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業餘愛好者打羽毛球總是發不出力,要麼覺得高遠球打得又不高又不遠,要麼殺球打的不重不快,就是回球打不到位,於是呢就想通過訓練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時候一般都會選擇這兩種方式啊:
第一種:改技術動作,練習發力技巧
這類的朋友會請教練、找視頻、問球友、勤練習,找各種方法來糾正自己的錯誤問題
第二種:提升力量,通過器械提升肌肉能力
這類朋友會注重力量練習,開始練啞鈴、練槓鈴、練深蹲、練爆發力等等這種提升力量的方式
這兩種訓練方式都對,都能通過熟能生巧的方式來達到提升自己力量的目的,可是同樣的訓練,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一部分選擇練動作的朋友,練習久了以後會發現正確的發力打得很舒服、很流暢、很到位。而有些朋友練習以後發現自己的提升相當不顯著;而一部分選擇練力量的朋友,練得好的發現自己的爆發力提升了,輕輕一彈球就飛得十萬八千裡。而有些朋友練完力量,發現對自己的動作和發力不但沒有幫助,反而還把自己給打受傷了
同樣的方式既然會出現又好又壞的不同結果,這是有原因的,解釋這個原因之前,我們先科普一個生理常識。我們身體的發力是通過肌肉收縮來提供的,而肌肉收縮是我們的神經和肌肉啊共同參與作用的結果。神經相當於是我們肌肉的控制和操縱者,而肌肉收縮就是力量的具體表現形式。
而力量的提升又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通過肌纖維橫截面的變粗變大,也就是健身房訓練,通過變壯來達到提升力量的目的,第二個方面叫做提升神經募集能力,也叫做募集更多神經纖維共同參與發力作用的能力,也能達到提升力量的目的。
舉個例子,好比說打仗。神經相當於首領,肌纖維相當於士兵,神經募集能力一般的人,可能上戰場之前登高一呼,後面五百大軍就上去了;而神經募集能力強的,可能登高一呼(衝鋒),後面五萬大軍就全軍突擊了,這就是神經募集能力的差別,也就是為什麼同樣的聯繫方式會導致不同結果的根本原因。因為羽毛球對肌纖維的粗大沒有要求,並不是說肌肉男就一定打羽毛球打得好,而更多考驗的是神經募集能力。這也就熟能生巧的由來!
怎麼樣才能提升神經募集能力呢,主要四個過程啊
第一:激活
主觀能動性,提前讓自己的肌肉纖維做好準備,好比說打球之前要先熱身,讓肌肉纖維能夠更好的激活,來參與接下來的運動
第二:單邊訓練(獨立訓練)
羽毛球的發力動作很多都是連貫、協調或者協同發力的,而練習的時候為了更好的效果,通常可以先把技術動作進行拆解,比如說揮拍的動作,基礎的初學練習就是分解成1、2、3、4四個步驟來獨立練習的,但是單個動作熟練之後要再組合起來,做成連貫的動作,比如1、2、34或1、234
第三:更難的訓練方式
更難這兩個字涵蓋了多種意思,可以是更快、更重、更大、更多、更被動等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更好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才不會有練習的時候很好,應用的時候很糟,這樣的尷尬事情
第四:等長收縮
這個是聯繫方式,可以練習彈力帶或者啞鈴的靜力支撐這類的動作,要點是慢和穩定,這樣有助於肌肉更好地學習適應
羽毛球很多的練習方式都是為了提升肌肉募集的能力來制定的,對於純力量的訓練來說,對力量也是有幫助的,但是不能是單一關節的提升,要整體。畢竟羽毛球是一項全身運動,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