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用制度中的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

2021-02-25 國富泰信用

        在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中央明確提出建立健全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的任務,並要求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墓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提出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信用監普和失信懲戒制度是杜會信用制度建設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們都是在社會信用體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一種社會機制,作用於一國的市場規範,旨安全投放的保證,它由信用管理行業的各個行業分支組成,向金融機構的授信業務和企業的賒銷業務提供信用風險防範和轉移的手段,提高金融授信和企業辣梢的成功率。

         在工作原理上,信用管理行業通過建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記錄和對受信人進行資信評估來降低信用交易中買賣雙方的信J息不對稱性,提商交易的透明度,藉此防範產生於受信客戶的信用風險。信用管理行業在製作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記錄過程在建立一個適應信用交易發展的市場環境,保證該國的市場經濟向信用經濟方向轉變,即從以原始支付手段為主導的市場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為主導的市場交易方式的健康轉變。社會信用體系還是一種促進誠信的社會機制,它以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為核心,通過相應的運作體系和機制,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從而有效懲戒失信行為,褒揚誠實守信,維護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

          在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過程中,社會信用體系將全面支持企業、個人和政府三個信用制度的建立,並提供制度化建設的手段和各類技術支持。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主要是在「自  下而上」的信用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和「自上而下」的信用監管系統建設中完成的。

          社會信用管理服務體系是信用或信用工具向市場中,自然生成失信記錄的「黑名單」,它是失信懲戒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對失信進行社會聯防的紐帶。

         發達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通常是服務體系建設在先。其服務體系是順應發達國家當時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100多年的建設,「水到渠成」式地被建立起來的。針對我國的國情,必須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原則,加速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我國,政府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推動力是非常大的,多個相關政府監譽管理部門已經在考慮建立供監管工作使用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和評價體系,有可能在社會信用體系的服務體系形成之前,先行建設政府的信用監管機制。

         政府部門建立信用監管體系,一方面可以直接對所監管的企業和個人的守信狀況進行評價、監督和懲戒,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增加監管手段,提高監管工作的水平,還可能降低監管工作的成本,實現政府對誠實守信的監管對象的政策傾斜。另一方面,政府的信用監管體系還要規範信用管理行業的業務行為,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不被侵犯,保證金融授信機構和徵信機構的市場公平競爭。同時,政府的信用監管體系還要整合政府掌握的信用信息,並對徵信機構進行開放,逐漸使信用信息商業化。

         在信用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和信用監管系統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失信懲戒機制的建立。

         任何國家的社會信用制度能夠得以維繫,都需要建立起懲戒失信的「鞭子」,我國市場上之所以出現大量的經濟失信現象,主要是長期以來缺少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部件—失信懲戒機制。失信懲戒機制能夠同時運用經濟懲戒和道德譴責兩個拳頭,打擊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失信的企率業單位和個人,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維護經濟合同的嚴肅性,提高企業賒銷和金融機構授信的成功率,將任何有嚴重經濟失信記錄的企事業法人和自然人從市場的主流中剔除出去,建立起適應信用經濟成分增長的市場新規則。

         失信懲戒機制所承擔的任務是打擊市場上的各類經濟失信行為,大量地處罰額度非常小且不便使用公檢法手段處理的經濟類違約失信行為。失信懲戒機制以無限提高失信成本為基本出發點,將信用交易中授信人對失信法人或自然人二者之間的矛盾激化,激化成失信者對全社會的矛盾。失信懲戒機制採用徵信手段,在信用交易之前,使授信人能夠了解交易對方的資信狀況,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情況。

         再進一步,徵信機構會為所有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建立信用檔案,通過聯合徵信系統將失信記錄「放大」,並使失信記錄在全國或全世界合法傳播。根據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記錄,徵信機構能夠對任何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價值做出定性和定t的評價,可以製作出反映失信記錄的「黑名單」或等效的失信記錄,供任何提供產品賒梢的企業和金融授信人查詢。雖然「黑名單」本身並不是失信懲戒機制的全部,但它已經具備對失信者進行道德譴責和震懾的作用。在徵信資料庫中形成的「黑名單」是懲戒失信當卒人的依據,是失信懲戒機制的物質基礎,是形成對失信者進行社會聯防的紐帶。

