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mikizhou520
當時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教育項目最火的時候把公司賣掉,然後財富自由了。你知道當爹的人一旦有錢,第一件想改善的事兒事是啥嗎?於是這個朋友就來問我,說孩子馬上初中畢業,反正以後也是準備出國,就不想在公立繼續讀了,想去讀個國際學校,好不好?我說,挺好。為人父母最嚮往的教育路徑,都是自己沒有走過的路徑嘛。我說,當然是IB好(其它國際課程體系更偏應試)。而且當時我是個堅定的IB擁護者,並計劃送娃去讀PYP,於是從對個體發展、學習的素材,以及錄取的走向,全面誇了一遍這個國際課程體系的價值。我盡力介紹了幾所看過的學校吧。很多人在讀國際學校之前,都覺得自己的教育選擇會很多,但實際上公立轉國際校,雖然是在上海,但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從公立轉國際課程,可選的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多…他又掃了一遍當年藤校offer的學校名單,依次篩選申請,很快他就給娃定了一所國際學校,然後開開心心地把孩子送去讀書去了。圖片來源:stocksnap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全方位的從中國家長的角度去看中國的國際教育,以下是他的吐槽:先是要換一套學習方式,過去習慣被老師推著走,如今自己推著自己走;其次考試一大堆。他們學校是需要參加會考的,所以學著IB還念著普高課程,此外還要準備考SAT和雅思。為了申請好學校,還要參加各種競賽。打工人996,娃熬起來周周都是711,時間還是不夠用。學業繁中只是一方面,學校各種課外活動也不能不參加。數學讓他最發愁。老師幾乎不布置作業、鄙視布置作業,因為他們覺得孩子應該天然會(家長懷疑這是老師不負責找藉口)。好吧,事實是孩子並不會,所以只能從外面繼續學。一年學費也就二十多萬,但一對一輔導、各類考試,加上做項目的錢花了一小一百萬。錢花了有成果也罷了,現在是錢花了,除了讓娃忙到死,成績不見顯著提升。而且,這並不是個案。他說家長群裡爹媽怨聲載道,每天都在如何幫助孩子取得更好的數理化成績的道路上掙扎,偷偷找老師輔導數學,已經成了IB界公開的秘密。聽著是挺苦逼的,但我也不能因為家長的一面之詞就否定了自己過去的教育信仰是不是?畢竟當時我還熱切希望自己的娃以後走上IB的道路。於是,我就找了一些資深IB老師去聊,問給學生布置作業這件事是否可行?大家的反饋不一。主流的IB擁護者,無論是老師還是學校管理者反應都挺強烈。且不要說是刷題這樣非常刺激感官的詞彙,就是讓學生一天多做三五道作業題,在他們看來都算是幫助學生作弊…他們的觀點是,只要你選擇學IB就應該自帶驅動力,能夠沒事給自己找事,能夠獨立思考,不懂的問題要自己探究自己去找答案。布置作業?不可能。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就去找老師問啊。歸根結底的意思是,學不好IB是學生思想和能力有問題,而不是這套系統有問題。圖片來源:stocksnap
講真,我當時是有點震驚的。畢竟之前沒聽人說過,自然也沒有深想過:IB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極致的精英教育,是國際教育道路上的掐尖和分層。所謂精英教育,就是精英家庭群體才消費得了的教育。這裡不僅僅指錢,也指孩子在過去所做的知識和學習技能儲備。所以IB這套課程才厲害,它在最頂尖的生源中做二次篩選,選出那些自驅力強、善於思考,同時還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能兼顧各種活動的精英牛娃,並幫助他們進入藤校、牛劍這些世界超一流的學校。這套邏輯本身並沒有錯,教育就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只是有不同的篩選標準。高考篩選的是分數,國際教育系統下的個性化評估還篩選家庭資源、以及投入度。悲催的是,在中國很多家長並沒有理解這套系統成功的邏輯,只是盲目把國際教育被認為是中產階級逃離高考的一條出路。IB獨領風騷,也被認為是最好的課程。「為什麼好?