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祿是遒
祿是遒(Henri Doré,1859—1931)神父,生於法國,1884年來到中國。他在上海和江南一帶傳教達三十多年之久。1896——1899年期間,他在徐州府侯家莊傳教,並於1899年離開。後來,因為身體原因,祿是遒主要在上海徐家匯整理資料,著書立說。也就是在此期間,在參考中國古典書籍的基礎上,集合自己在上海、江蘇、安徽和全國各地調查的中國民間崇拜習俗,從1911年開始出版《中國民間崇拜》系列叢書(法語)。
該系列叢書共有18卷,其中收集了大量包括中國年畫、符咒在內的民俗圖片資料。《中國民間崇拜》(法文本)是祿是遒神父花費畢生精力,結合文獻研讀和田野調查,撰寫而成的關於中國民間宗教的惶惶巨著。此書面世不久,即受法國漢學界高度關注,被授予法蘭西學院特別獎。並被後來成立的北平法國漢學研究所視做重要研究材料與參考文獻。
上圖:該套叢書的法文版,1911年出版
上圖:書中插圖
1914年,愛爾蘭籍耶穌會士甘沛澍(MartinKennelly)和芬戴禮(Daniel.J.Finn)將這套叢書翻譯成英文,共計10卷。也正是因為有了英文版,該系列叢書才得以在更大範圍內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圖:英文版《中國民間崇拜》卷1,1914年,上海土山灣印書館
自1884年入華以後,祿是遒的一生基本都是在中國度過。他的足跡遍及江蘇、安徽、上海,其中,徐州府是他作為耶穌會士鄉村傳教的一站,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1896年,祿是遒來到徐州府碭山縣侯家莊天主堂。在這裡,祿是遒不僅見證了一次中國近代史上重大的歷史轉折,也親身參與其中的一些事件。
其一,侯家莊天主堂不同於徐州府,乃至整個中國地區的天主教堂。侯家莊天主堂的創建者是法國人艾賚沃,他也是天主教在徐州地區重新傳播的締造者。1887年,他建立了侯家莊天主堂,並擔任本堂(1889-1897)。由於該地區土匪橫行、紛爭不斷,因此,徐州府西部地區的天主堂(包括馬井天主堂)的建築風格獨特,兼具教堂和城堡的特性。難怪有西方人經過此地,將其描述為:工程浩大的侯家莊教堂建築群四周高牆環繞,牆角處均建有塔樓,以防止教堂遭受任何外來攻擊。從遠處望去,整個教堂建築群仿佛一座強大的防禦堡壘。教堂的四周是平靜的村莊,這些村莊一如千萬中國村莊一樣:綠色、樸實。這裡的一切宛如中世紀的城堡移植在中華大地上。(見:藍文田:中國徐州主教區:158-159)
上圖:侯家莊天主堂建築群
侯家莊位於徐州府以西,是一座龐大的準軍事堡壘(教堂建築在抗戰勝利後被拆除)。19世紀末,徐州地區天災人禍不斷,土匪橫行。包括大刀會在內的民間武裝組織與教會之間形成了利用與被利用、對抗與反對抗的複雜關係。1896年6月(也就是114年前的今天),魯西南、徐州府一帶出現了反基督教的大刀會,我們關於祿是遒與徐州府的故事就此開始。
1890年前後,在蘇魯豫三省交界區出現了新型民間武裝組織——大刀會。該組織究竟具體何時形成,目前沒有確定的說法,但有人認為,「金鐘罩」或許是其早期的發展形態。該組織活躍在山東省曹州府、單縣一帶。他們練習氣功和各種刀槍不入之「神功」,據稱可以刀槍不入。在1895年前後,大刀會的首領是劉士瑞。劉士瑞擁有近百畝良田,家產較為殷實,也受過一定的教育,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小地主或富農,但不具有大地主的實力。
1895年,劉士瑞的手下與其他一些匪幫發生衝突,並在械鬥中擊敗對方,自此在當地形成了一定的名氣。1895年前後的中國,也是一歷史性轉折點,清朝海軍在甲午海戰中敗北,魯西南地區災荒嚴重,地方官員無力約束包括大刀會在內的地方「土匪武裝」,因此,客觀環境也促成了大刀會進一步壯大實力,擴大活動範圍。同時,也將「鬥爭」目標從過去的匪幫、大戶人家轉向西方傳教士,且日漸從山東轉向江蘇徐州府地區。1896年2月,大刀會計劃襲擊徐州府碭山縣的侯家莊堂口和豐縣的戴套樓堂口。2月18日,大刀會襲擊位於侯家莊東南12裡處的程樓教民;2月22日,大刀會數百人前往侯家莊,準備襲擊那裡。
1896年夏季,位於徐州府碭山縣的劉堤頭劉姓家族與居住在龐家林的龐姓家族之間因為土地所有權問題而發生衝突,作為天主教教民的劉氏家族在爭鬥中佔據上風。此時,旁氏家族的年輕人龐三(龐三傑)在山東加入了大刀會。於是,他便向首領劉士瑞 請求幫助,劉士瑞指示龐三搗毀徐州府一帶的教堂。
6月3日,龐三帶領60名大刀會成員攻擊劉堤頭;
