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考制度
歷史學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點破了—— 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1300多年的科舉制中,湧現出無數俊傑,不僅有白居易、劉禹錫、範仲淹、王安石、蘇軾、朱熹、王陽明等偉大詩人與政治家,還有沈括、宋應星、徐光啟等科學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則徐、曾國藩、張之洞等人才皆從科舉中來。
至聖先師 孔子
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其中,英國人對此最有興趣,「英國當時的學術界和開明官員,力主仿效中國文官取仕手段,機會均等,公開考試。
1853年,英國王室任命查理·特羅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位爵士,負責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擬。後他們向國會提交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中的主要觀點就是建議學習、實行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
兩爵士的報告被英國國會採納。此後、法國、美國等許多歐美國家都把中國的考試制度「拿了過去」。「歐美人認為,科舉比當時他們『領導說了算』、『世襲』等用人模式先進、公平,中國的科舉優點多多,至少使官員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官員。」
「西方當時有人驚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們認為這一制度應該與中國古人發明「四大發明」一樣,是重要的發明創造,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直至目前,還有今後。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曾說,中國古代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封建制,因為官員畢竟要通過考試,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個相對公正的通道。
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內容在長期時間內呆板、重複、單調,《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成為千百年來的必考科目,
而西方不同,結合當時的工業革命和民主、人權的需要,考試內容豐富而又科學,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實用技能、心理素質,統統納入考試的內容,而不僅僅是書本上死記硬背的東西。
中國科舉考試
此外,據倪方六介紹,除了筆試方式,歐美「科舉」中最重要的是口試和面試製度的確立,比中國「殿試」,由皇帝一人御筆欽點手段,更為完善和科學。
晚清來華的美國人丁韙良甚至將其與民主聯繫起來:「有什麼能比像這樣以提供全體『公平機會的鼓勵』更真正民主的呢?中國這種真正民主政治在世界各國中處於無與倫比的地位。」
平等與民主的中國考試制度
這種平等與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紀所沒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國的科舉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瀾。這種平等的「中國精神」成為西方一系列啟蒙思想家,包括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人的理論武器,在法國以及後來的英國形成一股傾心中國文明的潮流。通過他們,中國的文官制度、科舉制度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歷史進程。
丁韙良1868年10月,在一篇演講中讚揚了中國的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等發明後,說:「如果我們採用中國測試候選者能力的辦法,來選拔最優秀的人任政府公職,那必將對我們的文官政府產生積極作用,其益處將大於那些技術方面的發明。」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科舉制度是中國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第五大發明」。
他說:「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進士及第
中國是文官制度的發源國,為世界現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典範,科舉制度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古老中華帝國長期充滿活力,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科舉制度功不可沒。
