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青春,而老一代農商人的青春是艱苦奮鬥的青春。從小我就就常聽爺爺、父親向提起他們年青時為了農商行奮鬥的故事。
我的爺爺,一名光榮退休的老農信人。聽爺爺說,那個年代,雖然工作條件十分艱苦,但他每每回回憶起來,依然津津樂道。他說,1965年剛開始上班的時候,九毛錢的工資,全社從會計到主任,提著挎包,帶著鐵算盤,挨家挨戶地打聽,誰家養豬了,誰家開店了,問問人家用貸款不。等著人家賣豬的時候、小店紅火的時候,再問問人家存錢不。就這樣,一個個忙碌的背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正是依靠著老一代農信人這種「挎包精神」,讓農信社和老百姓變得更加親近,也為農商行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農商行才有了今日的輝煌。
我的父親,一名農區支行老客戶經理。上小學的時候,老爸送我上學的路上,十幾分鐘的時間,基本上要打一路招呼,那個時候只知道他認識街上好多人。後來,歲月使我明白,那個時候的父親是在積累客戶,是在堅持著自己熱愛的這份事業。老爸為人和善、實在,很多客戶喜歡跟他打交道。三十年的時間,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農信挎包精神,只要客戶一個電話,就馬上去客戶家拿存款,然後去大廳裡給客戶打好存單之後,再送回客戶手裡。後來,他調整到客戶經理崗位,十二年間,變得是崗位,不變得的是他始終堅守的「三鐵精神」,堅持工作原則,認真考察貸戶,給真正有資金需求的客戶送去貸款,了解不同行業生產經營周期,貸款收回率常年百分之百。以前上學的時候,只知道他拿回家一個又一個 「營銷能手」「先進個人」「縣級模範」「市級模範」,卻不了解這背後的堅守。父親紮根基層幾十年,從青年走到了中年,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始終熱愛著這份陪伴他一生的農信事業。
2018年7月份,帶著驕人的專業成績離開了校園,成為了潤昌農商銀行的一份子。工作之初,恰逢核心系統轉型,借調聊城審計中心學習中間業務平臺開發,參與社保卡醫保帳戶項目建設,讓我專業水平得到極大地提升。憑藉專業優勢,有幸進入電子銀行部工作,不但學習提升使我從剛開始的「小慌張」逐漸變得「沉穩、精準」。現在,無論是解決網點業務拓展以及後期維護中的疑難問題,還是微信公眾號的編輯,我都堅持「事不過夜」的準則。如今,全新的時代,「三鐵精神」「挎包精神」被賦予了全新的定義,雖然沒有了鐵算盤,沒有了帶大梁的自行車,沒有了軍綠色的挎包,但作為潤昌農商銀行的新鮮血液,我始終踐行著「為網點、為客戶」保駕護航的工作準則,始終踐行著「視客戶如家人」的服務理念。
三代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代農信人的故事,這裡承載了太多祖輩父輩奮鬥的光輝,我熱愛,也倍加珍惜。習主席說過:「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三鐵精神」「挎包精神」就是農商行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將立足新時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傳承挎包精神,奉獻無悔青春。
(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