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寺院歷史》第二部分:慧鍔開山與蓮花洋的傳說

2020-12-22 二手的歷史學家看過往

案:從今天開始發布的一系列的文章,翻譯自莊士敦《佛教徒的中國》第十二章《普陀山的寺院歷史》。裡面包含了大量他對普陀山佛教的描述,現在看來,是很寶貴的資料。同樣的,我根據文章的分段,將它分成幾個部分翻譯出來。

今天敘述的是慧鍔同他的不肯去觀音院和關於蓮花洋的奇奇怪怪的傳說。

現在的不肯去觀音院

我們在上一章看到,普陀山的佛教歷史始於公元847年,當時觀音出現在一位來自印度佛教朝聖者的祈禱中。大約十年後,另一個具有宗教性質的重要事件發生了。當時,另一個外國人拜訪了普陀山,他比不具名的印度苦行僧出名。這個外國人是日本和尚慧鍔——一個承載著莊嚴的「智慧之峰」含義的名字。他在日本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曾兩次被皇太后橘嘉智子派往中國交流。這一時期是佛教在日本非常繁榮的時期。日本佛教徒不斷地在奈良和京都朝廷庇護的寺院與中國主要的佛教研究和信仰中心之間來回穿梭。事實上,中國僧人在前往克什米爾和印度的佛教聖地朝聖時所表現出的熱情,與日本和尚在這一時期和更早時期所表現出的熱情是一樣的。

在日本佛教的歷史上,慧鍔的名字是一個傑出的名字,他被賦予了很大的榮譽。他為他的祖國從中國引入了禪修學派的教義,這是西方學生和日本藝術文化的崇拜者們不應忽視的事實,因為這一學派(在日本稱為禪宗)與日本藝術的完美結合比任何其他學派都更為密切。在中國的時候,慧鍔曾兩次到聖山五臺山(日本人稱之為Godaisan)。第二次來的時候,他得到了美麗的觀音神像,並打算帶回日本。他從杭州灣起航回家,但當他的帆船經過舟山群島時,卻擱淺在普陀山附近的一塊暗礁上。乘客們盡一切可能減輕船的重量,甚至不惜犧牲貨物,但所有的措施都被證明是無效的。直到最後,慧鍔想到,麻煩可能是由於觀音不願意被運送到日本。這艘船顯然給了他靈感,讓他找到了真正的解決辦法,因為他剛剛虔誠地把自己寶貴的觀音像安放到普陀山神聖海岸上的時候,那艘帆船就奇蹟般地從巖石上滑了下來,並繼續它的旅程,再也沒有遇到什麼不幸。

普陀山對面蓮花島朱仁民先生的慧鍔

更浪漫的說法是,慧鍔的船載著這幅畫,在島嶼間航行時,突然它的前進被一種奇蹟般的睡蓮所阻礙,睡蓮似乎覆蓋了整個海面。慧鍔於是向觀音祈禱,並發誓如果他和他的同伴能安全地擺脫現在不幸的困境,他會建立一個神社供奉她作為對她智慧和仁慈的回報。這種祈禱的直接結果是,在睡蓮中間,某種神秘力量為帆船開闢了一條清晰的道路,它又將帆船引到了普陀山。依從他的誓言,慧鍔下了船,帶著他的觀音聖像在聖島的東南方海岸登陸,靠近那座巖石嶙峋的海角,海角上有著名的潮音洞。

傳說,慧鍔受到了一個張姓島民家庭的熱情款待。當他們發現慧鍔是一個聖人,他攜帶的觀音像是一個奇蹟時,他們很樂意為客人提供食物和住宿。為了履行慧鍔的誓言,張立刻把他自己居住的房子改建成一座觀音廟。在這座寺廟裡,他供奉著觀音的神像。這個形象很快就以不可去觀音的名號而聞名於世(「觀音拒絕離開」):因為,她的崇拜者說,普薩已經非常清楚地表明,她不希望去日本或其他任何地方,而是決心把她的家安在在這個叫「小白華」的島上。

原書中的蓮花洋

慧鍔是一位歷史人物,他到中國佛教聖地的朝拜是有目共賭的事實。當然,熱愛奇蹟的編年史家們對他在海難中死裡逃生的故事進行了添枝加葉的修飾。儘管我們必須假定,阻礙他的帆船前進的睡蓮只不過是暴風雨中翻滾的浪花,但仍沒有理由懷疑他是在普陀山登陸或者是被趕上岸的,多虧了仁慈的普薩把他從深海的危險中救了出來。

