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廢科舉

2021-03-03 孫武子
中國科考制度延續一千多年,其產生的影響是極為重大而深遠的,不管是利是弊,而且不僅僅是對中國,對歐美國家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中國科考制度

歷史學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點破了—— 現在各國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1300多年的科舉制中,湧現出無數俊傑,不僅有白居易、劉禹錫、範仲淹、王安石、蘇軾、朱熹、王陽明等偉大詩人與政治家,還有沈括、宋應星、徐光啟等科學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則徐、曾國藩、張之洞等人才皆從科舉中來。

至聖先師 孔子

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其中,英國人對此最有興趣,「英國當時的學術界和開明官員,力主仿效中國文官取仕手段,機會均等,公開考試。

1853年,英國王室任命查理·特羅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位爵士,負責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擬。後他們向國會提交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中的主要觀點就是建議學習、實行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

兩爵士的報告被英國國會採納。此後、法國、美國等許多歐美國家都把中國的考試制度「拿了過去」。「歐美人認為,科舉比當時他們『領導說了算』、『世襲』等用人模式先進、公平,中國的科舉優點多多,至少使官員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官員。」

「西方當時有人驚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們認為這一制度應該與中國古人發明「四大發明」一樣,是重要的發明創造,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直至目前,還有今後。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曾說,中國古代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封建制,因為官員畢竟要通過考試,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個相對公正的通道。

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內容在長期時間內呆板、重複、單調,《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成為千百年來的必考科目,

而西方不同,結合當時的工業革命和民主、人權的需要,考試內容豐富而又科學,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實用技能、心理素質,統統納入考試的內容,而不僅僅是書本上死記硬背的東西。

中國科舉考試

此外,據倪方六介紹,除了筆試方式,歐美「科舉」中最重要的是口試和面試製度的確立,比中國「殿試」,由皇帝一人御筆欽點手段,更為完善和科學。

晚清來華的美國人丁韙良甚至將其與民主聯繫起來:「有什麼能比像這樣以提供全體『公平機會的鼓勵』更真正民主的呢?中國這種真正民主政治在世界各國中處於無與倫比的地位。」

平等與民主的中國考試制度

這種平等與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紀所沒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國的科舉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瀾。這種平等的「中國精神」成為西方一系列啟蒙思想家,包括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人的理論武器,在法國以及後來的英國形成一股傾心中國文明的潮流。通過他們,中國的文官制度、科舉制度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歷史進程。

丁韙良1868年10月,在一篇演講中讚揚了中國的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等發明後,說:「如果我們採用中國測試候選者能力的辦法,來選拔最優秀的人任政府公職,那必將對我們的文官政府產生積極作用,其益處將大於那些技術方面的發明。」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科舉制度是中國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第五大發明」。

他說:「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進士及第

中國是文官制度的發源國,為世界現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典範,科舉制度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古老中華帝國長期充滿活力,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科舉制度功不可沒。

孔子說過:「學也,祿在其中矣。」其意思是學道也可得祿食,也可以理解為有學問或者學業優洽,祿位就在其中。

王陽明在南贛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也倡導以才選官。《荀子·大略》說:「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也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而做官的人則必須要去學習,重視學習是從政的先決條件。這與「學而優則仕」的理念相當接近。

《漢書·食貨志》將四民社會中的 「士」界定為「學以居位曰士」,就是說要有學識、學問才可能成為四民之首的士。

袁世凱考不上秀才,遂痛恨科舉。

袁世凱

1901年袁世凱之所以在新政復奏中提出用實科徹底取代舊科舉的主張,就頗因張之洞的助推之力。隨後,劉坤一、張之洞在《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中提出三科遞減科舉方案,也受到陶模、袁世凱的「啟發」。劉坤一去世後,袁世凱舊事重提,擬訂三科遞減奏摺,會同張之洞於1903年陳奏,遭到王文韶以下諸多京官的強烈抵制。當年張之洞進京,努力半載,最終實現了三科遞減方案。故1903年至1904年的三科遞減一事,出頭在袁世凱,達成卻是張之洞。

