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偉(鹽城市射陽縣人民檢察院機關黨委副書記)
初讀《傅雷家書》,很是為傅雷與傅聰那種亦父子亦師生亦朋友般的感情所感動。家書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傅雷作為一名父親,對遠在他鄉的兒子的勸慰和鼓勵;二是傅雷與兒子互相探討藝術真諦和自我修養;三是傅雷作為精神導師,對兒子進行為人處世、德行素養的指導。
正如傅聰所言:《傅雷家書》只不過是用文字概括了我從小在父親身邊所感受到的一切。傅雷在家書中,談做人、談藝術、談生活、談婚姻、談讀書,展示了傅家門風,真實生動。
做人第一,是傅雷對兒子的首要要求。「你既沒有忘懷祖國,祖國也沒有忘了你,始終給你留著餘地,等你醒悟。」是他對兒子勿忘祖國的告誡;「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是他對兒子要有行動力的鼓勵;「一個人妨礙別人,不一定是因為本性壞,往往是因為頭鬧不清,不知利害輕重。」是他對兒子要注意分寸的警示……在家書裡,他教兒子要有勇氣,要愛國,要嚴謹,要感恩,要自律,要學會拒絕,要學會獨立……這些濃濃的父愛都融在輕描淡寫的筆墨中,在一封封家書上蕩漾開來。我們的父母未嘗不是像傅雷先生這樣呢?儘管我們的父母不如傅雷先生如此睿智開明,但他們也總以他們的方式教育著我們,引導著我們。傅雷只是我們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
《傅雷家書》手稿
做藝術家擺在第二位,這是傅雷對兒子的期望。書信中,傅雷常常和兒子談藝術,聊對藝術的看法,對藝術的理解,對美學的欣賞……儘管他要求兒子要熱愛藝術,但也不忘提醒兒子「藝術是你的終身事業,藝術本身已是激動感情的,練琴時萬萬不能再緊張過度。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裡著眼,馬拉松賽跑才好。你原是感情衝動的人,更要抑制一些。」是啊,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我們做不到全程加速,也不可以目光短淺,要有開闊的胸襟,長遠的目光,才能到達目的地。
做音樂家是最後的,是傅雷對兒子的期待。《師說》中有「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說法,傅雷正是這樣要求兒子的。他認真給兒子指出問題,從樂理到樂譜,從坐姿到指法,這些也是他們維持書信的關鍵。在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專業,細緻的父親,做任何一件事都很認真細緻,做到極致,做到完美。
傅雷與兒子傅聰切磋鋼琴演奏藝術
(攝於一九五六年)
這樣的傅雷已經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翻譯家、藝術家,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父親,一個循循善誘的長者。在書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傅雷內心深深的愧疚和自責,他在信中多次向兒子「懺悔」:「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就像「代序」的作者樓適夷所說的那樣,傅雷有點「殘酷」,孩子們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大氣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門了,才敢大聲笑鬧: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妨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咀嚼聲。這種近似「殘酷」的教育方式,是傅雷以一種近似完美的君子形象在要求自己的孩子。正如金庸所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作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傅雷家書》手稿
再讀《傅雷家書》,我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之所以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是因為它可以有無數種打開方式:作為一份歷史存照、供世人窺探精神貴族之精神風貌;作為古典樂知識的一份父子對談;作為一本有關修養做人的指引;一份親情的見證……
「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兩個人很重要,一個是「不寬恕」的魯迅,一個是「大愛」的傅雷。」這是錢鍾書對傅雷的評價。這本家書,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什麼是「大愛」。「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傅雷在傅聰1954年出國留學臨行時的叮囑久久縈繞在我的耳邊……
編輯:胡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