         由此可見,失信懲戒機制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企卒業法人和自然人信用記錄的聯合徵信資料庫,包括對不良信用記錄進行合法且有效公示的手段;二是針對失信者的社會聯防,讓所有的企業、商店、公用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和私人業主不與有嚴重失信記錄的企事業法人和自然人做信用交易,讓重要行業的僱主不聘用有失信記錄的人,造成失信的企事業單位的辜業難以發展和失信自然人在社會上生活不便的嚴重後果。失信懲戒機制通常在全國範圍內對失信者實施打擊,採取主動出擊形式,不對失信者打招呼,而且多半是在失信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製作其信用交易記錄和實施對其的處罰。失信懲戒機制的作用是「無孔不入」的,在社會上全面滲透,是強加在任何市場參與者頭上的一條「鞭子」,對任何失信者的震懾和打擊都是「一視同仁」的,而且是制度化的。

          儘管要對各類失信者實施有效的經濟性打擊,失信懲戒機制還必須考慮給失信者以墓本生存空間和改過的機會,特別是對信用記錄不良的自然人要「治病救人」,需要合理地「量刑」。失信懲戒機制的「量刑」是基於所產生的震懾作用和教育效果進行設計的,讓失信者受到相當長時間的社會聯防的懲戒,而且使其產生的嚴重後果要足以達到教育失信者和震懾大眾的雙重目的。

         因此,失信懲戒機制設計的初衷決不是想一棒子將失信者徹底打死,而是要在失信者付出慘痛代價之後,給予失信者改過的機會。量刑」考慮是因各國不同國情而異的,例如美國的法律規定,個人失信記錄最多被保存7年,個人破產記錄最多被保存10年。失信懲戒機制開始運行之後,會為「誠信教育工程」提供反面教材,起到加強誠信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效果。通過上述工作方式,失信懲戒機制能夠潛移耿化地改變社會文化,為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做出貢獻。