直到今天,舟山海——或者更確切地說,位於舟山本島和普陀山島之間的那部分——被稱為蓮花洋(「睡蓮海」)的睡蓮的情景啟發了佛教的想像力,因為普陀山志裡還包含了幾個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同樣的主題再次出現。例如,我們被告知,大約在1080年,一些略帶侵略性的「小矮人」帶著給宋朝皇帝的「貢品」來到中國,在從杭州(當時的首都)返回的途中,他們在普陀山登陸,帶走了一些珍貴的文物。但是他們剛要繼續向東航行時,就發現他們的船被無數的睡蓮卷鬚纏住了,睡蓮好像是鐵做的似的。驚嚇過度的「小矮人」急忙把神物放回它們的神龕,「鐵」睡蓮立刻消失了。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說的是一位名叫王貴的中國官員,他被宋朝皇帝派往普陀山「拜佛」,但期間表現出了「不敬」。在返航途中,他的船被困在一片密不透風的睡蓮叢中。他跪在甲板上,面朝聖島,謙卑地懇求憤怒的菩薩的原諒。忽然就有一頭白牛突然從海底鑽出來,吃掉睡蓮掃清道路。大海很快就被清理乾淨了,他的船也被解救了,牛則變成了一塊白色的巖石。這是蓮花洋的一個顯著特徵:它看似無聲無語,卻又無可辯駁地回應了所有懷疑論者的論點,使所有嘲笑者心中充滿了恐懼。

《普陀勝跡》中的蓮花洋

假設生在西方世俗世界的我們,讓自己看到了微風吹拂的海洋中的白馬,那麼為何我們不能讓夢中的佛教徒看到同樣在那裡的白百合呢?無論如何,認為普陀海峽經常有某種神奇力量在起作用的觀點,不會受到那些居住在該島西海岸的人過於嚴厲的挑戰。那些人觀察到,這通常平靜的水域會突然迅速、出人意料地捲起浪花。舟山當地人有這樣一種說法,大意是說這個地方的雨就像一個任性的女人的眼淚--下得快,停得慢。這句話現在被某個和尚用來形容普陀海峽的焦躁不安。他說,這就像一個女人,平常溫柔平和,但極易發怒,一旦發怒又很難平息。所以當睡蓮出現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那個和尚坐在觀音說法石上沉思--也許帶著一絲渴望的神情--他的思緒越過薄霧蒙蒙的海岸和極不平靜的海面,連同他所厭棄的世界,緩緩西去。如果將他從沉思中喚醒,他會說--也許他確信--他的思緒完全集中在佛國神聖的阿彌陀佛那裡。而且他會同時提醒你,西方也有謊言,但他所忠實信奉的慈悲的觀音,有天終會接引他去向那裡。若匹夫匹夫所見的種種異象,同他所見的聖徒鄰國的景象數交織,誰還忍心責備他呢?

延伸文獻:

日本《元亨釋書》第十六《本朝高僧傳》卷六十七《唐國補陀落寺沙門慧萼傳》稱:釋慧萼,不詳其姓其許。稟性堅固,涉遠不倦。承和初,奉橘太后之命,齎幣入唐,達登萊榮界,自雁門上五臺。經過略偏,乃屆杭州鹽官靈池寺,謁齊安國師,通橘後之旨,請上首義空禪師而歸,始唱禪法。齊衡初,又入支那,再登五臺,於嶺頭得觀音聖像,以大中十二年,奉像駕航,將歸本國,過寧波府故昌(國)縣海濱,船著石上,蕩而不行。舟子思載物重,罄出諸物,船尚如故。及聖像出,即能浮矣。此地往時,高麗日本新羅諸國旅人泊此,取道以候風信。蓋觀音大士欲現靈於此,而惠勝福於眾人也。萼不忍離聖像,遂廬奉侍,漸成寶所,號補陀落迦山寺,為南海禪剎名藍。從此本路往來者,香火默禱,分東西風,隨各人願,此又大士妙用也。是以緇白拜禮,不記幾千百人,唱聖號聲應海潮音,而靈應萬變,不可思議也。

明萬曆周應賓《重修普陀山志》卷二靈異:初宋倭奴入貢船泊補陀洋,見觀音靈異,欲載之國,臨行,風浪大作,滿洋開鐵蓮花,船不能行,倭懼而退之,故名蓮花洋。

同書:至中官王貴等奉旨齎捧華幡寶香詣山,竊自意:「汪洋巨浸中大士安在,皆人自敬信耳,未必有神也。」方解維,滿海復生鐵蓮花,風濤洶湧,舟不能前。從人望山號呼,叩頭流血,風浪始平。輒有白牛隔山浮至,盡食其花,舟遂可移,已而牛返水際,化一白石如牛,至今存焉,故蓮花洋亦名石牛港。

以上三則故事,分別是慧鍔開山、日人受困蓮花洋和王貴朝山白牛開道的故事,實際上這些故事都有牽強附會的成分,而且不斷演變,而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如果有機會,我會逐一做考證,還原一下故事的本來面目。不管怎樣,同普陀山相關的故事,都是如此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以上文章是我諸多原創文章裡的其中一篇,抄襲或者借鑑都非是我的特長!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點讚;不同意我的觀點,請評論或者私信告訴我;不喜歡我的文筆,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頁裡,你們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謝各位閱讀者的付出,謝謝!

