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29
我過去接受巖漿中形成油氣資源的可能性是因為煤炭和油氣資源確實沿地質斷裂帶和板塊邊緣分布。分析常規能源,發現只有氫元素一種可能,且形成條件寬泛,可以產生於任何環境,但是燃點較低,在巖漿中有裂變為光子的可能,所以將目光轉向相對耐高溫的二氧化碳氣體與氫元素在地殼中的結合。
查閱資料,火山氣體中確有油氣資源的成分,但是非常有限,大量的還是二氧化碳氣體,所以認定油氣資源主要是在地殼中形成,只是形成條件不很清楚。
最近,發現海王星的海水溫度高達攝氏兩千度還沒有沸騰,與大氣層壓力有關,又想到油氣資源在巖漿中是否存在同樣可能?今天有網友告訴我:上地幔軟流層(體)地球化學研究已經查明石油烴類是地幔流體的組成部分,高壓生烴實驗證明烴類在地幔條件下的穩定存在。幔源油氣理論認為石油來自地幔,在地幔條件下以超臨界態烴鹼流體的形式存在,在地殼條件下,相變為石油、天然氣。煤是石油噴發到地表水體後,形成瀝青,進一步埋藏演化為煤。所以,油氣資源來自軟流層和地殼中二氧化碳的演變都有可能。
分析《元素周期表》,碳元素是大氣層元素,主要形成於地球大氣熱層,也是相對高端元素的過渡元素,熔點較高的化學元素,是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板塊運動將其大量融入軟流層與鈣分離,與氫元素結合,或積聚於板塊邊緣、地質斷裂帶附近,在一定條件下與氫元素置換同樣可以形成油氣資源。
板塊運動現在有否定的意見,我認為在地球表面還是存在的,事實也是如此。但是在初始星球可能沒有,因為表面結構比較完整。
地球是太陽系的倒數第三顆行星,金星和水星的誕生可能要經曆元素重組過程,也就是超新星的爆發,造成地球一定時期的瘋長現象,地球表面現在的支離破碎與此有關,板塊運動也由此產生。
即使沒有板塊運動,元素形成過程也可能有二氧化碳形成,同樣有油氣資源無機成礦的可能。最主要的依據是地球表面的煤炭資源、油氣資源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和地質斷裂帶附近。
從有機物分解來看,一般轉化為氣體成分,只有少量轉化為有機質殘留,不排除成為煤炭和油氣資源的可能,但如果沒有瀝青裹挾更大的可能是轉化為矽化石。所以,我傾向於煤炭和油氣資源的無機成礦理論。
星球形成以後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要經曆元素重組過程,因為初始元素只有氫、氦兩種,也就是宇宙射線的物質成分。重組過後也有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才能形成磁場和系統。也就是說,星球和星系也是成長發育的。星系類似光子的組成,是正反物質星球對偶存在,才有正負電荷的交流。作為初始元素和初期元素,氫、碳與碳氫化合物是自然產物。所以,是可再生能源。地球軟流層和地殼,是煤炭和油氣資源形成的主要區域,無機成礦是主要成礦方式。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才有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