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六大舉措規範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專家:建議制定《信用基本法》

2020-12-12 紅星新聞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11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措施,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支撐。

會議提出了科學界定信用信息納入範圍和程序,規範信用信息共享公開範圍和程序,規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建立有利於自我糾錯的信用修復機制,加強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具體措施。

11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失信黑名單」「限高令」等失信懲戒措施被越來越多地適用,在有效約束、懲戒失信行為的同時,也存在著個別領域信用懲戒「用力過猛」,打擊面過大,以及信用修復較難、權益保護不到位等問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完善失信約束制度的具體措施,對於我國進一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有固根本、利長遠、穩預期的制度創新功能。

▲劉俊海

將信用信息公開及共享要進一步納入法治化軌道

會議提出,科學界定信用信息納入範圍和程序。將特定行為納入公共信用信息,必須嚴格以法律、法規等為依據,並實行目錄管理,向社會公開。行政機關認定失信行為必須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為依據。同時,規範信用信息共享公開範圍和程序。信用信息是否及在何種範圍共享和公開要堅持合法、必要原則,並在編制信用信息目錄時一併明確。

對此,劉俊海表示,上述規定體現了行政機關在認定失信行為時,應當恪守「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法治政府理念,嚴格按照主體法定、職權法定、程序法定原則依法行政。

劉俊海舉例:「比如說如果闖個紅綠燈,就直接把人家納入失信黑名單,這個做法就有些過了。」

他補充道,信用信息公開及共享要進一步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合法性和必要性原則。「不管信用信息是否公開或共享,以及共享和公開共享的範圍都要於法有據,且符合必要合理原則。」

▲中國政府網截圖

規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

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

會議還提出,規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按照有關規定嚴格限定為嚴重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等方面的責任主體,不得擅自增加或擴展。具體認定要嚴格履行程序。同時,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確保過懲相當。對失信主體採取減損權益或增加義務的懲戒措施,必須基於失信事實、於法於規有據,做到輕重適度,不得隨意增設或加重懲戒,不得強制要求金融機構、信用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商會、新聞媒體等懲戒失信主體。

對此,劉俊海表示,現在個別地方和領域存在著失信主體擴大化,用力過猛的情況,規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勢在必行。

「失信制裁的後果應該與失信行為的性質成正比。社會主義法治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公平。比如說感冒的病人在路上實在憋不住、吐口痰就被失信懲戒,若因此而剝奪人家當公務員的機會,這樣就明顯不符公平原則。」

建立有利於自我糾錯的信用修復機制

不讓被制裁失信人「一賴到底」

此外,會議提出,建立有利於自我糾錯的信用修復機制。除法律法規等另有規定外,失信主體按要求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的均可申請信用修復。對符合修復條件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按規定及時移出失信名單。

劉俊海表示,要堅決預防「破罐破摔」的現象,「如果被制裁失信主體看不到希望,有可能會更不珍惜自己的信用狀況,從而『一賴到底』」。因此,建立有利於自我糾錯的信用修復機制。有利於鼓勵失信主體改惡向善,擇善而從。

國常會還提出,加強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嚴格信用信息查詢使用權限和程序,嚴肅查處洩露、篡改、毀損、竊取信用信息或利用信用信息謀私,嚴厲打擊非法收集、買賣信用信息違法行為。

劉俊海指出,近年來,非法收集、買賣信用信息的現象頻發,有的不僅違法,還構成犯罪。因此國常會提出的上述措施,對破壞隱私保護制度、威脅信息安全的行為敲響了警鐘,明確了責任,非常及時而必要。

促進徵信業發展提質

專家:建議制定《信用基本法》

此外,會議確定了促進徵信業發展提質的措施,要求推進金融、政務、公用事業等相關徵信信息跨領域、跨地域依法共享。加快政府相關數據開放和有序利用。積極穩妥推進個人徵信機構準入,加大徵信業開放力度。完善徵信配套法規制度,強化問責機制,對徵信評級弄虛作假等行為要依法嚴懲。

「誠信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但關鍵在於徵信業要實現轉型升級,要在法治透明理性的軌道上可持續健康發展。」劉俊海認為,上述措施對於促進徵信業發展,提升社會誠信體系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時,劉俊海指出,我國尚缺乏系統性的信用法律體系。現有相關規範本身普遍存在著倡導性較強、操作性偏弱、立法階位有限以及文件之間相衝突的問題。

他建議立法機關儘快制定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信用基本法》,全面規定信用責任的類型、構成要件、司法審查、信用修復,明確信用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之間和而不同的互動關係。