相關焦點

  • 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觀音過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雲和島嶼青未了,梵雜風潮音更多。唐鹹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佛歸國,途經蓮花洋,觸礁受阻,由潮音洞旁登岸,在當地張姓居民住宅供奉,就稱「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如今古庵早廢,1980年在原址重建,2001年再次擴建。院前有大士橋、澹澹亭、光明池、抗倭石刻、潮音洞,構成院、亭、橋、池、碑、洞一組精緻景點。
  • 它是傳說還是史實?
    朱仁民買下這個島後改名蓮花島,意為蓮花洋中的一座島是也。朱大師在島上和海塘上塑了許多羅漢像,並特別塑了一尊慧鍔的雕像放置在島上的廣場中央,並說:「我們所見的海天,正是慧鍔所見的海天。」這個塑像下面有塊石碑,上面刻著明朝周應賓《普陀山志》裡的故事: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鍔得觀音相與五臺山,將歸日本。舟觸新羅礁,蓮花擋洋,舟蔽不前。
  • 南海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有一座普濟寺,裡面就供奉著一尊「不肯去觀音」。關於這尊「不肯去觀音」,有一個這樣的傳說。話說唐代末年,日本臨濟宗高僧慧鍔對觀音菩薩十分仰慕,他不遠萬裡來到東土大唐,想朝拜觀音菩薩,並且學習佛法。
  •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內,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攝影者取景地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內,這裡是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加上「不肯去觀音」的傳說,使它成了「普陀三大寺」之外最有名氣的寺院。每天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又因為寺院建在海邊,也是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取景地。從紫竹林禪院往海邊走,不一會兒就能到不肯去觀音院。
  • 如果你是有善緣的人,此生一定要去趟普陀山……
    呵呵,姻緣-平安-得子,普陀山三大寺院的祈望和人的一生是多麼的相符。普陀山慧濟寺百子堂另外不得不說一說這三大寺院的素食,普陀山的物價很貴,而這三大寺院早、中、晚都會有齋飯提供給前來禮拜的善男信女們,關鍵是價格很便宜,不限量幾元錢管飽,坐在寺院的餐桌上
  • 普陀山:觀音顯聖撥雲見日
    或許正是從古至今眾口相傳的各種靈異傳說,給普陀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那神秘的小白花,對於普陀山來說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當她飛到普陀山時,立刻被這裡優美的環境所吸引,認為這裡才是說法的最理想地點, 於是從此定居下來。今天,很多人都說觀音菩薩第一次來普陀山時,就是在一塊叫做「觀音跳」的石塊上駐足的。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
  • 普陀山燒香拜佛旅遊攻略
    未必盡然生活的忙碌,工作的壓力把「信仰」變得彌足珍貴但是在蓮花洋中,普陀山上總有那麼多虔誠香客遠道而來,返樸歸真、素雅養生;聽高僧講禪、參加寺院祈福法會活動。乘坐「不肯去」觀音號仿古船,重現慧諤法師船行的蓮花洋場景,帶著普陀山祈福袋和吉祥香,這些貼心的服務贏得了「大腕」陳佩斯老師的稱讚。
  • 世界那麼大——海天佛國 觀音菩薩道場 普陀山應該什麼時候去遊玩
    (世界那麼大之中華好河山 007期)普陀山,傳說中的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正式位於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的這座小島。面積雖小,但是這個小島非同凡響。普陀山作為觀音菩薩道場初創於唐代。唐大中年間,有梵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鹹通四年(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
  • 觀音菩薩道場,浙江舟山普陀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原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普濟禪寺普濟禪寺又稱前寺,始建於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也是全國重點寺院,歷代全山方丈均住錫於此。寺院規模宏大,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稱,全寺殿堂六進,自南向北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
  • 普陀山「鎮山四寶」傳說和難得一見的「佛光樹」
    中國最有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別為: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普陀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山名稱:出自佛經《華嚴經》等六十八卷:「補坦洛迦」、普陀洛迦」,梵文譯稱意思是:「美麗的小白花」。