相關焦點

  • 以聯合懲戒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建相適應的市場監管新機制;決定進一步推進通關便利化,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要求更大力度對外開放,促進進出口多元化發展。  網民認為,大到政府、企業,小到個人,都應該誠信為本。加強信用監管是基礎,是健全市場體系的關鍵。
  • 邢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 全市兩級法院加大失信人信用懲戒力度助推社會信用建設
    邢臺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馬維東介紹了我市兩級法院以落實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為抓手,不斷加大對失信人的信用懲戒力度,在全市範圍內形成懲戒失信、助推誠信良好氛圍的舉措及成效。馬維東介紹,全市兩級法院做實「三聯機制」,綜合治理執行難大格局效果顯現。凝聚合力,深化格局「聯建」。
  • 顧敏康:社會信用立法必先明確社會信用概念
    由於缺乏國家層面的社會信用法,個別地方、個別部門出現了失信信息列入過於寬泛、失信懲戒過罰不相當、不合理、不關聯甚至連帶懲戒等「泛信用化」問題,有違法治精神。 為此,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49號)第六段再次重申:設列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範圍,嚴格按照《國務院關於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33號)規定,限制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拒不履行法定義務嚴重影響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公信力
  •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宣傳專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相關規定,進一步明確信用信息範圍,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範化水平,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推進和實踐探索中,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則:一是嚴格依法依規,失信行為記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和失信懲戒等事關個人、企業等各類主體切身利益,必須嚴格在法治軌道內運行。二是準確界定範圍,準確界定信用信息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範圍,合理把握失信懲戒措施,堅決防止不當使用甚至濫用。
  •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形成信用信息「一張網」
    根據《方案》,哈市將建立健全行政審批信用承諾制度,對信用承諾事項實行清單制管理,將承諾履約情況記入承諾人信用記錄,作為事中事後監管的重要依據。開展市場主體及從業者誠信教育,突出創新創業主體,對律師、教師、醫師、導遊等和房地產中介、金融、交通運輸等從業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入職誠信教育。
  • 山東省社會信用條例
    第四章 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第二十五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依法加強對守信行為的褒揚和激勵、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編制信用獎懲措施清單,明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依據、措施等。信用獎懲措施清單實行動態管理,並向社會公布。
  • 《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社會信用信息採集、歸集、應用和管理,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信用主體的權益保護,信用服務行業發展,社會信用環境建設等活動。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本條例所稱社會信用,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組織(以下統稱信用主體),在社會和經濟活動中履行法定義務或者約定義務的行為和狀態。
  • 國務院六大舉措規範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專家:建議制定《信用基本法》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11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措施,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支撐。會議提出了科學界定信用信息納入範圍和程序,規範信用信息共享公開範圍和程序,規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建立有利於自我糾錯的信用修復機制,加強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具體措施。
  • 嚴重失信企業將無法參加政府採購、國有土地招標《山東省社會信用...
    第六條 社會信用信息採集歸集和披露、信用激勵和懲戒等活動,應當遵循合法、客觀、關聯、適當的原則,確保信息安全,不得洩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不得侵犯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第七條 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參與社會信用建設,提高守法履約意識,弘揚誠信文化,積極參與誠信教育和信用監督活動,共同提升全社會信用水平。
  • 社會信用體系包括哪些?
    社會信用活動,主要包括消費者信用活動、企業信用活動、銀行信用活動和政府信用活動等。監督與懲戒機制,主要包括信用監管制度和失信懲戒制度,運用行政、經濟、道德等多種手段,依法對信用活動行為進行監管和失信懲戒,將有嚴重失信行為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從市場經濟的主流中剔除出去,同時激勵守信企業單位和個人。
  • 江蘇省舉行社會法人和自然人失信懲戒等三個辦法新聞發布會
    加強失信行為懲戒必須通過制度建設予以保障,以此來明確懲戒的範圍和手段,建立有效的懲戒機制和嚴格的程序,提高失信懲戒的統一性和規範性。因此,出臺社會法人和自然人失信懲戒辦法,既非常必要,又十分及時。三個辦法涵蓋所有社會法人、自然人和政府部門,體現國情和省情,符合國家頂層設計要求及方向,實現了信用信息歸集和應用懲戒制度設計的全覆蓋,這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制度建設的新創舉。二是體現社會聯動,探索失信懲戒和政務信用管理的制度創新。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中的核心機制,是直接作用於各個社會主體信用行為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 信用監督機制助力新時代人民調解
    同時,法院領域為解決執行難問題對失信被執行人也出臺了一系列信用措施,例如,2016年,44個國家部委聯合發布《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對失信被執行人開展信用聯合懲戒,2019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了《關於加強綜合治理從源頭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意見》對失信被執行人聯合懲戒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
  • 國務院:嚴厲打擊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名義非法收集、買賣信用信息的...
    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推進和實踐探索中,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則:一是嚴格依法依規,失信行為記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和失信懲戒等事關個人、企業等各類主體切身利益,必須嚴格在法治軌道內運行。二是準確界定範圍,準確界定信用信息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範圍,合理把握失信懲戒措施,堅決防止不當使用甚至濫用。
  • 失信懲戒的類型化規制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在社會信用立法文本中還是在學界的社會信用立法建議中,失信懲戒機制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支撐整個社會信用立法的關鍵。嚴格地講,失信懲戒只是一個抽象的實踐用語,並非嚴謹的法律術語。因此,必須運用法律技術對失信懲戒進行精細化的界定,在釐清其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予以類型化分析。唯有如此,才能對失信懲戒予以類型化規制。
  •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法治之道
    (四)多領域、多層級主體製作信用規範  社會信用體系的運行離不開對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提出指引或要求的各類規範。就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劃分來看,信用規範的製作者不限於國家權力系統中的政府和司法,還包括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就政府管理的橫向維度而言,信用規範的製作主體幾乎橫跨政府各部門。甚至,軍隊系統的非立法部門也是信用規範的制定者。
  • 「社會信用體系」究竟是什麼
    細心的讀者一定看出了這個新聞的關鍵詞是「失信被執行人」,指向的是目前正在建設的「社會信用體系」。而且,限制老賴高消費是「社會信用體系」約束與懲戒措施的有機構成部分,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市場性約束與懲戒」。那麼,這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山西省太原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
    ,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推進誠信文化建設為手段,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誠信水平、改善經濟社會運行環境為目的,建立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誠信環境,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逐步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內控和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全市社會信用體系。
  • 納稅信用修復:理論和路徑
    因此,應完善納稅信用修復法律體系,健全納稅信用修復申請機制,規範納稅信用修復的處理機制與公示機制,加強對稅務機關的事中監督與對納稅人的事後監督,扭轉稅務機關與失信納稅人因失信懲罰而陷入的「雙輸」困境為「雙贏」狀態。
  • 河南出臺新規 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信用懲戒
    12月9日,為更好發揮執行工作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增強社會誠信意識,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近日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加強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 ...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實施意見
    依託各類市場主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身份證號碼等為標識的基礎信息,及時、準確、全面歸集整合在辦理註冊登記、資質審核、日常監管、公共服務等過程中各類市場主體產生的信用信息,記入相應市場主體名下,形成信用檔案,特別是對失信記錄要建檔留痕,做到可查可核可溯,並通過「信用中國(甘肅)」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甘肅)及相關部門門戶網站等渠道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