6月7日,侯家莊天主堂本堂艾賁沃與當地知縣朱學煌會面,並獲得知縣的支持。但是,衝突並未就此平息。
6月15日,大刀會發起來總攻。他們首先在山東搗毀教堂,然後一路殺到徐州府,沿途搗毀陳莊等多處教會組織。
6月16日,大刀會佔領侯家莊;
6月25日,大刀會向北出發,燒毀北部相鄰的豐縣戴套樓天主堂,位於蕭縣的馬井堂口也受到威脅。
上圖:徐州府豐縣戴套樓教堂
隨後,徐州府和碭山縣衙門均作出強烈反應,他們組織力量摧毀龐三在老家龐林修建的指揮部,形成與大刀會鎮壓的態勢。在此關頭,龐氏一族四處求助,此時,天主教耶穌會士出手了。
1897年4月,有部分龐林村民前往侯家莊拜見祿是遒,並提交一份包含53個家庭名錄的入教請願書。面對整個家族入教的申請,天主教神甫們慌了,因為他們畢生於此傳教,從未遇到過如此多的人同時申請入會。對於他們來說,接納這些人無疑是他們傳教使命的重大成果;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這些人的入教動機以及背景,害怕由此而引發的可能的後果。因為,這些耶穌會士深切地明白,當地人入教無外乎三個原因:獲得教會的物質供給,獲得教會安全保障,內心信仰選擇。
1897年4月11日,300-400人的龐氏家族來到侯家莊天主堂。祿是遒向他 上級艾賁沃匯報此事,尋求解決之道。最後,經過協商,雙方達成約法三章,龐氏家族入教,教會出面保護龐氏家族(包括龐三,龐三悄悄隱蔽起來,後東山再起)。此後,徐州府一帶大刀會勢力基本消退。也正是在此期間,因為耶穌會「成功」處理了大刀會事件,名聲大噪,徐州府一帶的入教人數驟增。
自1897年以後,天主教在徐州地區的勢力迅速擴展。先後建立在邳縣縣府(1898開始建,1899完工)、沛縣五段、睢寧嶂山、邳縣窯灣等地陸續建設多座天主堂,受洗人數持續增加。
祿是遒在徐州府這4年,他以侯家莊堂口為基地,行走在徐州府蕭縣馬井天主堂和附近堂口之間,完整地見證了大刀會與教會、官府衝突的全部過程。也正是在此期間,甲午海戰敗北後的清朝政府無力應對國內災荒和匪亂,教會和各路「匪幫」成為徐州、淮北地區乃至全國很多地方角逐控制權的力量。祿是遒看到了中國百姓和當權者為在控制與反控制、生存與壓迫之間的矛盾,看到了中國百姓為在困難環境下生存而不得不求救於各路神靈,因此,他更加確定教會勢力作為的空間,因此,他後來著手整理編寫中國民間崇拜,絕非為了給中國留下一套宗教文化史冊,而是為了通過系統記錄中國人的信仰體系,為西方基督宗教的滲透和傳播尋找機會。
徐州府所見證的大刀會事件也給祿是遒以及他的同道們一個重要啟示:中國百姓需要的是生存,是在家族的闢護下能夠活下去,至於信仰什麼,他們並不排斥。因此,《中國民間崇拜》的出版,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西方傳教士希望通過宗教傳播來擴大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優勢,並在生存和信仰之間操控中國百姓的選擇,維持其在華傳教態勢。在祿是遒、艾賁沃、湯執中等人留下的信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當時對徐州府百姓和官府的態度:他們始終認為中國官方無法獨自解決這些民間紛爭,也看到作為西方他者的中國面對強大的西方文化、經濟和武器時所展示出的無力脆弱的一面。
這些耶穌會士們一方面作為地方衝突「調停人」的身份,活躍在中國官府與民眾之間,另一方面,又以西方人和傳教士的身份行走在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他們客觀上充當了轉型時期中國階層之間、中西方政府之間的橋梁,也促進和化解了一些矛盾。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根本任務是「以西化中,服務其宗教使命,客觀上也在西方對中國的控制與侵略行動提供輿論和社會支持」。因此,對於祿是遒及其他傳教士,我們需要更加全面客觀看待。
在徐州西北的豐沛縣一帶,在處理沛縣湖團爭端問題等方面都充當調停人的角色。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美國南方長老會也開始在徐州地區傳教,形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長老會在徐州地區兩股主要宗教勢力的格局。
1931年,祿是遒病逝於上海,也是在這一年,法國方面停止向徐州地區派遣傳教士,提供資金支持,其在華傳教體系由加拿大魁北克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