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些方言其實時間並不長,但是其來歷和流行在當時還是比較多的使用,而覆蓋面積不脛而走,一定是可以達到全川的。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個「丘二」。
關於「丘二」,曾經在至少十年前瀘州的使用頻率還比較高,雖然被人叫做「丘二」並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
那麼到底什麼是「丘二」,它是怎麼來的?為啥子今天提及又突然少了呢?那就聽沽酒客從自己研究的角度跟你慢慢擺。
「丘二」其實是四川方言對店夥計習慣性地稱呼,如同北方有的地方叫夥計,小二、小力本等等。但是它有絕對不僅僅是這一層意思。還有很多延伸。
丘二原意指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沒有太多技能的打工人員;後來泛指一切受僱傭者。關於丘二的起源據說是在民國抗日戰爭時期,因為以前習慣喊店小二堂倌、么師的四川各地,還沒有丘二的說法。
所以大約可以了解到這種喊法的時間不是很長,有人說當時一個抗戰傷兵退伍,在重四川某地開了個小飯館,生意很好,他又請了幾個夥計來幫忙,小飯店取名字"丘八飯店",意思是當過兵的,把"兵"一字拆為二,就是丘八,但是丘八是老闆,下面的夥計不能夠也喊丘八吧,於是想到八字不是有兩劃,那麼就乾脆喊夥計喊成「丘二」,就這樣這個小店被喊出名了,後來大家也把店夥計習慣性地喊為「丘二」。
還有種說法也跟當年的兵有關,舊社會戲稱軍人為丘八,因為兵字上下拆開就念丘八。退伍士兵生活沒保障,又沒有文化,就只能幹粗笨工作。丘八退伍後,八減去五(退伍的意思)等於三,再減去一桿槍,就等於二,所以稱之為丘二。
兩種說法都無法考證真偽,但是基本可以確定它發生的年代並不長,而帶有貶義。
後來但凡出來打雜工的,不靠技術那種,基本就是「丘二」一類了。再到後來,多是年齡比較小,有的不到十八歲,從農村到城裡,尤其那種初入社會的,被這樣叫。
即便今天很多夜市的老闆也會請「丘二」來打雜。工資低,幹活多,而且出不了頭,一般學不了技術,大多數情況來自鄉下,讀不得書的或者不想不能再讀書的,種地又覺得不願意,進城熬歲月,慢慢適應環境和尋找機會。
當然這算一種解釋,如果說的廣義一點所有打工的,不是老闆和領導都可以說自己「丘二」,當然,只是自嘲,並不準確。
為什麼要有「丘二」這個話題呢?這些年瀘州都不這樣說了,或者年輕一輩說的不多了,那種過去老老實實,甚至有些唯唯諾諾,被老闆罵像孫子似的「丘二」基本不存在了。
當然過去精明能幹的「丘二」老闆還是喜歡,但是也好不到哪裡去,無非工字不出頭,到一定年紀,人還是要求變化的。
城裡家的娃兒有沒有當過打雜的「丘二」呢?肯定有但是少,環境不一樣,再怎麼也比農村多些出路,當然,這是談的過去。
今天一切格局都在變。從不怎麼用「丘二」的叫法,就是一種進步和尊重。那個時候,喊「丘二」還是有很多看低瞧不起的成分。
人為什麼會對一些東西很在意,無非是希望得到尊重,但是社會很現實和殘酷,不會因為你來自哪裡而同情你,無論你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都可能面對不同的命運和抉擇。假如在當年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生存你也當過「丘二」,這樣一段時光,雖然並不值得懷念,卻可能也有幫助。那些雞湯不是告訴大家,一切磨礪都是對你的鍛鍊嗎?
是不是「丘二」,會不會經歷「丘二」的日子,還是取決於自己,有時候人總要在低谷徘徊一段時間,但是只要你不自暴自棄,渾渾噩噩,總有一天會走出來的,你看今天不是喊「丘二」的人都少了嗎?證明時代在進步,彼此更多了尊重,而低谷的人,就應該更踏實的努力才對。