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蘇州某知名IT企業經過11年的發展,員工超過3萬多人,投資總額2億多美元。這家公司作為當地最早的臺資企業之一,一直備受政府禮遇。不過,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近期私下透露說,如果這家企業現在想來投資,多半會遭到拒絕。
「他們的用工太多了,我們的城市設施難以承受。加上他們的產品全部出口,對稅收貢獻不是很大,不是我們現在招商引資的理想對象。」
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從座上賓到如今多半會遭拒絕,這家公司待遇改變的背後,正是長三角地區產業升級變遷的一個縮影。
崑山經驗
大門緊閉,三分之二的廠房被拍賣抵債,這是崑山開發區內一家美資工藝品廠蕭條的景象。這家工廠雖然投資不大,但因進入比較早,是當地名氣比較大的公司。
事實上,經營困難的並非只有這一家公司。由於地處崑山中心地帶,各項成本相對較高,企業利潤減少,近段時間江蘇崑山開發區內26家企業忙著遷到周邊的鄉鎮或蘇北。
崑山市委副秘書長徐紅生說,調查後發現,由於生活成本比較高,開發區內不少勞動密集型工廠每年的員工流失率高達50%,這對企業的發展影響很大。
與此同時,大量的投資因為缺乏土地難以落地。崑山開發區管委會政策研究室主任黃承圯透露說,近一兩年來,崑山提出「無地招商」概念,吸引研發機構和服務行業進入崑山。
一方面企業利潤減少,另一方面開發區急需土地。為此,雙方一拍即合,崑山開發區管委會拿出2億多人民幣對26家企業的遷出進行補償。這樣一來,崑山開發區騰出了600多畝土地,引進了美國和日本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公司。而這些企業遷往他處,既可減少生產成本,又獲得了補償金用於企業的技術改造。
徐紅生說,雙方是以自願為前提。開發區原先有不少紡織、食品等低檔次企業,這些企業比較早進入崑山,開發區對這些企業一直比較關照,尊重它們的選擇。
據了解,崑山每年引進10多億美元的資金,每年吸引幾萬名外來人員前來工作,這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巨大壓力。為此,從去年開始,崑山將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
在今年年初的宏觀經濟調控後,崑山的這一控制更加嚴格。徐紅生說,國家對出口退稅政策作出調整後,今年以來,崑山光出口退稅便用去了7億元的地方財政。
如果對出口不加調整,將給崑山的地方財政支出帶來巨大的壓力。為此,崑山現在有意識地控制用工大、汙染大或出口退稅額大的企業進入。
根據崑山的情況,崑山開始著力發展IT、精密機械和精細化工等三大主導產業,並吸引外資企業在崑山進行研發和設立區域總部。
產業升級
事實上,崑山和蘇州並非個案。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幹春暉說,目前整個長三角呈現出產業轉移的跡象。上海的產業轉移在前幾年便已經出現了,如聯合利華遷到安徽、3M公司遷到蘇州等等。
10月26日,在上海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外經貿委、外資委主任潘龍清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對外資退出上海的金額並沒有做過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外資流出上海是件很正常的事情。這是目前產業升級過程中,部分外資企業競爭力下降的必然結果。
徐紅生說,對崑山而言是產業升級,但對中西部或者蘇北地區而言,是個招商引資和加快發展的好機會。不過,徐紅生認為,由於崑山當地產業集聚比較突出,企業並不會大規模外遷,崑山並不擔心會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
長三角土地、能源緊張等因素,讓其他地方看到了自己發展的優勢。
今年以來,江西、蘇北等地在蘇州一帶的招商引資力度比較大,其中江西一些縣市開始在上海、蘇南一帶考察和設立招商機構,而以往他們的招商重心集中在廣東和浙江。據介紹,有意到那裡投資的企業大多是輕度汙染及能耗較大的傳統行業,相對長三角而言,那裡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成本低廉。
相關的統計資料證明了江西和蘇北的判斷是正確的。浙江省工商局前段時間公布的《從浙企外遷看我省個私民營企業生態環境———關於全省民營企業外遷資金外流》專題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浙江共有3058家民營企業外遷,外遷企業對外投資總額226.3億元。
從遷移類型看,在總部遷移企業中,遷到上海的最多,佔88.9%;在研發基地遷移的企業中,也以遷到上海最多,佔71.4%。江西成為浙江省產業梯度轉移的重要承接地,企業遷入量僅次於上海和江蘇,位居第三,遷入企業數佔12.8%。
在部分企業遷出上海的同時,地區總部和研發機構紛紛進入上海。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份,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共達81家。與此同時,上海的金融、信息和商貿等產業迅速發展。這一進一退,上海產業正在加速轉型。 (編輯:方方)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