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寧婧報導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2020年徵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認真總結了2019年以來人民銀行徵信工作,明確了2020年徵信重點工作。
會議認為,2019年以來,徵信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尤其是今年以來,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徵信工作,創造性地改善小微企業徵信服務,穩妥有序推進徵信業對內對外開放,二代徵信系統成功上線運行,動產擔保統一登記試點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徵信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成效顯著,徵信事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徵信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對於2019年以來徵信工作發展中取得的積極進展,中國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劉新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2019年徵信工作標誌性事件是央行徵信系統二代上線,作為一個覆蓋全國信貸人口的信息系統的升級改造是一個艱巨的工程。作為金融基礎設施,徵信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正如央行2020年徵信工作電話會議所指出的,2019年我國徵信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在徵信監管層面,按照原有的監管思路,邏輯清晰、穩步推進,亮點在於徵信系統建設上有了重大突破,在群眾比較關心的改善小微企業徵信服務方面,力度比較大;同時,在經濟下行和疫情衝擊的大環境下,徵信業對內對外開放也在穩妥有序推進,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市。」中國工商銀行總行高級風險經理郝志運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會議指出,2020年徵信工作要繼續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牢固樹立「徵信為民」的時代理念,推動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促進涉企信用信息共享。要著力關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工作,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強化徵信信息安全。
對於這些新技術和新手段在強化徵信信息安全方面起到哪些主要作用,劉新海認為,近年來,徵信監管部門一直在加強保護信息主體權益和強化信息安全。在當下數字經濟時代,網際網路信息安全隱患總是存在,個人信息洩漏和濫用的現象層出不窮。新技術和新手段的應用可以有效地防治網際網路攻擊徵信網際網路平臺、違規查詢信用報告而導致的徵信數據洩漏等。
對此,郝志運指出,使用雲計算、大數據和區塊鏈等創新技術和新手段,可以便捷全面地獲取信息主體的信息,使商業信用數據等信息變得更加容易獲取和利用,從而緩解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信用風險,提高交易效率,進一步提升徵信信息安全水平。
事實上,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運行和維護的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已成為世界上收錄人數最多、數據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的徵信系統。目前該系統累計收錄9.9億自然人、2591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有關信息,個人和企業信用報告日均查詢量分別達550萬次和30萬次。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徵信業從無到有,從封閉到開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初步建立,徵信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信用環境顯著改善,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表示,徵信系統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是一個基礎性的制度安排,通過信息共享促使社會成員,包括各類經濟主體能夠誠實守信。
中信集團董事長朱鶴新指出,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未來人民銀行將堅持徵信業市場化發展方向,發揮「政府+市場」雙輪驅動優勢,充分調動市場各方的積極性,合理平衡發展、創新與規制的關係,全力推動我國徵信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健全信用評級機構質量考評體系
會議同時指出,要抓住戰略機遇,推動地方徵信平臺建設,完善「全國+地方」雙層發展體系。要繼續推動信用評級市場對內對外開放,在完善備案制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信用評級機構質量考評體系。要積極推動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工作,提升應收帳款融資服務平臺的服務質量和效率。要繼續認真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徵信救濟工作,確保精準、公平、高效。
對於我國現階段的信用評級機構質量考評體系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郝志運認為,我國的信用評級體系建設近年來雖然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一方面要通過體制制度建設和加強徵信監管,進一步增強信用評級體系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培育評級機構的國家隊,整合小散弱評級機構,加強評級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我國信用評級體系的影響力。
此外,信用評級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的國際化水平。通過開放引入外資徵信機構,加強與國內國有、民營徵信機構的競爭合作,有利於國內信用評級生態的建設,從而不斷提升我國徵信機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國內信用評級由於起步較晚,法制、金融和經濟環境不夠完善,金融市場對於目前信用評級機構服務還不夠滿意,當然外部對信用評級的幹擾因素也比較多。我國信用評級體系相較發達國家在獨立性、專業性、影響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信用評級市場對內對外開放標誌著金融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全球接軌,以開放的心態來提升信用評級的專業化和標準化。」劉新海進一步說道。
業內專家稱,中國的信用評級工作從起步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時間,也誕生了一批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的信用評級機構。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的信用評級工作仍處於發展初期,即便是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用評級機構,其業務水平、信用形象、評級結果的可信度、對投資者的影響力等,仍然與國際知名評級機構有著較大差距,很難參與到重要國際信用評級的工作中去,很難與國際知名評級機構競爭。綜合來看,中國的信用評級行業,已經到了需要提升質量、提高標準、擴大影響、增強競爭力階段,也到了需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階段。而這一切,依賴於在獨立性方面有更大表現,在獨立性方面確立形象。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視,穩步推進,讓獨立性成為未來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的「護身符」。
此外,會議強調,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實現徵信業高質量發展是徵信事業的核心發展目標。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同時又遭遇全球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徵信系統要迎難而上,積極有為,奮力實現我國徵信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