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張個人徵信牌照來了!」「市場化個人徵信牌照再開閘?」……近日,提及金融科技領域最火熱的話題,便離不開樸道徵信有限公司個人徵信業務申請被央行受理一事。繼百行徵信2018年3月落戶深圳後,時隔近三年,樸道徵信有望成為國內第二家獲得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的市場化機構。
目前,國內持有個人徵信業務牌照的徵信機構僅有一家,即2018年掛牌成立的百行徵信,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機構管理辦法》等規定,樸道徵信在完成相關申請流程後,有望拿到第二張個人徵信業務牌照。
第二張個人徵信牌照的落地,意義不僅僅在於這一家,而在於央行還會持續的發出個人徵信牌照這個信號,這對於整個市場,無疑是一針強心劑,數據只有動起來才有價值,機構只有競爭起來才有活力。
12月4日晚,央行一則「已受理樸道徵信個人徵信業務申請」的公示信息引發關注。根據公告,樸道徵信註冊資本10億元,業務範圍主要為個人徵信業務,主要股東包括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5%、京東數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北京小米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聚信優享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持股5%。
時隔三年才迎來第二張的它要引爆大金融新風口?
中國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專家安光勇的觀點指出:能否引爆大金融的新的風口,還有待觀察。
從市場競爭來說,個人徵信牌照也不應該只有一張,壟斷式不利於市場競爭,個人徵信牌照不同於央行徵信,是屬於市場化的入場劵。
從運營角度,個人徵信公司屬於市場化的定位,那經營的好不好也是很重要的考核指標,百行的表現差強人意,原因行業普遍認為內部股東不積極,公司產品研發團隊不給力。
從數據要素市場化,合規開放來看,特別是深圳數據條例中公共數據屬於新型國有資產,歸國資委管。而第二張個人徵信牌照的大股東北京金控後臺屬於國資委,這應該也有個信號。
無論是從樸道徵信的展業方向還是股東結構來看,我們都難免會聯想到三年前央行受理的第一家也是當時唯一一家獲得個人徵信牌照的市場化徵信機構百行徵信。
時間回溯至2018年3月,當時,包括螞蟻、騰訊等多家網際網路巨頭紛紛落空個人徵信牌照後,最終,在央行的監督管理下,由市場自律組織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牽頭,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考拉徵信、鵬元徵信等8家市場機構共同組建了第一家持牌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
截至2020年10月底,百行徵信已拓展金融機構超1800家,籤約信貸數據共享機構近1000家,百行個人徵信系統收錄個人信息主體超1.5億人,所有徵信產品累計使用量突破3億筆。
不過,通過百行徵信查詢個人徵信報告亦發現,目前仍有部分消金機構授信記錄、小貸公司借貸記錄未在報告中有所收錄,此現象或與部分金融機構接入意願不強有關。
在個人徵信的專業性和建設周期長等問題上,樸道徵信未來會面臨挑戰。同時,徵信機構並不是僅僅靠技術就能成功,還需要與時俱進地滿足信貸市場的變化和需求,需要吸收現有徵信機構的經驗進行本土化創新。
個人徵信牌照有望逐漸開放
「第二家機構露面了,第三家還遠嗎?」此次樸道徵信的信息公示,可以說打開了業內對個人徵信市場的「想像空間」。多數人士認為,後續個人徵信牌照將有望逐漸開放,央行還會持續發出個人徵信牌照。不過,也因為個人信息比企業數據更敏感,因此牌照開放數量應該有限。
事實上,就在11月底召開的國常會就曾定調,決定堅持依法合規、保護權益、審慎適度、清單管理,規範和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有序健康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其中,要積極穩妥推進個人徵信機構準入,加大徵信業開放力度。
央行此次受理個人徵信牌照,就是對此前國常會提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貫徹落實與積極響應,標誌著個人徵信準入相關的監管工作進入加速階段,個人徵信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春天。
由於中國具有最大的消費者市場,隨著數字經濟和雙循環的發展,新的信息技術和移動網際網路平臺服務的整合,未來國內個人徵信服務不僅有著強烈的需求,而且有著快速高效發展的技術基礎。未來,多元化、多層次、符合中國數字經濟未來發展的個人徵信體系一定會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