光緒二年(1876),袁世凱應考陳州府試,被知府吳重熹取為「案首」(第一名),項城時年十七歲。按清代秀才三試之制,府考過後再通過院考即成為官學生員,也就是秀才(詳見本人《清代三試秀才》一文)。袁項城名列府考案首成績優異,若無極意外情形,取得秀才功名可謂板上釘釘。恰在這當口兒,出現了一位改變袁項城一生命運者。此人就是清末重臣,名頭頗響的軍機大臣瞿鴻禨。

其時瞿鴻禨只是一位翰林院翰林。他在翰林大考中成績優異,榮登一等第二名,朝廷遂以翰林院編修身份外放他任河南學政。京官外放一省學政,身份雖然顯貴,卻不一定是高官。如翰林院編修瞿鴻禨,秩俸僅是正七品。清代各省對新任學政向有「棚規」之例。所謂棚規就是各府縣贈送省學政的贄敬,俗稱份子錢。河南棚規以五品作為標準,五品官以上贈與大棚規,以下為小棚規,其銀兩數額例有差等。瞿鴻禨到任河南,先主持歸德府歲考。歸德知府未循舊例,給七品瞿編修贈送了五品以上大棚規。

瞿鴻禨隨後到陳州府(轄項城縣),對知府吳重熹態度輕慢。吳重熹為山東望族,居官甚久老於世故。二十多歲的瞿鴻禨對他禮數不周,吳重熹怒甚,便送以小棚規。小棚規原本就是定例,吳重熹覺得不解氣,又派人知會其他各府亦照小棚規辦理。瞿鴻禨聞知,甚恨吳重熹。然而陳州府歲考已畢,瞿鴻禨心中雖恨,卻暫時無奈何。

瞿鴻禨

不久,學政主持的院考科試開始,瞿鴻禨終於等來機會還以顏色,對吳重熹施以報復。瞿鴻禨決定,凡吳重熹所錄取的陳州府案首一律革去,不準進入官學。項城縣案首袁世凱遭到殃及,到手的秀才功名瞬間化作泡影,終使他未能踏上科舉正途。

府試案首離秀才功名僅一步之遙,卻止於官場個人恩怨。惜乎袁項城沒有念書人的命,平白無故吃了瞿鴻禨掛絡兒,遂棄學從軍投身行伍。河南項城隨即少了一名秀才,三十六年後卻出了一位大總統。袁、瞿由此存下嫌隙過節兒,以致二人入職樞府同為軍機而勢不兩立。後來吳重熹以江南布政使升任電政大臣及河南巡撫,皆系袁世凱援引力薦所得。袁項城算是知恩圖報。

大清帝國廢科舉操之過急,遂亡天下。

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得一千多年以來中國讀書人步入仕途的通道被斷絕,而士大夫階層從此也徹底顛覆,文人群體的社會地位大為下降,有些讀書人更是因此遭遇生存危機!面對千年未遇之大變局,這些讀書人會選擇怎樣的出路呢?

清朝廢除科考,正值新軍編練火熱時期!由於新軍之中有著眾多的軍官空缺,而且俸祿也是相當可觀,因此很多苦無門路的讀書人索性投筆從戎,加入新軍之中。

共進會和文學社發動了武昌起義

廢止科舉無疑摧毀了清王朝的政權基礎,使政治和文化同時失序。政治上的失序表現為,政府失去了籠絡人才的極佳手段,而士子也不再圍繞科舉謀出路,政治與教育分離,政府與民眾離析,士子由趨附政權變而叛離政權,危及舊有的統治秩序。

這樣,科舉制度的「武功」全廢掉了,整個國家社會就像散了架的風箏下墜。科舉制度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

範進中舉必竟是屬於特例

科舉停廢之後,新式學堂迅速增加,大量的人員出國尤其是去日本留學,中國教育很快從傳統東方模式脫胎換骨轉變為近代西方模式。因此,從教育視角考察廢科舉制的影響,較容易看到積極的方面。而從其他方面觀察,隨著廢科舉後傳統禮教和秩序的瓦解,造成社會動蕩、政治混亂、文化失衡等後果,使今人在評價廢科舉的影響時,看法更為多元。

清末民國時期,從梁啓超、孫中山等政治人物到杜亞泉、胡適、錢穆等學者,對廢科舉都進行過反思,甚至直接提出為科舉制平反。

窮文富武 讀書高考是寒門子弟惟一的階級上升通道

美國學者羅茲曼認為:科舉制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居於中心的地位,是維繫儒家意識形態和儒家價值體系正統地位的根本手段。科舉制在1905年被廢止,從而使這一年成為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其劃時代的重要性甚至超過辛亥革命。 

