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曾剛李柳潁
2020年12月4日,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已受理樸道徵信有限公司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2020年12月25日,人民銀行正式批准樸道徵信業務許可,使其成為繼百行徵信之後,第二家拿到個人徵信業務牌照的公司。這不僅標誌著我國個人徵信業務的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也將對深化徵信體系改革、推動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完善經濟社會治理制度起到基礎性的支撐作用。
我國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進程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金融活動空前活躍。然而,除個別信用評級機構外,我國當時尚未建立統一規範的徵信系統,個人徵信領域更是一片空白。信用制度的缺失致使活躍的資金融通背後缺乏客觀、準確、可共享的債務人信息作為支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企業、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等突出問題。在此時代背景下,我國政府加快組織建立徵信系統,通過設立第三方機構全面共享債務人信息保護債權,為經濟金融活動有序開展保駕護航。1992年,人民銀行在深圳試點貸款證制度,探索建立企業徵信系統;1999年7月人民銀行批准上海資信有限公司試點,個人徵信體系建設正式起步。
進入21世紀,我國加入WTO、四大商業銀行陸續改制上市等事件標誌著我國的經濟與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進一步健全,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迫在眉睫。2003年,國務院明確賦予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徵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職責。藉助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信息技術,人民銀行於2004至2006年組織商業銀行建立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我國徵信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2006年1月,個人徵信系統正式全國聯網運行。2006年7月,企業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實現全國聯網查詢。
近十年來,數字經濟與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對徵信市場發展、社會信息體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為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催生了個人徵信體系市場化這一時代產物。一方面,數字經濟和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對徵信數據的覆蓋面、準確性和個性化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央行徵信系統難以滿足經濟金融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淘寶、京東等網際網路交易平臺以及各類小額貸款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各自細分領域中積累了海量個人信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為處理量級大、碎片化、標準化程度低的個人信息提供了強大科技的支撐,使市場化機構採集、整理、加工、共享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個人信用信息比央行更具優勢。2013年1月21日,國務院公布《徵信業管理條例》,明確經營個人與企業徵信機構準入標準,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對徵信業市場進行管理,標誌著我國徵信體系建設進入了市場化、法制化、規範化發展的新階段。2018年2月22日,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獲得我國首張個人徵信業務牌照,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取得實質性突破。如果樸道徵信順利通過央行評審,將預示著我國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
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的重要意義
作為央行徵信系統的有力補充,市場化的個人徵信機構將大幅拓寬徵信體系覆蓋範圍,提高信用數據精準度,為不同類型的金融和社會機構提供個性化徵信服務,從而有力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乃至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徵信是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環節,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工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要以健全信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為基礎,全面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因此,進一步推動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將有利於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提升徵信專業化服務能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據統計,截至2020年10月底,致力於覆蓋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放貸機構的百行徵信已拓展金融機構超1800家,籤約信貸數據共享機構近1000家,收錄個人信息主體超1.5億人。
二是推動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金融行業,徵信系統是重要的基礎設施,主要用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機構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方面會導致部分缺乏信用信息的客戶被金融機構「排斥」、貸款成本增高,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機構難以對客戶進行有效的風險預警和貸後管理,出現逃廢債問題。從這方面看,推動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進程,將大幅提高個人徵信覆蓋率,全面增強金融普惠性,有效防範信貸風險。此外,與集中統一的人民銀行徵信系統相比,市場化的個人徵信機構將有利於滿足不同金融機構對徵信服務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從而促進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不斷創新個人金融服務,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發展。
三是加快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近年來,各地政府積極推動「信用城市」建設,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程度。在此時代背景下,個人信用信息的應用範圍早已跨越了金融領域邊界,被廣泛應用於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醫療、消費、養老等各個方面。推進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形成全覆蓋的社會徵信系統,能夠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精準的信用數據支撐,對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建設「信用中國」具有較大的基礎性意義。
未來的展望
從徵信機構的角度,要做好央行徵信系統的補充,滿足市場對徵信服務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精細化服務於不同的經濟社會細分領域,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確保徵信機構的「獨立性」。股東之間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導致的利益衝突會影響市場化徵信機構「公平公正」運作,因此此類機構應著重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制定、執行合理的利益分配製度,確保在市場運營中始終保持徵信機構的「獨立性」。二是培育差異優勢,營造良好行業生態。找準市場定位,發掘與中央銀行以及其他徵信機構產品的差異優勢,精耕細分市場;堅持互利互惠、循序漸進原則,探索行業內合作機制創新,提升徵信服務質量,打造良好行業生態。三是打造有公信力的徵信服務機構。切實做好數據採集、整理、加工、共享工作,制定規範個人信息採集標準、信息加工整理標準、信息報送標準,杜絕過度採集、過度「解讀」、無原則報送個人信用信息等問題的產生,打造有公信力的徵信服務機構。四是不斷優化技術,提高信用信息精準度。在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手段加工多維數據對客戶信用狀況分析過程中,要不斷優化分析模型,避免算法「錯誤」,「人為」造成錯誤的評估結果,引發對個人正常生活的影響。五是重視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保護。從合法合規、技術保障、內部管控多環節著手,切實做好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工作。六是建立徵信異議和投訴機制。重視徵信異議和投訴機制的建立,暢通徵信維權渠道,合規、高效地開展徵信信息異議處理服務工作,不以錯誤評估結果傷害無辜群眾,切實維持徵信準公共產品的公正力。
從監管部門的角度,在引導市場化的個人徵信機構良性發展,推動徵信體系不斷完善方面,有如下幾個工作重點。
一是持續推進徵信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引導各類徵信機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探索完善徵信產品服務體系,緊密結合自身優勢,在產品供給設計、服務渠道建設、服務系統優化、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等關鍵環節改革創新;也要密切監測行業發展形勢,適時加快個人徵信業務市場化進程,推動形成差異化、多層次的徵信市場。
二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儘管目前我國《徵信業管理條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徵信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在引導徵信業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徵信的應用邊界是什麼、濫用徵信受到何種處罰、個人信息採集是否過度及如何判斷等諸多問題目前尚無明確規定。未來,我國應及時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大力推進徵信法治化,為開展徵信活動,尤其是為市場開展個人徵信活動設立標準、底線。
三是引導機構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徵信領域的應用,充分提高了信息搜集、存儲、加工、共享等環節的效率、安全性等,將新技術與徵信深度融合,推動徵信體系完善是大勢所趨。但是與此同時,利用新技術違規收集、加工、洩露個人信息,侵犯個人隱私權等突出問題不容忽略。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引導、規範徵信機構合理利用技術手段,可探索利用科技手段監控、覆核徵信資料庫等監管方式。
四是推動建立信用修復、維權機制。徵信體系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失信」人永不翻身,「懲戒」雖必不可少,但是「改正機會」也不可剝奪。因此,要探索建立對輕微和無主觀故意失信行為的信用修復機制。
此外,伴隨金融服務的線上化、無接觸化發展,個人信息被他人盜用造成「失信」但無路維權的狀況也不罕見,從而探索建立徵信維權機制也應成為徵信體系完善的重要工作方向之一。
題圖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朱翊黎/製圖
責任編輯: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