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中國的IB學校怎麼樣?」家長一無所知。他們只是單純地相信,IB課程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對孩子「個體成長有幫助」,並帶來更多學業上的成功,就跳上了這艘船。畢竟世界上再好的課程,最後拿不到成績都是枉然。把課程說得天花亂墜,講再多「不要把目光放在考試成績上」的教育大局觀,最後孩子還是要升學的!在耶魯大學、西北大學兩位經濟學教授的《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激烈的教育競賽存在根源,說在美國,大學文憑也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大學的教育溢價也越來越突出。也真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美國的精英家庭開始增加教育投入,為的是保全孩子一個更好的將來。所以,你以為一個家庭高額的教育投入是為什麼?花百萬讀IB是為什麼?連美國精英家長都知道,他們雞娃搞教育不是奔著去拯救全人類的,而只是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靠譜的成績,升入一個優秀的學校。承認教育的實用性,這本身並不丟人。但有些人接受起來就很難,他們說自己的教育目標是「對個體成長有幫助」,可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根本解決不了…家長和孩子都很難受。想前進無能,想後退無路,就只能狂撒鈔票,一邊上昂貴的課程,一邊買各種課外輔導。如果只是這樣還好,孩子的時間捉襟見肘是真受不了。上文提到的我那個朋友,在陪娃苦熬了兩年、花了200萬之後,終於痛下決心把娃送去了英國讀高中。圖片來源:stocksnap
其中有個娃很厲害的,之前在國際學校讀MYP(IB中學項目),現在跑到公立國際部讀AP…在公立國際部選AP很辛苦,英語、數學、物化生都要學Pre-AP,生物和化學還跟跟著普高走…這相當於憑空增加了十幾門課程啊,讀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每天起早貪黑讀書,連滾帶爬跟節奏,很辛苦的。所以,他為啥放棄MYP,去吃這個苦、受這份罪呢?他說MYP主要是按項目研究的方式學習。老師不教具體的知識(默認知識儲備已完成),學習的內容就是反覆訓練學術技巧,像寫論文的能力等。像數理化,如果不上課外班強化知識,最後學會的只有做實驗。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學歐姆定律。做一個電路實驗,實驗完成了,但沒有強化知識點記憶,過程中用的電流、電壓沒兩天就忘記了…下次再用,又好像是嶄新的知識點。文科學習如此也罷了,數理化的學習也這樣,就有斷點了。因為理科知識是階梯式的,如果沒有踏實走好每一個臺階,就會越走越艱難。解決不了,就轉去了公立國際部。他換了一種記筆記刷題的學習方式,感覺還不錯。學習效率高,知識量增加,連對科學的好奇心再度燃起來。國際教育的牛娃開始回歸公立,甚至享受刷題帶來的充實感(個案勿槓)…這讓我想起兩年前那個朋友遭遇的國際教育困境。精英家庭對國際教育開始產生了質疑,這是好事,證明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家長們也學會了批判性思維,開始更務實地思考教育的選擇問題。
圖片來源:stocksnap
毋庸置疑,我今天仍然覺得IB是一套牛逼的課程(也存在某些問題)。中國學生IB學不好,很大的程度是老師的水平不夠高。因為這套系統對老師的要求之高,你可能無法想像(比AP、a-level對老師的要求高很多)。不僅是學術水平要高,自我挑戰的能力還要高。因為整個IB系統五年一迭代,每次迭代幾乎都是顛覆性的。所以老師抱著一套系統吃不了一輩子,必須拼命學習。能在IB領域做出成績的優秀的外教屬緊俏資源,在本國內都很搶手,是不可能在國際教師招聘的人才大池子裡滾動的。有位家長甚至提到,我們在國內遇到的優秀外教,可能回國只是個裝修工…別說讓老師具備自我挑戰精神了,就是具備起碼的學術能力都是難的。國內有沒有頂尖的IB老師?有,極少。理科能帶學生的,那都配得起在國際教育圈裡當國寶。