相關焦點

  • 晚清滅亡的深層原因:竟然是廢除科舉
    一旦國家上層命令要辦新書院,並且把科舉廢了,那麼,科舉與教學之間的結實聯絡就被一會兒掐斷,底層就開端亂了。
  • 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清朝廢科舉之後,政府官員都是怎麼來的呢?
    科舉題型的轉變看似只是讀書人閱讀書目的轉向,但以長時段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推動了中國文化的轉向,即由原先的儒家文化轉向以西學為主的現代科學。雖然二者之間並無高下之分,但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掌握西學顯然是振興國家的最為重要的途徑。就這一點來說,廢科舉之前的科舉改制,其所產生的影響並不亞於後來的廢科舉一事。
  • 西方人都崇拜的「科舉制」為何戛然而止「終結」
    可見這裡的停止科舉考試並不是出於內部變革的需要,而是在外來壓力的逼迫下所作出的被動之舉。況且這次停科僅僅發生在個別省份個別地區,並沒有對整個制度造成衝擊,因此它無論在結果上還是在影響上都無法與日後的廢科舉相提並論,後來也很少有人提及。進入20世紀,民族危迫情形更甚往日。立憲呼聲高漲,革命團體湧現,腐朽的專制統治大廈即將傾覆。
  • 科舉是古代加強版高考,考不上的天天埋怨,科舉制被廢除後又慌了
    1905年9月,袁世凱、端方等朝廷大員聯銜上奏請求廢除科舉改立學堂,這是醞釀已久的行動,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袁世凱是推動廢除科舉的關鍵人物朱峙三雖出身農村貧寒之家,但畢竟是武昌地區,作為九省通衢之地,諸方消息匯集於此,因此朱峙三能從朝廷醞釀廢科舉到正式廢除這數年的時間裡,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 科舉到底該不該廢除?
    革命斷送了清王朝,也斷送了清廷的新政改革。後來的中外史家,將中國的辛亥革命,視為「託克維爾假說」的最好例證:一個傳統王朝,改革更容易引發革命。而具體到當年的中國,最大的敗筆,就是因為新政廢科舉。綜合史家之言,科舉之廢,導致王朝垮臺,原因有二。其一,科舉不僅是上升的階梯,還是王朝與士人之間的紐帶。一旦這個紐帶斷了,王朝出現危機,士子們就不幫忙了。
  • 科舉落榜,有人寫出千古絕句,有人去賣臭豆腐,最後一個逆天了
    1903年4月,袁世凱上奏朝廷,表達了「不廢科舉,大清藥丸」的主要意思。兩年後,袁世凱又和張之洞等聯名上奏,再次表達了「不廢科舉,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的主要意思。清廷於是咬咬牙宣布:科舉,永不再見!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1905年9月2日廢除科舉後,嚴復在《論教育與國家之關係》中寫到:「不吝嘗謂此事吾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廢封建、開阡陌。」  我們認為廢科舉是革命的、極具影響力的事件。但過了一百年以後,人們對廢科舉的看法也更加全面。
  • 袁世凱做了民國大總統,已是站在權力頂峰,為何一定要復闢?
    但是不費一兵一卒,逼隆裕太后寫下退位詔書,宣布溥儀退位的最大功臣卻是袁世凱。因此,清朝滅亡,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掌管兵權,統領一方。令人比較疑惑的是,民國總統也算是當時權力的鼎峰,袁世凱為何還要倒行逆施,更或者直白一點的說,多此一舉去復闢稱帝呢?
  • 1905年清廷宣布廢除科舉
    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廢除科舉1905年,直隸總督袁世凱會同盛京將軍趙爾巽、
  • 廢科舉復科舉,朱元璋吃錯藥了?
    又見高考存廢爭論。作為一種選拔制度,高考存在著許多弊病,這似乎給廢除高考論者提供了最好的彈藥。但是,如果真的廢除了高考,有沒有人敢打包票,他能設計出一種完美無缺的選拔制度?絕無可能。因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完美無缺的制度。
  • 鮑牧松:袁世凱與張之洞的恩恩怨怨
    袁世凱是李鴻章淮軍集團的後起之秀,受李影響甚深。袁做事幹練明達,但不免權詐,用人重視實際才幹,而不喜文人書生,曾謂:「寧用不通之學生,不用虛名之文士。」甲午之戰後,李鴻章失勢,袁世凱另覓門路,多方鑽營,希望能得到編練新軍的機會。張之洞這時也幫了他一把,保薦袁世凱為練兵人才,稱他「於兵事最為相宜」,可以使他「專意練習兵事」。袁世凱得到小站練兵的機會,奠定了他日後發跡的基礎。
