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6.軟流層與地殼形成油氣資源的可能性

2020-10-18 王東鎮

2019.5.29

我過去接受巖漿中形成油氣資源的可能性是因為煤炭和油氣資源確實沿地質斷裂帶和板塊邊緣分布。分析常規能源,發現只有氫元素一種可能,且形成條件寬泛,可以產生於任何環境,但是燃點較低,在巖漿中有裂變為光子的可能,所以將目光轉向相對耐高溫的二氧化碳氣體與氫元素在地殼中的結合。

查閱資料,火山氣體中確有油氣資源的成分,但是非常有限,大量的還是二氧化碳氣體,所以認定油氣資源主要是在地殼中形成,只是形成條件不很清楚。

最近,發現海王星的海水溫度高達攝氏兩千度還沒有沸騰,與大氣層壓力有關,又想到油氣資源在巖漿中是否存在同樣可能?今天有網友告訴我:上地幔軟流層(體)地球化學研究已經查明石油烴類是地幔流體的組成部分,高壓生烴實驗證明烴類在地幔條件下的穩定存在。幔源油氣理論認為石油來自地幔,在地幔條件下以超臨界態烴鹼流體的形式存在,在地殼條件下,相變為石油、天然氣。煤是石油噴發到地表水體後,形成瀝青,進一步埋藏演化為煤。所以,油氣資源來自軟流層和地殼中二氧化碳的演變都有可能。

分析《元素周期表》,碳元素是大氣層元素,主要形成於地球大氣熱層,也是相對高端元素的過渡元素,熔點較高的化學元素,是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板塊運動將其大量融入軟流層與鈣分離,與氫元素結合,或積聚於板塊邊緣、地質斷裂帶附近,在一定條件下與氫元素置換同樣可以形成油氣資源。

板塊運動現在有否定的意見,我認為在地球表面還是存在的,事實也是如此。但是在初始星球可能沒有,因為表面結構比較完整。

地球是太陽系的倒數第三顆行星,金星和水星的誕生可能要經曆元素重組過程,也就是超新星的爆發,造成地球一定時期的瘋長現象,地球表面現在的支離破碎與此有關,板塊運動也由此產生。

即使沒有板塊運動,元素形成過程也可能有二氧化碳形成,同樣有油氣資源無機成礦的可能。最主要的依據是地球表面的煤炭資源、油氣資源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和地質斷裂帶附近。

從有機物分解來看,一般轉化為氣體成分,只有少量轉化為有機質殘留,不排除成為煤炭和油氣資源的可能,但如果沒有瀝青裹挾更大的可能是轉化為矽化石。所以,我傾向於煤炭和油氣資源的無機成礦理論。

星球形成以後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要經曆元素重組過程,因為初始元素只有氫、氦兩種,也就是宇宙射線的物質成分。重組過後也有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才能形成磁場和系統。也就是說,星球和星系也是成長發育的。星系類似光子的組成,是正反物質星球對偶存在,才有正負電荷的交流。作為初始元素和初期元素,氫、碳與碳氫化合物是自然產物。所以,是可再生能源。地球軟流層和地殼,是煤炭和油氣資源形成的主要區域,無機成礦是主要成礦方式。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才有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大躍進!

相關焦點

  • 常識丨地殼與地殼運動
    (2)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的活動與下列現象關係密切:地震和火山、礦藏的形成、大陸板塊運動。(3)地殼: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巖漿冷卻後形成不同的巖漿巖,巖性緻密的侵入巖和多氣孔的噴出巖
    地球的內部結構由外到內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部分,其中地殼是最薄的一層,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為17千米,其中海洋地殼平均厚度為6千米,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千米。地殼是由巖石來組成的,一般來說,我們把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稱為巖石圈,由於軟流層的深度在80至400千米不等,所以巖石圈的厚度也大概是這個範圍。
  • 開拓油氣新區新領域新層系 促進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油氣地質調查成果...
    從今日(1月19日)召開的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地質調查成果交流會獲悉,圍繞「立足國內,儘快實現油氣資源調查重大新發現,促進油氣勘探重大突破,增強油氣資源保障能力」的目標,中國地質調查局積極組織開展我國陸地新區和重點海域的油氣地質調查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顯示出可觀的勘探前景。
  • 幾張圖看懂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層層驚豔
    這些物質又因為自身引力互相吸引,最終在某一時刻,形成了一個球,地球。地球從最開始的小球逐漸變大,在今天已經成長為了直徑一萬三千公裡的大球。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內部的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中間一層稱為地幔,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
  • 地殼變動和地表形態知識點
    一、地殼的變化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二、地質作用1. 概念: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
  • 高中地理丨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歸納
    地殼自形成以來,本身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發生循環和轉化,地殼結構及其表面形態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1. 概念: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佔優勢,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 盾構機垂直向下挖,能挖穿地殼嗎?能不能挖出一條隧道來?
    估計這是很多朋友都想過的問題,理論上用盾構機挖穿一個實心球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要有足夠的維護團隊和耐心即可,但挖穿地球卻是不可能,不過挖穿地殼的可能性卻是存在的!地殼有多厚?地球的結構是怎麼樣發現的?
  • 如何把油氣資源從「磨刀石」裡「擠」出來?
    比磨刀石還要緻密,必須通過人工壓裂改造,為油氣運移打開通道……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勘探開發區域,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但70%以上的儲層屬於世界級低滲透油氣藏,是典型的「低滲、低壓、低豐度」的油氣田,勘探開發屬於世界級難題。從低滲透油田起步,突破特低滲、再戰超低滲、解放緻密氣,到實現頁巖油規模有效開發,長慶油田先後經歷了近50年的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
  • 近年來地震頻發,根源是否是高層房屋太集中,地殼運行規律變了?
    地球地殼的運行規律,可能因高層房屋太集中而受到影響嗎?眾所周知,地球的內部構成主要有三個部分,它們由外到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要知道僅僅是地殼這一層的厚度就可以達到數十公裡,而絕大多數破壞性地震的發生地都是地殼這個區域。
  • 難道地殼的矽酸鹽也是「季風形成的」?
    」的隆升和「巖石圈的形成」聯繫起來。安芷生院士認為研究古氣候時的黃土「可視」為東亞季風形成的堆積。丁仲禮院士認為第三紀紅粘土和第四紀黃土都是「東亞季風的產物」。難道地殼裡的矽酸鹽也是「季風形成的」?!白堊紀末期小行星俯衝、撞擊產生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二氧化矽及矽酸鹽,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和順推形成了新地殼——地臺活化。是四川運動導致青藏高原的隆升(基底走滑,分層加厚)和鄂爾多斯盆地內的黃土堆積並形成高原(盆地與黃土同時形成於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
  • 世界上這些十分奇特的「石頭」,你知道是怎麼形成的嗎?
    地球的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除了地球地核的外核是液態的之外,其餘部分大部分屬於固態物質,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殼的表面。一般來說,我們把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稱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部分,巖石圈是有各類巖石來組成的,巖石的類型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平時我們所說的「石頭」,主要指的就是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