孔子說過:「學也,祿在其中矣。」其意思是學道也可得祿食,也可以理解為有學問或者學業優洽,祿位就在其中。
王陽明在南贛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也倡導以才選官。《荀子·大略》說:「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也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而做官的人則必須要去學習,重視學習是從政的先決條件。這與「學而優則仕」的理念相當接近。
《漢書·食貨志》將四民社會中的 「士」界定為「學以居位曰士」,就是說要有學識、學問才可能成為四民之首的士。
袁世凱考不上秀才,遂痛恨科舉。
袁世凱
1901年袁世凱之所以在新政復奏中提出用實科徹底取代舊科舉的主張,就頗因張之洞的助推之力。隨後,劉坤一、張之洞在《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提出三科遞減科舉方案,也受到陶模、袁世凱的「啟發」。劉坤一去世後,袁世凱舊事重提,擬訂三科遞減奏摺,會同張之洞於1903年陳奏,遭到王文韶以下諸多京官的強烈抵制。當年張之洞進京,努力半載,最終實現了三科遞減方案。故1903年至1904年的三科遞減一事,出頭在袁世凱,達成卻是張之洞。
光緒二年(1876),袁世凱應考陳州府試,被知府吳重熹取為「案首」(第一名),項城時年十七歲。按清代秀才三試之制,府考過後再通過院考即成為官學生員,也就是秀才(詳見本人《清代三試秀才》一文)。袁項城名列府考案首成績優異,若無極意外情形,取得秀才功名可謂板上釘釘。恰在這當口兒,出現了一位改變袁項城一生命運者。此人就是清末重臣,名頭頗響的軍機大臣瞿鴻禨。
其時瞿鴻禨只是一位翰林院翰林。他在翰林大考中成績優異,榮登一等第二名,朝廷遂以翰林院編修身份外放他任河南學政。京官外放一省學政,身份雖然顯貴,卻不一定是高官。如翰林院編修瞿鴻禨,秩俸僅是正七品。清代各省對新任學政向有「棚規」之例。所謂棚規就是各府縣贈送省學政的贄敬,俗稱份子錢。河南棚規以五品作為標準,五品官以上贈與大棚規,以下為小棚規,其銀兩數額例有差等。瞿鴻禨到任河南,先主持歸德府歲考。歸德知府未循舊例,給七品瞿編修贈送了五品以上大棚規。
瞿鴻禨隨後到陳州府(轄項城縣),對知府吳重熹態度輕慢。吳重熹為山東望族,居官甚久老於世故。二十多歲的瞿鴻禨對他禮數不周,吳重熹怒甚,便送以小棚規。小棚規原本就是定例,吳重熹覺得不解氣,又派人知會其他各府亦照小棚規辦理。瞿鴻禨聞知,甚恨吳重熹。然而陳州府歲考已畢,瞿鴻禨心中雖恨,卻暫時無奈何。
瞿鴻禨
不久,學政主持的院考科試開始,瞿鴻禨終於等來機會還以顏色,對吳重熹施以報復。瞿鴻禨決定,凡吳重熹所錄取的陳州府案首一律革去,不準進入官學。項城縣案首袁世凱遭到殃及,到手的秀才功名瞬間化作泡影,終使他未能踏上科舉正途。
府試案首離秀才功名僅一步之遙,卻止於官場個人恩怨。惜乎袁項城沒有念書人的命,平白無故吃了瞿鴻禨掛絡兒,遂棄學從軍投身行伍。河南項城隨即少了一名秀才,三十六年後卻出了一位大總統。袁、瞿由此存下嫌隙過節兒,以致二人入職樞府同為軍機而勢不兩立。後來吳重熹以江南布政使升任電政大臣及河南巡撫,皆系袁世凱援引力薦所得。袁項城算是知恩圖報。
大清帝國廢科舉操之過急,遂亡天下。
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得一千多年以來中國讀書人步入仕途的通道被斷絕,而士大夫階層從此也徹底顛覆,文人群體的社會地位大為下降,有些讀書人更是因此遭遇生存危機!面對千年未遇之大變局,這些讀書人會選擇怎樣的出路呢?
清朝廢除科考,正值新軍編練火熱時期!由於新軍之中有著眾多的軍官空缺,而且俸祿也是相當可觀,因此很多苦無門路的讀書人索性投筆從戎,加入新軍之中。
共進會和文學社發動了武昌起義
廢止科舉無疑摧毀了清王朝的政權基礎,使政治和文化同時失序。政治上的失序表現為,政府失去了籠絡人才的極佳手段,而士子也不再圍繞科舉謀出路,政治與教育分離,政府與民眾離析,士子由趨附政權變而叛離政權,危及舊有的統治秩序。
這樣,科舉制度的「武功」全廢掉了,整個國家社會就像散了架的風箏下墜。科舉制度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
範進中舉必竟是屬於特例
科舉停廢之後,新式學堂迅速增加,大量的人員出國尤其是去日本留學,中國教育很快從傳統東方模式脫胎換骨轉變為近代西方模式。因此,從教育視角考察廢科舉制的影響,較容易看到積極的方面。而從其他方面觀察,隨著廢科舉後傳統禮教和秩序的瓦解,造成社會動蕩、政治混亂、文化失衡等後果,使今人在評價廢科舉的影響時,看法更為多元。
清末民國時期,從梁啓超、孫中山等政治人物到杜亞泉、胡適、錢穆等學者,對廢科舉都進行過反思,甚至直接提出為科舉制平反。
窮文富武 讀書高考是寒門子弟惟一的階級上升通道
美國學者羅茲曼認為:科舉制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居於中心的地位,是維繫儒家意識形態和儒家價值體系正統地位的根本手段。科舉制在1905年被廢止,從而使這一年成為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其劃時代的重要性甚至超過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