國際學校為走國際化路線,常年都以外籍老師(西方面孔)為主導,中國優秀的老師沒有話語權。這導致國際學校在運行的是兩套教育系統,而且很難相融,中教在校內各種會上都不發言,外教就覺得自己那一套很OK。中西融合的教育,連中外的老師都粘合不到一起,教育怎麼能融合?而且,這不是普通學校才有的問題,就連魔都一流的國際學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好外教找不到,好中教不願來。於是,國際學校的發展就更窘迫了。外教在臺上講,教案PPT字小到看不見;中教老師,在用小學逐句朗讀的方式教高中生中文…學生呢?就偷偷在臺下打遊戲。一類是AP\a-level流,說IB課程虛,學半天也搞不定實打實的升學成績,是花拳繡腿;一類是IB流,說AP\a-level還是刷題考試,而且在中國已經做爛了,根本不能幫助學生的個體成長…他們都覺得自己的課程好,運行多年且經歷了無數考驗。但還是存在一個問題,適合不適合中國學生?有個曾經在公立學校做國際班的校長跟我說,來中國教書的外教,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壓根不懂中國孩子。他們不知道中國孩子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想當然的用自己本國那套東西套在孩子身上。教育是為誰而教?是為了孩子。可並沒多少人真正關注這一點。所以他說自己招外教,先拉到頂尖的公立校旁聽,先讓外教理解中國的學習方式。在他看來,只有不脫離國情的教育方式,對學生才是有價值的。我贊同某位家長說的,「教育要講適用性,適合不適合個體發展才是最重要的。」IB毋庸置疑是一套優秀的、經過驗證的課程體系,但如果家長理解不夠、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盲目讓孩子選擇這套系統是不負責任的。而且,IBDP學出來非常難,尤其是對從小沒有接觸過IB的孩子難上加難。它適合一部分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但卻未必適合所有走國際教育的孩子。我認識一個公立轉IBDP的牛娃,從小提的問題就能把老師問懵,他能從更自由的探索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我也認識讀了一流的國際學校,過得卻非常不高興,就想說服父母去法國米其林餐廳學廚藝的娃;還認識習慣讀書有抓手,藉助牢靠的知識點給學業增強信心,喜歡跟自己較勁的娃,回到公立高壓系統下如魚得水…每個人的路徑都不同,用一套標準去解決差異化的教育問題是不現實的。而且,就算只從教育結果來看,通往名校的大門,也不只有一條路。圖片來源:stocksnap
很抱歉,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師資困難根深蒂固,曾有位IB學校的校長花了20年的時間自己培養老師,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很好的結果。有家長建議請IB補習班的海歸到學校任職,這些老師既懂中國教育也了解國際課程…但從中教的收入來看,這並不現實,不是嗎?優質的教育從來都不便宜,但私立學校卻要考慮運營成本。圖片來源:Miki粥
一位家長在談國際教育的時候說,「最成功的國際化,是本土化。」這並不是說讓大家回歸公立教育,而是希望未來中國的國際化教育是更懂中國的,無論課程、師資還是教學,再陽春白雪,最終還是要服務於升學的。到目前為止,公立教育對普通家庭來說,仍是最高效的一種教育方式。你看到有一些精英家庭也在回歸這個系統就會意識到,它的存在有價值。如果你選擇了這套系統,完全沒必要絕望,但想要走出來,仍需加倍努力。因為這個時代,大部分人還夠不上拼天賦,決定未來成功的,是更多的教育外場投入,還有更多家長的持續奉獻。本文系授權發布,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順義媽媽一詞始作俑者。個人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本期推薦閱讀:
後臺回復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
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