  • 普陀山風景最好的地方不在南海觀音大佛,而在這裡
    普陀山出名的景點很多,但所說到風景最好的地方當屬紫竹林景區。紫竹林位於普陀山東南部,距離百步沙、南海觀音大佛都很近,因山中多紫色葉紋巖石,酷似紫竹而得名。紫竹林景區東側正是洶湧澎湃的大海,站在亭子中,可以瞭望遠方,看海天一色,潮起潮落。
  • 「海天佛國」、「南海聖境」,普陀山旅遊
    歡迎關注戶外旅行人淵龍博峰,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個世界的美好吧~~~~ 位置:中國浙江 景點: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鎮普陀山風景名勝區 交通:各種交通方式到中國浙江 推薦理由:普陀山佛教歷史悠久
  • 普陀山: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自五臺山請觀音像歸國,途經普陀山被大風所阻,於紫竹林結茅留居,建不肯去觀音院。歷朝相繼在此興建寺院,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普陀山也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1]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
  • 海天佛國,世外梵音,普陀山旅遊攻略
    歡迎關注戶外旅行人淵龍博峰,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個世界的美好吧~~~~位置:中國浙江景點: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鎮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交通:各種交通方式到中國浙江推薦理由:普陀山佛教歷史悠久,宗教文化濃厚。
  • 人間第一清靜境-普陀山(旅遊攻略)
    關鍵詞:普陀山 南海聖境 旅遊攻略普陀山景點33米高南海觀音33米高南海觀音是普陀山的地標,坐落於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立像基座內有兩層,一層是功德廳,裡面的銅柱上有20幅與觀音菩薩傳說相關的畫像,還有4幅木刻的壁畫,值得參觀;二層的觀音堂裡則供奉著500尊各具妙相的紫銅觀音像,可以對比參觀,形態各異。普濟禪寺普濟禪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白華山南、靈鷲峰下,是供奉觀音的主剎,與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
  • 一座著名佛山,海天佛國普陀山自然環境優美,海島風光奇秀
    該島(山)只有約13平方公裡的面積,形狀呈菱形。普陀山風光旖施,景色秀麗,是一顆光華奪目的東海明珠。它位於舟山群島的中部,西隔蓮花洋,與漁港沈家門遙遙相望。普陀山山勢騰挪飛躍,窈窕多姿。主峰佛頂山海拔291.3米,雖不及泰山之雄偉,亦無一落千丈的匡廬飛瀑,卻兼備山海之勝。山上古木菊鬱,殿宇重重,峻巖峭壁,怪石崢嶸。
  •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哪四座山?是哪些菩薩的道場?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哪四座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指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志》一曰:「佛經稱地藏普賢文殊觀音諸道場曰地水火風。為四大結聚:九華,地也(地藏);峨眉,火也(普賢);五臺,風也(文殊);普陀,水也(觀音)。」後世遂稱九華峨眉五臺普陀為四大名山。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住處。五臺山為文殊菩薩住處。峨眉山為普賢菩薩住處。九華山為地藏菩薩住處。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哪些菩薩的道場?
  • 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正門卻幾乎不開,為何遊客只能從邊門進入?
    浙江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自古以來就有海天佛國的美譽,在國內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在國人心中早已深入人心,每逢佛誕和節假日,普陀山更是人聲鼎沸,那麼在普陀山眾多的寺院中,哪一座寺院香火最旺,規模最大,許願最靈呢?
  • 早期文獻中的舟山群島及前期普陀山的傳說
    事實上,另一個傳說流傳更廣,那就是他其實從來沒有被人真正看到過,因為他住在一個神秘的仙島上,而這個島在位於太陽升起的地方。在還有一個版本的傳說中,我們了解到在安期生東行時,其實他行之未遠,而他所到的地方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普陀山。他把普陀山當成了他的夢裡曾去過的島嶼。他是個技藝超群的藝術家,而且有其特有的繪畫方式。
  • 對照恩斯特·柏石曼百年前的遊歷,看普陀山的觀音寺
    ,普陀山本身變化卻並不大。恩斯特在普陀山做了大量測繪工作,成書後附208張照片和32張插畫,由此也可以看出恩斯特的詳盡和細緻。書中,尤其是對於法雨寺的研究和記錄,細緻到佛寺的陳設、構造、塑像等,無一遺漏,連佛龕佛臺都有詳細的記錄和筆繪。法雨寺是明朝萬曆年間所建寺院,由高僧大智創建。據說,大智來自四川峨眉山,在普陀山禮佛時,愛上此地,決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