  • 《中國文化》2019年特大秋季號刊出戴海斌先生《覆水不收:科舉停廢百年再思》
    文廷式詩詞集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日,由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張之洞等六位地方督撫聯銜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
  • 周寧:募然回首——廢除科舉百年祭
    梁啓超說得更明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7  科舉積陋已久,變科舉、倡新學、開民智、求人才,在當時已有共識。庚子之亂後,清廷變法新政,封疆大吏張之洞(湖廣總督)、劉坤一(兩江總督)、袁世凱(山東巡撫)上奏變通科舉,張、劉會奏主張「設文武學堂」、「酌改文科」、「停罷武科」、「獎勵遊學」,袁世凱疏列十條,建議增實學科並逐年遞減舊科歲、科、鄉試名額。
  • 清末科舉制的廢除與知識分子的出路
    近代中國社會面臨深刻的危機,尤其是甲午戰敗及後來與列強一系列交鋒遭挫後,朝野人士開始反思中國的政治—軍事制度,認為是科舉制度阻礙了中國進步。一般而言,戰敗多往軍事及其相關方面尋找原因,而那時國人卻因打敗仗而反思教育的失敗。人們對這一制度的批評漸趨激烈,革廢之議見諸章奏者,比比皆是。在人們的急躁情緒中,1905年,清廷接受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籲請,停罷科舉。
  • 京師大學堂和科舉之爭,廢除科舉都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在新政發展過程中,急需新式人才,這又是科舉制度難以解決的問題,連清廷也感到科舉已失去存在的價值,於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發出的上諭中,把它列為實行新政時「當因當革」的項目之一,要求大臣進行討論。劉坤一、張之洞奏上實行的新政折,即以興學堂、改科舉、派留學為請,此後清廷下令廢止八股考試程式,改書院為學堂,科舉之廢,成為大勢所趨。
  • 延祐復科,被停廢的科舉制度在元朝的坎坷復興路
    做為收攬士人和標榜正統的手段,科舉制自從產生興盛之後,就被歷代王朝奉為圭臬,直到蒙古元朝,遇到對科舉不感興趣的蒙古統治者,科舉制就被棄之如履,慘遭停廢。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漢化,也曾想過恢復科舉考試,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一直未果,之後成宗、武宗在位也沒有成行,到仁宗時,接受師傅李孟等人的建議,於皇慶二年(1313)下詔制訂科考條例,並在延祐二年(1315)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得進士56人,史稱「延祐復科」。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
    庚子事變後,隨著新政的展開,以兩廣總督陶模為代表的疆吏朝臣,一改以往單純變革科舉考試內容形式的思路,將改革方向轉移到通過減額漸廢科舉的方向上。應新政上諭中「各舉所知,各抒所見」的要求,時任兩廣總督陶模先後上疏數份奏摺,請求清廷以減額漸停的方式廢科舉以興學堂。這一請求雖暫時未被清廷採納,但卻引起社會輿論的積極響應。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述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從朱元璋時代開始,科舉制度逐漸從巔峰走向僵化,從一個先進的、為國選才的制度變成了一個落後的、束縛人民思想的制度。科舉的僵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科舉考試的內容僵化。
  • 袁世凱為什麼要復闢帝制?對這件事應該如何評價?
    但是袁世凱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在家裡地位比正室生的要低,免不了多受些委屈。因叔叔袁保慶無嗣,小老婆生的袁世凱被過繼給了叔叔,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因為這個叔叔無論從官職、學識還是結交的朋友,都比他親生父親牛。袁世凱雖算不上學渣,但卻是考渣。他的書法幾乎到達到專家水準,而科舉考試卻是逢考必掛。考不上大學就只能自謀出路了,他選擇去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