell Research雜誌以"背靠背"的形式在線刊發了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員、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蘭娟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員、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艱難梭菌是已知會引起腹瀉等腸道紊亂的病原菌。在西方國家,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病例的流行已逐漸嚴重,僅在美國,每年報告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9,000例。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