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北京報導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國務院:六大舉措規範完善失信約束制度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失信約束制度(the mechanism for deterring acts of bad faith)、健全社會信用體系(the social credit system)的措施,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支撐。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
    拉開社會信用體系高質量發展大幕——解讀《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 2020-12-23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辦文件規範完善失信約束制度:不得隨意增設或加重懲戒措施
    中國政府網12月18日消息,國辦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要求準確界定範圍,準確界定信用信息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範圍,合理把握失信懲戒措施,堅決防止不當使用甚至濫用;確保過懲相當,按照失信行為發生的領域、情節輕重、影響程度等,嚴格依法分別實施不同類型、不同力度的懲戒措施,切實保護信用主體合法權益。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4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 國辦規範完善失信約束制度 不得隨意增設懲戒措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確定了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主要工作任務。一是科學界定公共信用信息納入範圍和程序。將特定行為信息納入公共信用信息,必須嚴格以法律、法規或者黨中央、國務院政策文件為依據,並實行目錄製管理。行政機關認定失信行為必須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為依據,認定後應如實記錄失信信息。二是規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公開範圍和程序。
  •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宣傳專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4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誠信建設的要求,認真落實《
  • 國務院:嚴厲打擊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名義非法收集、買賣信用信息的...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誠信建設的要求,認真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相關規定,進一步明確信用信息範圍,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範化水平,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 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 全面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意義重大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出臺,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規範公共信用信息納入範圍、失信懲戒和信用修復等相關工作,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範化水平;有利於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加強失信懲戒」和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等相關要求,全面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更好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 國家發展改革委:信用法規制度建設有序推進
    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許維娜)國新辦12月25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介紹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連維良在發布會上表示,為了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 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標誌性文件,對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範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 新華財經|2021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十大展望
    展望二:規範和有序發展將成為信用建設年度關鍵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及時規範完善已經出臺的關於失信行為的認定、記錄、歸集、共享、公開、懲戒和信用修復等措施。可以預見,規範和有序發展將成為2021年信用建設年度關鍵詞。
  • 制度保障 數字引領 結果應用 協同共治開創公路交通信用體系建設新...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第115次常務會議指出,要堅持依法合規、保護權益、審慎適度、清單管理,規範和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有序健康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公路交通信用體系建設,必須把健全完善法規制度體系作為基礎工程,持續深化法治化、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將信用監管中行之有效的實踐做法上升為制度規範,加快轉化為兼具權威性、引導性、激勵性、約束性的剛性規定,確保公路交通信用監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指導意見》的核心內容是「一個關鍵詞...
    2020年12月25日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新聞局副局長壽小麗在主持發布會時介紹說,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 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為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相關情況,今天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先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先生
  • 國家發改委:將分三個層次有序規範已有的信用措施
    12月25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連維良在會上表示,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最核心的內容是強調信用建設要依法依規。
  • 陳柳欽教授:完善農村普惠金融法律制度體系
    第二,農村普惠金融立法體系不完善。亞里斯多德認為:「要使事物符合正義,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農村普惠金融是農村金融的基礎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儘管我國制定了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相關法律規範,但這些法律規範並沒有從農村普惠金融的實際出發,導致了農村普惠金融法律體系不夠完整。
  • 中共中央:完善跨境電商制度 規範跨境電子商務經營者行為
    2020年年底前制定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三、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社會規範,強化道德規範建設,深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八)完善社會重要領域立法。
  • 以聯合懲戒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建相適應的市場監管新機制;決定進一步推進通關便利化,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要求更大力度對外開放,促進進出口多元化發展。  網民認為,大到政府、企業,小到個人,都應該誠信為本。加強信用監管是基礎,是健全市場體系的關鍵。
  • 「社會信用體系」究竟是什麼
    不過,這其實並非河北衡水一地的做法,而是一個全國性的舉措。細心的讀者一定看出了這個新聞的關鍵詞是「失信被執行人」,指向的是目前正在建設的「社會信用體系」。而且,限制老賴高消費是「社會信用體系」約束與懲戒措施的有機構成部分,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市場性約束與懲戒」。那麼,這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信用措施運用要嚴格依法依規(權威發布)
    ,介紹近日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相關情況。為解決這些問題,意見對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科學界定信用措施運用範圍、規範信用信息共享公開範圍和程序、規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同時明確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建立有利於自我糾錯的信用修復機制、加強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內容。  連維良介紹,意見可以用「一個關鍵詞、三項具體措施」概括。
  • 信用體系建設誰來制定規則
    □ 舒聖祥  據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送審稿)》已上報國務院,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原則通過。
  • 2020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展及2021年展望
    2020年12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49號)正式對外發布。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著力加強法治建設。一方面,加快推動信用法律法規建設。堅持遵循法治軌道,加快研究推進社會信用方面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理順失信懲戒與行政管理措施的關係,夯實法治基礎。現行法律、法規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不足、確有必要加大懲戒力度的,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提出修法建議,確保失信懲戒嚴格依法依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