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邊i陪娃, 回復「育兒」 ,查看往期芊媽育兒文章目錄▲
開始正文之前,先普天同慶下哈,今天孩子們終於開學(三年級及以下辛苦你們再多熬一陣了)
說回正題,直接說下我的反方觀點我覺得恰恰相反,嬌生慣養,過度保護,通常養不出玻璃心的孩子,大概率養出的是抗挫能力極強,自我中心,萬事都覺得自己沒問題的孩子對於玻璃心的孩子,我們的慣性思維是應該讓他們早點經歷真實世界,早點感受社會不是圍著他們轉的,讓他們多嘗點苦頭。所以最早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和芊芊玩桌遊時,我從讓她多贏,變成了讓她多輸。但芊芊並沒有到領悟到大人智商會碾壓孩子是正常的事,也沒有培養出一個勝敗乃兵家常事的佛繫心態,她先學會了耍賴。
我聽了很多身邊朋友的想法,包括我自己哈,我覺得根上的原因就是,我們從生下他們那天起,就預設為他們這代是太幸福的孩子,比起我們小時候還需要省下半個月早餐錢,去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漫畫,他們完全沒有苦可言了。所以芊芊因為一盤桌遊輸了就哭,一個冰激凌吃不到就鬧,一個動畫片不能看就生氣, 這些委屈曾經在我的眼裡都太微不足道了,我會覺得這代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可是換個角度想,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該為什麼哭和鬧,我們才覺得是沒問題的呢?該為搖不上號,該為房價太高,該為人工智慧可能取代人類而心情不好嗎?所以他們因為不讓吃棒棒糖而傷心,哭鬧,耍賴,不恰恰就該是他們這個年齡感到挫敗的事嗎。
孩子從2歲開始發展自我意識,開始探索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開始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我是誰,我能幹什麼,我被接受嗎?
所以他們這個年齡每天經歷的會讓他們想,為什麼我不能吃糖,為什麼我要去幼兒園,為什麼我贏不了我的爸媽,為什麼我系不好我的扣子,為什麼想幹的很多事我爸媽都不讓我幹,為什麼我想幹的很多事我都全乾不好。我記得芊芊兩三歲的時候,那會兒還不怎麼會頂嘴(我多麼懷念那段時光)但是她已經會委屈了。我記得有一次就是,她想讓我抱下她,但我當時正著急出去取個快遞,語氣有點急的說,媽媽正忙呢,一會兒再抱,然後她就覺得自己的請求被生硬的拒絕,就是吧嗒吧嗒開始掉眼淚,我那會也想這孩子怎麼這麼愛委屈啊。後來我換位思考就想明白了,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有次我二姨夫說帶大家去過車癮,開車兜風1小時,但是座位有限一個孩子去不了。因為家裡弟弟妹妹都比我小很多,所以我爸當即就說我閨女不去了。當時我覺得特委屈,然後就哭了。結果我爸和其他大人都莫名其妙的說,你都這麼大還跟小孩兒爭這個,你又不是沒坐過車,而且1小時就回來了,你湊什麼熱鬧。被大人那麼一說,我哭的跟淚人似的,結果他更加不理解了,說我說的更厲害,我也哭的更加厲害了。所以這代孩子,不是他們經歷的挫折少,而是我們不把他們的挫折當挫折,我們把他們的挫折當做無理取鬧。
2、玻璃心不是缺少挫敗,而是缺少「走出挫敗」的方法想通以後,我很少後再去評判某件事值不值得芊芊委屈。在什麼事上感到挫敗、傷心都是因人而異的,甲之砒霜乙之蜜糖,選擇因為什麼事而傷心也是每個人的自由,也包括孩子。
①告訴孩子,他因為任何事情而感到不高興都是正常的。每次芊芊既然已經委屈了,我就告訴芊芊,這事沒能按你想的來,你覺得不高興太正常了,所以想哭會兒就哭會兒吧,想鬱悶會兒就鬱悶會兒吧。
這樣說了以後,我發現她反而更快的走出負面情緒,我想可能因為她覺得自己有什麼情緒都是正常的,不是自己有毛病,心情反而放鬆了。當芊芊情緒平穩以後,我通常最先跟她的說是,很多事都不能按你想的去實現,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很多時候大家想法不一樣,所以不能只按你的想法來,這也是很正常的。芊芊日後還會因為很多事不能如自己所願感到挫敗,但是她越來越知道地球不會圍著自己轉也是很正常的,挫敗情緒困擾她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
等她走出挫敗情緒後,你們就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起解決問題。
所以,今天這篇相當於是去年那篇的前傳吧,在幫他們變得抗壓能力更強之前,請先接納他的傷心,脆弱和無助。
—The End—
p.s:所有我寫的育兒文章已經有目錄了哈,查看往期的文章,按下面的方式就可以獲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